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穴位詳解(2 / 3)

率穀: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此開始由陽變陰。穀,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後化為陽氣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後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並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印堂穴、太衝穴、合穀穴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穀穴、足三裏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倘為偏頭痛患者,可將艾條點燃,對準患側率穀穴(耳郭尖上方,入發際1.5寸處)灸之。每天灸1次,每次20分鍾,10次為1療程。另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切忌過勞,忌煙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盡量避免風寒。

天衝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穀穴後0.5寸。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支。

【功效】益氣補陽。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經穴名,別名天衢穴,出《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天衢。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少陽之會,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脹散並衝於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天衝:天,天部氣血也。衝,氣血運行為衝射之狀也。該穴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後脹散並由本穴衝射於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穀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傳入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衝射於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

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的輸出狀態。天衢,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衝名解。

臨床上常配目窗穴、風池穴治頭痛。

浮白

【穴位一找準】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1\/3與上2\/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在耳後乳突後上方,當天衝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在胸鎖乳突肌的乳突止點肌腱的外側,與耳郭背麵基底部之間,有耳後動、靜脈與其伴行的耳大神經經過。

【功效】散風止痛,理氣散結。

【主治】

1.五官疾病:頭痛,牙痛,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2.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扁桃體炎;

3.其他:中風後遺症。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足太陽、少陽經之交會穴,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雲氣,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濕雲係。該穴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係。本穴物質為天衝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濕後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雲氣飄浮於天部,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配腎腧、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頭竅陰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穴與完骨穴的弧形連線的中1\/3與下1\/3交點處。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功效】降濁去寒。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別名竅陰穴,枕骨穴。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太陽之會。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冷降並循膽經下傳完骨穴。

既然頭是五髒開竅之處,也就是說頭是開啟五髒精髓之門,其金鑰匙就是頭竅陰穴。

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該穴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雲氣,在下行本穴的過程中,水濕雲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後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強間穴治頭痛;配支溝穴、太衝穴、風池穴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頭竅陰穴是頭部膽經上的腧穴。頭竅陰穴位於耳後1.5寸處與玉枕穴水平,係膽經、膀胱經、三焦經在頭部的交會穴,有通絡清熱之功。

完骨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完骨穴找法:觸摸耳垂後麵,有稱為“乳突”的凸骨,從此骨下方沿後緣,觸摸上方的骨頭,有一淺凹。一壓,即有震動感,這就是此穴。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有耳後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小神經本幹。

【功效】疏導水液。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失眠、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頸部酸痛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指耳後顳骨乳突,足少陽膽經穴。《靈樞骨度》:“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出《素問氣穴論》,屬足少陽膽經。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該穴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風池穴、大杼治瘧疾;配風池穴治癲疾僵仆;配風池穴、合穀穴治風熱上犯喉痹、牙痛、痄腮、口歪。

治療落枕時,可刺激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完骨穴、肩井穴,即可見效。尤其管用的是天柱穴。治療落枕時,用綁好的5、6支牙簽連續刺激這些穴道即可。或用食指指腹,或圓珠筆頭(注意不是筆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會變得輕鬆多了。

本神

【穴位一找準】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帽狀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額骨)。皮膚由額神經的眶上神經分布。在皮下組織內除分布神經外,還有額動、靜脈及其分支。額腹是枕額肌的前部,起自帽狀腱膜(該膜分兩層,包繞額腹的止部)肌纖維向前下方,止於眉部皮膚,並和眼輪匝肌纖維相互交錯。其深麵的筋膜,則止於眶上緣的上部。該肌由麵神經的顳支支配。

【功效】祛風定驚,安神止痛。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眩暈,癲癇;

2.其他:胸脅痛,腦卒中,中風後遺症。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陽維之交會穴。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為風氣的橫向運動。該穴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彙合後循膽經傳輸。

本穴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係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於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與百會穴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於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於本穴,穴內氣血處於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彙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運行為橫向下傳陽白穴,故而得名。

陽白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時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陽白穴位於麵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2厘米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功效】生氣壯陽。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對於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病征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足太陽、陽維之會,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氣血物質為幹爽的陽氣,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該穴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於在下行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本穴就已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並傳輸於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

臨床上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該穴為多氣多血的穴位,刺激後可加速新陳代謝,對於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病症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還可以使麵部紅潤,氣色好。按摩方法:用雙手拇指指腹分置於陽白穴處,按下時吸氣(以略有酸、脹感為度),呼氣時還原,重複50~60次。

頭臨泣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功效】降濁升清。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富含水液。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陽穀穴、腕骨穴、申脈穴治風眩;配肝腧穴治白翳;配大椎穴、腰奇、水溝穴、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穴、間使穴、膽腧穴、肝腧穴治瘧疾。

目窗

【穴位一找準】目窗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會合支。

【功效】補氣壯陽。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麵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別名至榮穴、至宮穴,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之會,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運行規律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該穴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傳於穴外,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關衝穴、風池穴治頭痛;配陷穀穴治麵目浮腫。

正營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的會合支。

【功效】吸濕降濁。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陽維之會,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紮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該穴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並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散熱縮合並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針刺正營穴與風池穴治療行經頭痛。

穴取風池、正營。用30號2寸毫針。風池穴針向鼻尖方向進針1.2寸深,行撚轉瀉法,要求針感直達病所或者針感達同側眉棱骨處。正營穴:眉毛中點直上入發際2.5寸處取穴,向後平刺1.5寸,行撚轉瀉法。單側痛取患側,雙側痛取雙側穴。經前或經期頭痛發作開始時治療。

承靈

【穴位一找準】承靈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功效】吸濕降濁。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出血,鼻窒,多涕。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陽維之會,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彙入膽經,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散熱吸濕冷降並交於腦空穴。

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該穴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彙入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彙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彙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

【穴位一找準】腦空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功效】降濁分清。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顳顬,足少陽、陽維之會,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雲氣,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該穴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於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

風池

【穴位一找準】人體風池穴位於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功效】壯陽益氣。

【主治】有鬆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

【刺灸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風池穴別名熱府穴,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風池: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輸散於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合穀穴、絲竹空穴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穴、玉枕穴、風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穴、太衝穴、水溝穴、足三裏穴、十宣治中風。

頸椎病、頸部酸痛: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兩指並攏,用力環行揉按風池穴,同時頭部盡力向後仰,以局部出現酸、沉、重、脹感為宜。每次按揉10分鍾,早晚各按揉一次,急性期時可增加按摩次數。急性發病時取同側風池穴,采用重揉重按,慢性發作及預防性治療取雙側風池穴,采用輕揉輕按刺激。

偏頭痛:中醫認為偏頭痛的發生多與情誌、風火痰濁有關。情誌不遂,肝失疏泄,肝陽化火或肝陽上亢,風火循膽經上衝頭部,或素有痰濕,隨肝陽上衝留滯於頭部少陽經脈。治療取風池、太衝、率穀等穴,清瀉肝膽之火,祛痰濕以止痛。

感冒:初冬季節,稍不注意就會感冒,雖屬小病,但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所以預防感冒是保健強身的當務之急。防治感冒方法很多,在此特別介紹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按摩風池穴。

肩井

【穴位一找準】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後鋸肌。皮膚由第四、五、六頸神經後支重疊分布。肩胛提肌,位於頸椎橫突和肩胛骨內側角與脊柱緣上部之間,由肩胛脊神經支配。上後鋸肌在前肌的深麵稍下方,由第六、七頸椎和第一、二胸椎棘突第二到五肋角的外麵,該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經後支支配。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頸橫動脈的內側,深進肩胛提肌、上後鋸肌。

【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主治】

1.循環係統疾病:高血壓,腦卒中;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痹;

3.婦產科係統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4.運動係統疾病:落枕,頸項肌痙攣,肩背痛,中風後遺症,小兒麻痹後遺症。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深部正當肺尖,慎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肺尖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膊井、肩解。屬足少陽膽經。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肩,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穴。

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於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彙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可以作為日常保健穴位

1.按摩:按揉肩井穴時先以左手食指壓於中指上,按揉右側肩井穴5分鍾,再以右手按揉左側肩井穴5分鍾,力量要均勻,以穴位局部出現酸脹感為佳。每日早晚各1次。

2.溫灸:滴大林經絡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3~5分鍾,讓罐體的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治肩酸痛、頭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

淵液

【穴位一找準】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第四肋間隙中。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深筋膜、前鋸肌、第四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三、四、五肋間神經外側支重疊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胸腹壁靜脈的外側,穿胸部深筋膜,入前鋸肌,該肌由胸長神經支配。再深進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注意其間的血管神經關係達胸腔壁內麵的胸內筋膜。胸腔內相對應的器官是肺和胸膜,不宜深刺。

【功效】理氣寬胸,消腫止痛。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

2.其他:胸膜炎,頸及腋下淋巴結炎,肩臂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淵”有深的意思,“腋”指腋部,穴處腋下深處,故名。“腋”又作“液”,或作“掖”,三字通用。《備急千金要方》因避唐高祖李淵諱,作“泉腋”。

輒筋

【穴位一找準】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四肋間隙中。

【解剖】淺層有第三、四、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胸外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第四肋間神經和第四肋間後動、靜脈。

【功效】清肝明目,疏散風熱。

【主治】胸滿,脅痛,氣喘。現多用於腋下淋巴結炎,肋間神經痛,胃炎等。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銅人》:治胸中爆滿,不得臥,喘息也。《圖翼》:太息多唾善悲,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胸中爆滿不得臥。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陽陵泉、支溝,有寬胸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脅疼痛;配肺腧、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臥。

日月

【穴位一找準】位於人體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有肋間內、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

【功效】收募膽經氣血。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還可以防止肌肉老化,增強性能力的指壓穴道之一。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別名神光,足太陰、少陽之會。膽經募穴,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日月:日,太陽穴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裏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京門

【穴位一找準】側腰部,第十二肋遊離端下方凹陷處,前距章門約1.8寸,後略平誌室。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十二肋骨遊離端的下方。《針灸甲乙經》:“在監骨下(上),腰中挾脊,季脅下(後)一寸八分”。《備急千金要方》:“在監骨腰中季脅本,挾脊。”《循經考穴編》:“一頭齊神闕,一頭齊命門,折中是穴。”可供參考。找京門穴的時候,最好用敲打法把它敲出來,用手指骨節硌側麵那個位置,如果很敏感就是該穴。但是要記住,此穴是在骨頭的邊緣,不在肉上,在對應著大腿兩側的高點處。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功效】健腰,利水,消脹。

【主治】古代記述:腹脹,小腹痛,裏急,洞泄,水道不通,溺黃,腰痛,骨痹痛引背。腸鳴,泄瀉,腹脹,腰脅痛。

【刺灸法】斜刺1~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鍾。斜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穴,腎髒募穴,出《脈經》。別名氣府、氣腧。屬足少陽膽經。腎之募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行間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縮、命門治脊強脊痛。

京門穴雖然在膽經上,但它是腎的募穴,腎氣很容易在這裏會聚。所以腎虛、腎氣不足的人,如腰酸。腰痛的人,平時要多揉揉這個穴。揉的時候要用指節骨頭來揉,揉之前如果怕找不準穴位,就先敲一下這個位置,一敲就能找到,然後使勁揉,把這個痛點給揉散。治前列腺疾患、便秘,偏頭痛,乳腺增生,婦科病:斜推腹、敲帶脈。

帶脈

【穴位一找準】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解剖】有肋下動、靜脈。分布著肋下神經。

【功效】固精、強腎、壯陽。

【主治】月經不調,閉經,赤白帶下,腹痛,疝氣,腰脅痛。現多用於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帶狀皰疹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白環腧、陰陵泉、三陰交,有健脾滲濕止帶的作用,主治帶下病;配中極、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去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閉經;配血海、膈腧,有通經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帶脈穴和我們人體上的一條經脈同名,那就是奇經八脈之一的帶脈。帶脈在人體的腰部圍一圈,是一條橫向的經脈。人體上其他的經脈都是縱向的,這條經脈就好像一條繩子將所有的經脈係在一起,所以稱為帶脈。

敲“帶脈”還有哪些神奇功效呢?

推敲帶脈的方法可以讓經絡氣血運行加快,對於腰部冰涼而常常感覺酸疼和痛經的人都有幫助。了有疏通血脈的效果以外,推帶脈可以強壯腎髒,敲帶脈還可以增強腸道蠕動,對於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腰腹有贅肉的“遊泳圈”,還有利於脂肪的代謝,減少贅肉的產生,在保養帶脈的同時,有瘦身的效果。不過準媽媽可千萬不能這麼做。

早在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就已經認識到了帶脈對於女性健康的重要性,認為帶脈是治療婦科病的“萬能穴”,現代醫學也證明,和帶脈息息相關的白帶不正常、月經不調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養護帶脈來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其實帶脈的養護一點也不複雜,除了注意保暖和規律生活習慣以外,還有一些簡單的小方法來維護帶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