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用的穴位配伍主要有:
1.治肩關節周圍炎,肩臂肘痛:天宗,臑會;有舒筋通絡止痛作用。
2.治乳癰,乳腺增生:天宗,膻中;有理氣散結消腫作用。
3.治乳腺炎:天宗,乳根,少澤,膻中。
4.催乳:天宗,乳根。
天宗穴可緩解骨傷科疾病
天宗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位於肩胛岡下窩中央,當肩胛岡下緣至肩胛下角中上三分之一交點處,與第四胸椎相平。該穴在臨床上最為常用,尤其在骨傷科疾病中,如果應用不同方法對該穴進行刺激,往往能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療效。
落枕的病因多為感受風寒,太陽經為一身之藩籬,天宗穴屬手太陽小腸經之穴,又為手太陽經脈氣之所發,具有祛風散寒之功效。另外,手太陽經繞行頸項,刺激天宗穴治療落枕,也符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從現代醫學來講,天宗穴部位循行的神經主要為肩胛上神經和腋神經,這兩條神經均來源於頸五和頸六神經根,通過自身反饋調節,刺激該部位對頸部的疼痛有一定的療效。
毫針刺天宗穴治療肩周炎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症,屬於中醫“肩凝”、“漏肩風”等範疇,常為感受風寒,寒濕凝滯經脈所致。天宗穴係手太陽經肩胛部腧穴,經脈“繞肩胛”、“交肩上”,再加上太陽經祛風散寒的特性,對於肩周炎的治療效果是無疑的。特別是一些無法完成肩部旋外動作的患者,由於岡下肌和小圓肌是主要的旋外肌,其位置又正好在天宗穴部位,故而治療天宗穴對此類患者效果更佳。
針刀鬆解天宗穴治療頸椎病上肢麻木
該患者正當壯年,氣血盛,其麻木的原因當為寒濕凝滯,血脈不通,氣血不達而導致。手太陽經貫肩並通行上肢尺側部位,其脈氣所發的天宗穴對於太陽經的經氣貫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刀的穴位刺激和對經絡的疏通作用比普通毫針刺法更強,故而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天宗穴治療急慢性乳腺炎
首先用拇指尖在天宗穴或周圍處按壓,尋找壓痛點,找準壓痛點後即針刺壓痛點,如壓痛點不明顯者,針刺天宗穴即可。用28號2寸毫針,直刺至肩胛骨,得氣後,拇指向後,食指向前輕微撚轉,使針感向肩部或胸部傳導,留針,再取約2厘米長的艾條一段,套在針柄上端,使其下端距皮膚約3厘米,點燃下端,使熱力透過針體傳入穴位,每次以不超過三段為宜,待艾條燃盡後即可出針。
天宗穴與乳房前後相對,臨床證明,多數乳房疾患,多在天宗或其周圍有明顯壓痛,天宗為小腸經穴,小腸經入缺盆,絡心,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因心與小腸相表裏,所以天宗穴溫針具有消瘀散結,理氣通絡的功效,治療乳腺病效果很好。
秉風
【穴位一找準】在肩胛部,肩胛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正坐俯伏位,在肩胛岡上窩中點,當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岡上肌。皮膚較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致密,纖維組織發達,並有纖維束連於皮膚。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斜方肌表麵的背部深筋膜入該肌,並繼進其深麵的岡上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後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功效】散風活絡,止咳化痰。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岡上肌腱炎,肩周炎,肩胛神經痛;
2.其他:支氣管炎等。
【刺灸法】
1.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脹。
2.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秉風,手三陽、足少陽之交會穴。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散熱下行於曲垣穴,吸附水濕,冷降小腸經陰濁。
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該穴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
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濕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濕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
臨床常配伍配天宗穴治肩胛疼痛。
曲垣
【穴位一找準】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腧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前傾坐位或俯臥位,在肩胛岡內上端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岡上肌。皮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重疊分布。斜方肌(腱)由副神經支配,岡上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該神經有肩胛上動脈伴隨,經肩胛橫韌帶下方,至岡上窩內的岡上肌,並經肩胛頸切跡,至岡下窩。
【功效】舒筋活絡,疏風止痛。
【主治】岡上肌腱炎,肩胛部拘攣疼痛,肩背痛,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脹。患者取坐位或患側在上側臥位,選用腕踝針患側上5作為進針點(相當於外關穴),常規消毒後,采用1.5寸32號一次性針灸針沿皮下向病所方向刺入約1.4寸。患者應無明顯不適感,無酸、麻、脹等感覺。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灸之補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氣血物質為地部富含水濕的脾土微粒,由天部歸降地部並堆積穴周內外,沉降小腸經之濁。
曲,隱秘也。垣,矮牆也。曲垣,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後天部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牆之狀,故名曲垣。
曲垣穴的臨床應用主要有以下三點:
1.治肩胛下神經痛:曲垣,臑會,天宗,肩髃。
2.治岡上肌腱炎:曲垣,臂臑,陽陵泉。
3.治肩背痛:曲垣,大椎。
肩外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前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線上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皮膚較厚,由第八頸神經和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致密,有少量脂肪。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麵的背深筋膜入該肌,繼進至肩胛提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後肌由肩胛背神經支配。兩肌之間有頸橫動、靜脈經過。
【功效】舒筋活絡,祛風止痛。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頸椎病,肩胛區神經痛,痙攣,麻痹;
2.其他:肺炎,胸膜炎,神經衰弱,低血壓等。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該穴道,可以使體內血液流暢,對緩解並治療肩膀僵硬、耳鳴非常有效;此外,還可以治療精神性陽痿等疾病,治療該疾病要和手三裏穴位一起配合治療才能發揮顯著的療效,肩背疼痛,頸項強急。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卸減胸腔溫壓。
肩外腧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腧,輸也。該穴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肩外腧。
肩外腧位於肩胛提肌上,肩胛提肌是一條很細小的肌肉,可它一旦勞損就會導致上半身很多部位的不適,而按揉肩外腧穴,則能使很多上半身的疾病或疼痛得到緩解。
肩中腧
【穴位一找準】在背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前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督脈)旁開2寸處取穴。另說“大杼旁二寸”(《醫學入門》),或“肩外腧上五分”(《針灸集成》)。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小菱形肌。皮膚由第八頸神經和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纖維呈束狀,束間有少量脂肪。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穿斜方肌表麵的背部筋膜入該肌,依序深進其深麵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疊部分。前肌為副神經支配,後肌為肩胛背神經支配。
【功效】解表宣肺。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吐血;
2.其他:視力減退,肩背疼痛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注意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肩中腧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腧,輸也。該穴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脊中部,內部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胸腔相通,胸腔內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故名。
天窗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穴後,與喉結相平。
【解剖】在斜方肌前緣,肩胛提肌後緣,深層為頭夾肌;有耳後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分支;布有頸皮神經,正當耳大神經叢的發出部及枕小神經。
【功效】聰耳利竅,熄風寧神。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別名窗籠穴,窗聾穴,窗簧穴,天籠穴。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循小腸經上行天部,疏散內熱。
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該穴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本穴物質來自兩個方麵,一是肩中腧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麵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裏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裏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打開了天窗一般,故名。窗籠、窗簧、天籠名意與天窗同,籠、簧為開闔的機關,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開閉的特征。
“天”指頭部,“窗”指孔竅,這個穴最善開竅醒神。目竅開則眼明,聽竅開則耳聰,鼻竅開則神怡,所以按摩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的白領一族必備的法寶。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與喉結處相平。點按此穴,通常酸脹感能竄到後背,頓時會覺得肩膀有輕鬆之感,所以此穴還是預防頸椎病的要穴。
天容
【穴位一找準】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伸長脖子時,會感到耳朵下方的頸部有條粗肌肉,在這條肌肉與下頜角之間就是天容穴。左右各一。
【解剖】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停止部前緣,二腹肌後腹的下緣;前方有頸外淺靜脈、頸內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的前支,麵神經的頸支、副神經,其深層為交感神經域的頸上神經節。
【功效】利咽消腫,聰耳降逆。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多用於治療頸部疾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按摩保健用兩手手指指腹端按壓此穴,做環狀運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天容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小腸經氣血在此雲集彙合。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循小腸經散熱冷降交於顴髎穴,傳遞水濕。
天,天部也。容,容納、包容也。天容,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本穴雲集彙合。本穴物質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濕熱之氣散熱冷卻化為天部的雲狀氣態物並聚集於穴內,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穴位配伍為配列缺治頸項強痛。
顴髎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解剖】
1.皮膚:由眶下神經分布。眶下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的終支,經眶下孔穿出至麵部,分布於下瞼、鼻背外側及上唇的皮膚。
2.皮下組織:內有上述神經分支和麵橫動、靜脈。麵橫動脈是顳淺動脈的分支,向前穿腮腺而過,橫過咬肌表麵,分支營養腮腺、腮腺管、咬肌及附近的皮膚;麵橫靜脈為下頜後靜脈的屬支。
3.顴肌:為麵部表情肌,起於顴骨,肌束斜向內下方,終於口角的皮膚和頰黏膜,部分纖維移行於口輪匝肌。顴肌由麵神經顴支支配。
4.咬肌:位於下頜支外側皮下的長方形扁肌,由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咬肌神經支配。
5.顳肌:為顳窩皮下一塊扇形扁肌,起自下顳線和顳筋膜深層的深麵,肌纖維逐漸向下集中,通過顴弓深麵,止於下頜骨的冠突。顳肌由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支配。
【功效】清熱消腫,祛風止痙。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頰腫。現代常用來治療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三叉神經痛、上牙痛、唇腫等。此穴還能改善麵部肌膚鬆弛度,保持肌膚柔潤有活力。
【刺灸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圖翼》:禁灸。
穴位詳解
顴髎,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手少陽,太陽經交會穴,別名兌骨,兌端,椎髎,權髎,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性涼,橫向下行聽宮穴,冷降天部濁氣。
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顴髎,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顴髎。
兌骨、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
椎髎、權髎: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髎、權髎,意指本穴的水濕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手少陽太陽之會。本穴的水濕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濕並以雲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雲氣的橫行特征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之會。
臨床上配地倉、頰車治口歪;配合穀治齒痛。
按摩保健用兩手手指指腹端按壓此穴,但要有一定的方向,或者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聽宮
【穴位一找準】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在麵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一說“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針灸甲乙經》)。
【解剖】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麵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三支的耳顳神經。
【功效】開竅聰耳。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牙痛,癲癇。三叉神經痛、頭痛、目眩頭昏。
【刺灸法】張口,直刺1~1.5寸,至耳中發脹,有似鼓膜向外膨脹的感覺。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聽宮,經穴名出自《靈樞刺節真邪》。別名多所聞。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穴,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回收地部經水導入體內。
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該穴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穴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
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臨床配翳風穴、中渚治耳鳴、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