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寧心安神,寬胸和胃。
【主治】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刺灸法】直刺0.3~0.5寸;懸灸大陵穴可治療“喜笑悲恐”情誌所傷。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出自《靈樞本輸》,《針灸甲乙經》作太陵。別名鬼心。心包經輸穴、原穴,氣血物質為水土的混合物,水濕滲流於經穴之外,脾土固化於穴周並生發幹熱水氣。
大陵:大,與小相對,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該穴意指隨心包經經水衝涮下行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內關穴下傳的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後,脾土物質堆積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大陵。
心包經腧:腧,輸也。本穴向外輸出的是脾土中的氣化之氣,為心包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地,故為心包經腧穴。
心包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脾土中生發的幹熱之氣性同心包經氣血,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輸出之源,故為心包經原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外關穴、支溝穴治腹痛、便秘;配水溝穴、間使穴、心腧穴、豐隆穴治癲、狂、癇、驚悸。
大陵穴具有清熱寧神,寬胸和胃,通經活血之功效。踝關節扭傷,跟骨骨刺,足跟痛,趾骨骨折痛時,可針刺大陵穴。
勞宮
【穴位一找準】在手掌心,當第二、三掌骨之間偏於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第二蚓狀肌、拇收肌(橫頭)、骨間肌。掌部皮膚厚而堅韌,無汗毛及皮脂腺,但汗腺豐富。穴位皮膚由正中神經的掌皮支分布。皮紋處的皮膚直接與深筋膜連而不易滑動。皮下筋膜在掌心處非常致密,由纖維隔將皮膚和掌腱膜緊密相連,將皮下筋膜分成許多小隔樣結構,其間穿行有淺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經。當手掌的淺靜脈與淋巴管受壓時,除掌正中一小部血液與淋巴流向前臂外,大部分流向手背,並經指蹼間隙與深層的靜脈與淋巴管相通。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掌腱膜後,經橈側兩條指淺、深屈肌腱之間的第二蚓狀肌,入拇收肌的橫頭,直抵第二、三掌骨之間的骨間肌。第二蚓狀肌由正中神經支配;拇收肌、骨間肌由尺神經支配。
【功效】清心泄熱,開竅醒神,消腫止癢。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腦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兒驚厥,吞咽困難;2.消化係統疾病:黃疸,食欲不振;
3.五官科係統疾病:口腔炎,齒齦炎;
4.其他:手癬,手指麻木,高血壓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脹痛,針感可擴散至整個手掌。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出《靈樞本輸》。別名五裏、掌中、鬼路。屬手厥陰心包經。滎(火)穴。
勞宮:勞,勞作也。宮,宮殿也。該穴意指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此帶動脾土中的水濕氣化為氣。本穴物質為中衝穴傳來的高溫幹燥之氣,行至本穴後,此高溫之氣傳熱於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濕亦隨之氣化,穴內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氣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濕,如人之勞作付出一般,故名。
心包經滎: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氣血變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濕氣化為氣,天部的水濕之氣亦同時散熱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極小的水流,故為心包經滎穴。
勞宮穴,最初稱“五裏”,後又名“掌中”,最後因“手任勞作,穴在掌心”而定名為勞宮穴。勞宮穴有內外之分,屬手厥陰心包經穴,為心包經之“滎穴”。配五行屬火,火為木子。所以,取勞宮穴治療可清心熱,瀉肝火。故由肝陽上亢、化生風和上撓心所造成的中風,或心神誌病症均可治療。勞宮穴治療風火牙痛療效甚捷。勞宮穴有凋血潤燥、安神和胃、通經祛濕、熄風涼血之功效。
勞宮穴在手掌心,當第二、三掌骨之間偏於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位於中指和無名指指尖處。在手掌有兩條比較大的掌紋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線向手掌方向延伸,經過“人”字相交點的下方區域,這個重合的地方即是勞宮穴。
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髒的作用。其方法是: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亦可將兩手頂於桌角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長期堅持可使心火下降。促進睡眠法:中醫認為失眠多是心腎不交,水火不濟所致。平均每晚臨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手掌,右掌按摩左湧泉,左掌按摩右湧泉各36次,可促進睡眠,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則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現代常用於治療昏迷、中暑、癔病、口腔炎等;配水溝、十宣、曲澤、委中治療中暑昏迷;配金津、玉液、內庭治療口瘡、口臭。
中衝
【穴位一找準】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中為正中神經之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布處。
【功效】開竅清心瀉熱。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舌強不語、昏厥、小兒驚風、熱病、舌下腫痛等急症。
【刺灸法】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寒則點刺出血(血必黑或稀淡),熱則瀉針出氣(莫出血)。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中衝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由此衝出體表,氣血物質為高熱水氣,急速散熱降溫而行於天之中下部。
中衝:中,與外相對,指中衝穴內物質來自體內心包經。衝,衝射之狀也。該穴意指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由此衝出體表。本穴物質為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由體內外出體表時是衝射之狀,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內關穴、水溝穴治小兒驚風、中暑、中風昏迷等;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不語、舌本腫痛;配商陽穴治耳聾時不聞音。
中衝穴位於雙手中指尖,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穴位。掐按中衝穴,常用於心絞痛、昏迷、嚴重痛經等症的急救。臨床發現,便秘時用拇指指端掐按點壓中衝穴,有緩解緊張、促進排便的作用。掐按中衝穴此法也可用於預防便秘,特別適用於老年人。
酷夏應防熱中風:按摩雙手中衝穴可清心泄熱
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精神養生方麵,切忌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平時多注意“暑易傷氣”。飲食方麵,講究吃“補食”,原因是夏至後有三伏天,它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人容易食欲不振,所以要學會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