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reference_book_ids\":[7317850514278845451,7145386196342934536,7339821105290431550,6883429343813438477,73164541511587789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詳解
天池
【穴位一找準】胸部,當第四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解剖】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層為第四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肌支及第四肋間神經。
【功效】寬胸理氣,通經活絡。
【主治】胸悶,咳嗽,氣喘,脅肋脹痛,瘰鬁,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本穴正當胸腔,內容心、肺,不宜深刺。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手厥陰、足少陽之會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列缺、豐隆治咳嗽;配內關治心痛;配支溝治脅肋痛。
把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齶與上牙齦之間(實為齦交穴內側),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閉口藏舌,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是要把舌尖反卷過來成90度,以舌尖底麵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
天泉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解剖】在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有肱動、靜脈肌支;為臂內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分布處。
【功效】寬胸理氣,散瘀止痛。
【主治】
1.循環係統疾病: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內膜炎;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
3.其他:支氣管炎,上臂內側痛,視力減退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別名天溫穴。心包經的下行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氣血物質為下行的溫熱經水及經水外散的溫熱水氣,經水循心包經下行並向天部散發水氣,天部的溫熱水氣散熱後冷降為水液亦循心包經下行於曲澤穴。
天泉:天,天部也。泉,泉水也。該穴意指心包經的下行經水是從高處飛落而下。本穴物質為天池穴傳來的地部溫熱經水,由天池穴上部傳至本穴時是從高處落下,氣血物質如同由天而降,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內關穴、通裏穴治心痛、心悸;配肺腧穴、支溝穴治咳嗽、胸脅痛;配俠白穴、曲池穴、外關穴治上肢痿、痹、癱、痛。
有好多人長期感到胸悶氣短,到醫院一查說是心髒供血不足,這時每天就要堅持揉天泉穴。
天泉穴還可以專門治療那種聲音重濁,覺得是從胸裏麵憋出來的胸悶咳嗽。
曲澤
【穴位一找準】正坐或仰臥,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解剖】在肱二肌腱的尺側,深層有旋前圓肌,肱肌;布有正中靜脈、貴要靜脈、肱動靜脈、尺側返動、靜脈的掌側支與尺側下副動靜脈前支構成的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的本幹。有旋前圓肌,肱肌;有貴要靜脈,尺側上下副動脈,尺返動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外前方有正中神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肱二頭肌外側溝內頭靜脈外後方,深進肱肌。該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過,並發肌支支配該二肌。
【功效】寧心清熱,和中降逆。
【主治】
1.心痛,心悸,胸痛。
2.嘔吐,胃痛,中暑,泄瀉。
3.熱病,癮診。
4.肘臂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灸法: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曲澤配內關、大陵治療心胸痛,曲澤配神門、魚際治療嘔血,曲澤配委中、曲池治療高熱中暑,曲澤配內關、中脘、足三裏治療嘔吐,胃痛。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等。治長期堵悶、急性胃痛、急性胃腸炎,按揉曲澤穴。
曲澤是心包穴的合穴,合至內腑,能很好地調節心包經的整個髒器。如果一揉就痛,說明心包經相對來說比較通暢,有很多人揉到曲澤穴已經不痛了,但瘀滯點還比較痛,說明都在瘀滯點這塊兒瘀著呢。這時候一定要把瘀滯點打通,打通以後曲澤穴就開始通了。
郤門
【穴位一找準】仰掌,微屈腕,在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於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指淺屈肌、正中神經、指深屈肌、前臂骨間膜。皮膚由前臂內、外側皮神經雙重分布。在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前臂正中靜脈上行,注入肘正中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後,依序入肌層,直抵其深麵的骨間膜。所經諸肌,除指深屈肌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外,其他均由正中神經支配。該神經的體表投影在:上肢外展90度,掌心向上時,從鎖骨中點,經肱骨內上髁與肱二頭肌腱連線中點和腕前遠紋中點的連線,該線由大圓肌下緣至腕前遠紋中點的一段為該神經的體表投影。
【功效】寧心安神,清營止血。
【主治】
1.循環係統疾病: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髒病,心悸;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膈肌痙攣,癔病,精神病;
3.其他:乳腺炎,胸膜炎,胃出血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尺澤、肺腧,有清營止血的作用,主治咳血。配神門、心腧,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絞痛。配膈腧,有寬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痙攣。
郤門穴是治心動過速、心絞痛一味妙藥。我們會常常遇到心動過速、心絞痛等心胸疾患突然發作的病人,這裏我們可以取患者左手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郤穴——郤門穴,這個穴會很痛。我們可用左手拇指按定該穴,右手握住患者左手向內側轉動45度再返回,以一分鍾60下的速度重複該動作,一分鍾左右,患者大多能緩解症狀,給去醫院救治贏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