帶下病的穴位保健法(1 / 1)

帶下病的穴位保健法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中的“帶下病”條是這樣定義的:“帶下綿綿不斷,量多腥臭,色澤異常,並伴有全身症狀者,稱‘帶下病’。”而《中醫大辭典·婦科兒科分冊》和《簡明中醫辭典》之中均沒有“帶下”病詞條。《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婦科學》中說:“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臭氣異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狀者,稱帶下病。”《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中雲:“帶下病是指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發生異常,或有臭氣,或伴有其他症狀者。”從以上定義中,可以就帶下病綜合如下幾個要點:

1.帶下量明顯增多;

2.帶下色、質、氣味異常;

3.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

從這些要點中,有理由說它隻是帶下病中的一個方麵——“帶下過多”證。而生理性帶下減少或缺無,少到無法維持正常潤澤陰戶的功能,而在臨床上出現諸如“陰道涸幹吊痛”、“交合澀痛”等症的現象,臨床中並不少見,婦科臨床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過治療過此類病例。而這部分病症,我們把它歸納為帶下證的另一個方麵——“帶下缺少”證。再者就是,帶下病中有些特殊的證型,如“白崩”、“白漏”、“痛帶”等證。症見突然陰道流出大量白色液體,質稀如水,或如黏液等,稱為“白崩”,亦稱“陰崩”。症見從陰道流出白色液體,或經血漏下挾有白色液體,淋瀝不斷,質稀如水者,稱之為“白漏”,亦稱“陰漏”。症見白帶日久不止,量多質清稀,臍腹冷痛者,稱之“痛帶”,亦稱“白帶腹痛”。上述病症雖臨床少見,但證候特殊,有必要單獨列出來加以歸納討論。

由於曆史原因,古代醫家對“帶下缺少”證未有足夠的認識,加之對此證及“白崩”、“白漏”、“痛帶”等記載甚少,以至於一貫以來都將“帶下過多”一證誤認為是“帶下病”的全部內容。當代一些專家認為應給予一個科學的定義:帶下病是指帶下的期、量、色、質、氣味發生異常,並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狀為特征的疾病。其中帶期正常情況應是,女子生而即有,在絕經期後則逐漸減少,直至幹涸無帶。

艾灸治療帶下病,主穴取帶脈、三陰交。表現以帶下色白,淋漓不斷,麵色萎黃少華,神疲肢冷,腹脹冷墜,納少便溏,唇舌淡紅苔白膩滑,脈緩而弱為主的脾虛之帶下,治當健脾益氣,升陽除濕。可加取脾腧、足三裏、隱白;表現以白帶清冷,腰膝酸軟,少腹冷墜,溲清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遲或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質淡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的腎虛之帶下,治宜滋陰益腎,培元固澀。可加取關元、腎腧、次髎。令患者取適宜體位,術者右手如持筆寫字狀拿艾條,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度角,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處,點燃的艾頭與皮膚的距離約1寸左右,以局部溫熱、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度。於每穴施艾條溫和灸15分鍾,每日1次,連續10次1療程。

方中帶脈穴為足少陽與奇經八脈交會穴,該穴與督脈之命門穴橫向聯係環腰1周,取之可益氣固攝,調理任督。三陰交調理足三陰經,平肝泄熱,健脾利濕,補腎強精。足三裏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下合穴,又屬強壯穴之一。取之既可調理脾胃功能,又有助於氣血的化生,還可增強體質,促進疾病康複。脾腧與足三裏合用能健脾、振奮中陽,複其升清降濁運化水濕之功。隱白為足太陰脾經的井木穴,木氣通於肝,脾統血,肝藏血,脾又主肌肉四肢,故隱白穴具有補脾攝血、益氣之效。關元與腎腧配伍共同起到固腎培元,固澀止帶的效果。次髎理下焦,清散鬱熱,補益虛損。艾灸法用於帶下病的治療方法簡單,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