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時候,雙手叉腰,兩個大拇指按壓在肚臍左右兩邊各5厘米處,也就是帶脈穴的位置,可以立竿見影地減輕疼痛感。
五樞
【穴位一找準】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解剖】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分布著髂腹下神經。
【功效】調帶脈,理下焦。
【主治】赤白帶下,腰胯痛,少腹痛,疝氣,便秘。現多用於子宮內膜炎,睾丸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帶脈之會。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氣海、三陰交,有調氣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配太衝、曲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維道
【穴位一找準】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肋下神經和髂腹下神經的外側皮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旋髂淺動脈有同名靜脈伴行,該靜脈彙入大隱靜脈。
【功效】調理衝任,利水止痛。
【主治】
1.婦產科係統疾病:子宮內膜炎,腎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宮脫垂;
2.消化係統疾病:腸炎,闌尾炎,習慣性便秘;
3.其他:腎炎,疝氣,髖關節疼痛。
【刺灸法】
刺法:
1.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局部酸脹;
2.深刺可及子宮圓韌帶治療子宮下垂,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腹和外陰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帶脈之交會穴。
維,聯結;道,道路。穴為足少陽與帶脈之會,帶脈維係一身,故名維道。
臨床上常配百會、氣海穴、足三裏穴、三陰交穴治氣虛下陷之陰挺或帶下症;配五樞、帶脈穴、中極穴、太衝穴、三陰交治卵巢囊腫、閉經;配橫骨、衝門、氣衝、大敦治疝氣。配巨髎,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胯痛;配脾腧、陰陵泉、關元,有調經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病等。
居髎
【穴位一找準】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闊筋膜張肌、臀中肌。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分布。闊筋膜張肌以短腱起於髂前上棘,約在股骨中上1\/3處移行於髂脛束,束的下端止於脛骨外踝,被闊筋膜包裹。闊筋膜張肌和臀中肌均由臀上神經和血管支配與供應。
【功效】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闌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睾丸炎,腎炎,膀胱炎;
3.婦產科係統疾病: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白帶多;
4.運動係統疾病:腰痛,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諸疾患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整個髖關節、臀部和腹外側。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鍾。
穴位詳解
居髎,陽蹺、陽維、足少陽之交會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環跳、腎腧、委中,有舒筋活絡,宣痹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痹痛;配大敦,中極,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
環跳
【穴位一找準】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經、閉孔內肌(腱)與上下孖肌。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外側支和臀上皮神經的雙重分布。皮下筋膜發達,富有纖維和脂肪組織,臀部的後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墊。在臀大肌深麵,坐骨神經由骨盆出閉孔內肌上方的梨狀肌下孔。該點的體表定位在髂後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向下則投影在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稍內側。坐骨神經的內側有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血管及陰部神經、血管等。神經下方的閉孔內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叢的肌支支配。
【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證。
【刺灸法】
1.針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療坐骨神經及下肢疾患;
2.針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脹感可達外生殖器,治療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針尖向髖關節直刺2.0~2.5寸,局部酸脹感,治療髖關節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又稱髖骨、環穀、髀厭、髀樞、樞中、樞合中。穴名之意的“環”為圓形、環曲;“跳”,跳躍;穴在臀部。主下肢動作,指下肢屈膝屈髖環曲跳躍時。足跟可觸及此穴,故名。同時經此穴治療可使下肢疾病好轉,做環曲跳躍運動。
環跳: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環跳,意指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水濕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並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跳。
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骶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配殷門、陽陵泉、委中、昆侖主治下肢痹痛;配風池、曲池主治風疹。
針刺拔罐環跳穴治療睾丸疼痛
針法:環跳穴取3寸毫針,垂直進針2.5寸,其餘穴均用2寸毫針,垂直1.5寸,皆強刺激,留針30分鍾,去針後拔火罐10分鍾,每日2次。功可溫經散寒止痛。10天為1個療程。主治睾丸疼痛。
針刺按摩環跳穴治療痹症
環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經絡之功效,常為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證的首選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經痛患者,其症狀以太陽經和少陽經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對該病針灸治療效果獨到,而針感能否傳導至足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治療時舒展的下肢既有利於其他穴位和針刺,又利於經氣的疏通,以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
風市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或簡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於體側,中指尖所到處即是。
【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功效】運化水濕。
【主治】常用於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側皮神經痛、腰病及腳氣的治療和保健。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風市為足少陽膽經的腧穴,風市穴名“風”:指風氣、風邪也;“市”:指集市、集結也。意指該穴易為風邪集結之處,常主治下肢風痹、中風、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為治療風邪的要穴,故名風市。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吸濕後下行中瀆穴。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該穴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後,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向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地,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風池穴、大杼、大椎穴、命門穴、關元穴、腰陽關穴、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配大腸腧、環跳、秩邊、委中、陽陵泉等穴治療腰腿酸痛;配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等治療類風濕、痹證;配風池、曲池、外關、血海穴治療蕁麻疹;配伏兔、犢鼻、足三裏、懸鍾等穴治療下肢痿痹等。
中瀆
【穴位一找準】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橫紋上5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解剖】下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闊筋,在肌二頭肌外側入股外側肌,直抵股骨表麵的骨膜。前肌由坐骨神經支配,後肌由股神經支配。
【功效】疏通經絡,發散風寒。
【主治】運動係統疾病:下肢麻痹,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腓腸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直刺1.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擴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膽經瘀塞、膽結石、膽囊炎。
中,指中焦,瀆就是臭水溝,中瀆指人體中焦有一個容易形成瘀阻的臭水溝,也就是膽囊的位置。如果膽汁流通不暢,堵住了,就會嘴苦,兩肋脹痛,頭脹,乳房脹痛,有些人甚至出現膽結石,膽囊炎這些症狀。中瀆穴就是能疏通瘀阻的一個要穴。
平常如果多敲這個穴位,你肯定不會得膽結石、膽囊炎。而膽囊有問題的人,按這個穴肯定很疼,每天堅持敲打,就可緩解膽結石、膽囊炎、膽絞痛的症狀。
膝陽關
【穴位一找準】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外側,當陽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膝上外側動、靜脈。
【功效】利關節,祛風化濕。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膝關節炎,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腳氣;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股外側皮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0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膝部和大腿外側。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原名陽關。《千金要方》名關陽。《針灸大成》名足陽關。近稱膝陽關。別名寒府、陽陵、關陵。
陽陵泉
【穴位一找準】位於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陽陵泉穴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功效】降濁除濕。
【主治】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膽囊炎、高血壓、遺尿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別名筋會穴、陽陵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散熱吸濕後冷降歸地。
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陽陵泉是筋之會穴,為筋氣聚會之外。《難經四十五難》雲:“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是治療筋病的要穴,特別是下肢筋病,臨床較為常用。具有舒筋和壯筋的作用。依其足少陽經的循行、針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經取穴,本穴治療本經經脈循行通絡上的下肢、髀樞、脅肋、頸項病,以及肝膽火旺,循經上擾的眼、耳、頭部病變。
陽陵泉治療膽囊炎、結石症
針刺陽陵泉可使膽囊收縮。膽總管的規律性收縮,排出膽道造影劑,進入十二指腸。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對奧狄括約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對慢性膽囊炎、結石症有治療效應。
陽陵泉治療肝脾髒疼痛
針刺陽陵泉透陰陵泉,治療肝脾髒疼痛療效較好,用強刺激手法,得氣後留針10~20分鍾,撚轉出針。
陽交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
【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功效】理氣降濁。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麵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別名別陽穴,足髎穴,陽交穴,陽維脈郤穴,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運行規律一是吸濕冷縮並傳於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水溝穴、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配陽輔穴、絕骨、行間穴、昆侖穴、丘墟穴治兩足麻木;配環跳穴、秩邊穴、風市穴、伏兔穴、昆侖穴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症。
外丘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解剖】在腓骨長肌和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布有腓淺神經。
【功效】傳遞風氣。
【主治】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外丘穴、膽經郤穴,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飄揚於膽經外部,氣血物質為濕熱風氣,循膽經橫傳於陽交穴。
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該穴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腰奇、間使穴、豐隆穴、百會穴治癲癇;配環跳穴、伏兔穴、陽陵泉穴、陽交穴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後、足三裏穴、條口穴、陽陵泉穴治腓總神經麻痹。
光明
【穴位一找準】光明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功效】聯絡肝膽氣血。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膽經氣血至此後變為純陽之氣,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大部分吸濕後傳於外丘穴,小部分別走厥陰肝經。
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濕熱風氣,上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濕盡散並變得光徹明亮,故名。
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本穴氣血所處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彙合於此,本穴有聯絡膽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絡穴。
臨床上常配肝腧穴、腎腧穴、風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間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障。
光明穴治療複視
複視以視物不清、視一為二為主要臨床特征,中醫認為屬於風中經絡所致,采用針刺光明穴治療此症,效果顯著,簡介如下。
取穴以患側光明穴(在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為主,如當時不見效者,則改用健側光明穴。
操作針刺前,先令患者視定義物,此時患者視為雙影,當雙影達到最大距離時,開始以2寸毫針刺入光明穴,並施平補平瀉手法,直至目外眥微有發麻感覺。此時多數患者視物已無雙影,或使雙影的距離縮小,達到這種治療效果後,令患者閉目休息,留針30分鍾,中間每隔10分鍾運針一次。每日針一次,可連續治療一個月。
陽輔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解剖】血管、神經分布同光明。
【功效】祛風濕、利筋骨,瀉膽火。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腋下痛,瘰鬁,腰痛,胸脅及下肢外側痛,瘧疾。現多用於頸淋巴結炎,頸淋巴結核,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環跳、陽陵泉,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下肢外側痛;配風池、太陽,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配丘墟、足臨泣,有活絡消腫的作用,主治腋下腫。
懸鍾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部;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腓深神經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間膜可刺中腓動、靜脈。
【功效】平肝熄風,舒肝益腎。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僵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八會穴之髓會;又名絕骨。
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頸椎病、小兒舞蹈病等。配天柱、後溪主治頸項強痛;配風池主治眩暈、耳鳴;配豐隆主治高脂血症。
丘墟
【穴位一找準】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點;有外踝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功效】生發風氣。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膽經原穴,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脾土為空虛之狀,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運行規律為縮合冷降並下行足臨泣穴。
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遺址或廢墟。丘墟,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的脾土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懸鍾穴降行而至的水濕風氣,在風氣的吹刮下穴內脾土為空虛之狀,隻有皮骨而無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膽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性寒涼,為膽經風氣的生發之源,故為膽經原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昆侖穴、絕骨穴治踝跟足痛;配中瀆穴治脅痛;配日月穴、期門穴、肝腧穴、膽腧穴、陽陵泉穴、腕骨穴治黃疸、膽道疾患。
丘墟穴專門治療各種上火之症,也就是西醫所說的發炎症狀,比如嗓子發炎、咽喉腫痛、牙痛發炎、眼睛紅腫發炎等病,都是一個意思。在足底反射區,丘墟穴相當腧上身淋巴反射點。如果是頭痛和乳房痛的炎症,跟它就更有關係了。
足臨泣
【穴位一找準】位於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第四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足臨泣穴位於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蹠骨夾縫中。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功效】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鬁,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症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腧穴,屬木,足少陽帶脈穴之會,八脈交會穴之一。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並傳於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三陰交穴治痹證;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配丘墟、解溪、昆侖,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痛;配風池、太陽、外關,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配乳根、肩井,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
外關穴、足臨泣,按摩治療肋間神經痛
所謂肋間神經,是沿著胸部肋骨,由背後經過側腹,一直到胸前的神經。此類疼痛就是沿著這條神經,經胸部、腹部呈半環狀的強烈疼痛。
在手背距橫紋三指幅處有“外關”。在小腳趾和第四趾之間用指尖向上搓,到了盡處就是“臨泣”穴。指壓時隻要在這兩處穴位上,一邊緩緩吐氣一邊輕壓6秒鍾,左右各按10次就能去除疼痛。
肋間神經痛有時不隻限於胸部,連背部和肚子也有疼痛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隻要用穴道指壓法就可奏效。如果想提高效果的話,在指壓前先用溫濕布覆蓋患處。如果治療後還感到相當疼痛,則再用溫濕布擦患處,重新再指壓一次就可減輕疼痛。
地五會
【穴位一找準】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第四蹠趾關節)的後方,第四、五蹠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背中間皮神經分布。跗外側動脈發自足背動脈(在距骨頸處),向前外行於足背,發交通支連於弓形動脈。
【功效】舒肝消腫,通經活絡。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結膜炎,乳腺炎;
2.運動係統疾病:腰肌勞損,足扭傷;
3.其他:肺結核,吐血,腋淋巴結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向上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
《甲乙經》: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銅人》:治內傷唾血,足外皮膚不澤,乳腫。《大成》:主腋痛,內損唾血,足外無膏澤,乳癰。《席弘賦》:配三裏,治耳內蟬鳴,腰欲折。
臨床上常配睛明、瞳子髎、風池,有祛風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配乳根、膻中、足三裏,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癰。
俠溪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足背外側,當第四、五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之趾背側神經。
【功效】平肝熄風,消腫止痛。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的滎穴,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大部分經水回流足竅陰穴,極少部分經水氣化為天部之氣。
臨床上常配太陽穴、太衝穴、陽白穴、風池穴、頭臨泣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足竅陰
【穴位一找準】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足第四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膚由足背中間皮神經的外側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蹠背動脈在趾蹼處分出二支趾背動脈,分布於各趾的相對緣。趾底總動脈也發出趾底固有動脈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條趾動脈,即二條趾背動脈,二條趾底固有動脈,各動脈均與同名靜脈和神經伴行,走行於各趾的蹠背麵與側麵的交界線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網,營養並支配趾關節、腱膜和皮膚。
【功效】疏肝解鬱,通經活絡。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2.循環係統疾病:高血壓,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
3.五官科係統疾病:結膜炎,耳聾,耳鳴;
4.其他:哮喘,胸膜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1~0.2寸,局部酸脹;
2.三棱針點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五輸穴之井穴,五行屬金。
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該穴意指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的空竅之處。本穴為膽經體內與體表經脈的交會點,由於膽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所處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內,故名。
膽經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連通體內,故為膽經井穴。
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其運行為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量少,流入體內後則大量氣化又外出體表,氣化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涼濕特征,故其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