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高熱,驚風,瘛疭:腕骨,通裏。
3.治脅痛,黃疸,膽囊炎:腕骨,太衝,陽陵泉。
4.配通裏,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
5.配太衝、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
6.配足三裏、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7.配下巨虛,用導氣手法治療腰痛,患者腰部有熱感時出針。
陽穀
【穴位一找準】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俯掌,在三角骨後緣,赤白肉際上,當豌豆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手掌筋膜、鉤骨骨膜。皮膚由尺神經手背支和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在手掌筋膜深麵,尺神經的深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行於小魚際肌淺麵,支配並營養該肌群,動脈還組成掌深弓。針經上述諸結構,經小指的展肌、短屈肌與對掌肌的起點附著的豆鉤韌帶,達鉤骨前緣的骨膜。腕掌側(動脈)網較細小,由尺、橈動脈的腕掌支,掌淺弓的返支和骨間掌側動脈的分支組成。自該網發出小支至腕關節和腕骨。
【功效】明目安神,通經活絡。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精神病,癲癇,肋間神經痛,尺神經痛;
2.五官科係統疾病:神經性耳聾,耳鳴,口腔炎,齒齦炎,腮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整個腕關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陽穀穴,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小腸經經氣在此吸熱脹散上炎天部。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氣,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陽穀:陽,陽氣也。穀,兩山所夾空虛之處也。該穴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水氣進一步吸熱氣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本穴如同陽氣的生發之穀,故名。
小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是吸熱脹散循經傳輸,為動而不居,故本穴為經穴。
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陽穀穴讓口腔不再有潰瘍
從中醫角度說,口腔潰瘍主要是由心火旺盛、脾胃積熱、陰虛火旺、脾胃虛寒及肝寒犯胃造成的,再加上身體虛弱,過食肥甘就會引起脾失健運、肝鬱氣滯。而這個問題其實身體上一個小小的穴位就幫你解決了,它就是小腸經上的陽穀穴。
既然陽穀穴可以為身體的各個部分輸入陽氣,那麼它的治療範圍是很廣的,對口腔疾病如口腔潰瘍這樣的疾病尤其有作用。按摩陽穀穴的時候,用力要適宜,不要太大,隻需用大拇指輕輕撥動就可以了,每次時間也不用長,3分鍾就行,每天3~4次,輕輕鬆鬆就可以讓你的口腔潰瘍漸漸消失,重新和朋友一起大快朵頤。
陽穀穴是抗衰大穴
手腕處有兩個“不老穴”,即陽穀穴和養老穴。經常按摩這兩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協調髒腑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力。老年人常見的肩臂酸痛、視力減退、腰腿痛等,均可通過按摩這兩穴治療。
陽穀穴在腕關節尺骨小頭前下緣。取穴時,正坐屈肘仰掌,半握拳,三角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即是。養老穴在前臂內側,尺側莖狀突起直上中央凹陷中,手腕後1寸。取穴時,在旋轉手腕使手心向胸口時,尺骨接近手腕處出現了一個縫隙,養老穴就在縫中。
按摩時,兩手屈肘在胸前,用一隻手的四指放在另一隻手的養老穴處,用指端作推擦活動,連做1分鍾。接著兩手屈肘於胸前,一手前臂豎起,半握拳,另一隻手的四指托在前臂內側,拇指指端放在陽穀穴處,用指端甲緣按掐,一掐一鬆,連做14次;最後兩手屈肘在胸前,一手前臂豎起,半握拳,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指腹按揉陽穀穴處,連做1分鍾。
養老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麵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取穴時有兩個方法:
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是穴。
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後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前臂骨間膜。皮膚由前臂後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間經過,穿經其深麵的骨間背側動、靜脈及神經,而達橈、尺骨下端骨間膜。腕背側(動脈)網位於腕骨及橈、尺骨下端的背麵。由橈、尺動脈的腕背支、骨間掌側和骨間背側動脈的末端組成。
【功效】清頭明目,舒筋活絡。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腦血管病後遺症,肩臂部神經痛;
2.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落枕;
3.其他:近視眼。
【刺灸法】
刺法:向上斜刺0.5~0.8寸,手腕酸麻,可向肩肘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操作時應注意:
1.養老健身按摩時,力度宜輕,欲輔助治療老年病,力度宜加大。
2.按摩時宜心情平和,堅持不懈。
3.可以配合按摩手部的合穀穴和足部的足三裏穴。
穴位詳解
養老穴以“養老”命名,是說刺激該穴,有助於老年養生;陽穀穴有養老健身的作用。按摩兩穴有助於防治各種老年病,延年益壽。中老年人由於精血的虧損,易出現眩暈、耳鳴、耳聾等,老年人常見的肩臂酸痛、視力減退、腰腿痛等,均可在兩穴按摩。
養老穴可以緩解老花眼,失眠健忘,消化功能不好,肩、背、肘、臂酸痛以及其他各種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病症。可以說,沒有哪個老人不需要它,因為它的功能實在是太強大、太適合老年人了。每天一到兩次,每次每個穴位3分鍾,就用手指按揉它就可以。那一天中的什麼時間刺激它最好呢?當然是未時,也就是下午的13~15點,因為未時是小腸經主時,這段時間它的氣血最旺,功能最好,因而治療的效果也更好。
支正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麵尺側,當陽穀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解剖】在尺骨背麵,尺側腕伸肌的尺側緣;布有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
【功效】理血安神,清熱解表,通經活絡。
【主治】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肘臂酸痛。
現代用來治療: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神經衰弱,精神病,眩暈,神經性頭痛;
2.其他:麥粒腫,十二指腸潰瘍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支正穴,手太陽經絡穴。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由小腸經外部彙入本穴(以心經提供的氣血為多,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
支正:支,樹之分枝也。正,氣血運行的道路正也。支正,意指小腸經氣血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流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彙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運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支正。
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裏的心經之氣隨之彙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穴位配伍主要有:
1.配神門,為原絡配穴法,有安神定誌的作用,主治癲狂,精神病。
2.配肩髎,有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肩臂,手指疼痛,攣急。
按摩支正穴的時候,可以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適中,當支正穴出現酸痛感的時候就可以了。每次大約按100下,半個月以後效果就會出來了,擺脫扁平疣“穴”到病除。
支正穴為什麼這麼“神”呢?“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支正穴是小腸經通到心髒的穴位,心髒和小腸也是相表裏的,而連通心髒和小腸的一個絡穴就是支正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就是說心髒和小腸全靠它來聯絡。
人的身上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這都可以算作是人身體上的贅生物,這些贅生物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人身體上的贅生物在中醫裏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形成的,叫痰濕所結。人體內有了氣鬱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就會形成這些贅生物。
支正穴可以從心髒那裏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衝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地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也就是說支正穴化解掉了體內痰濕的贅生物。這下大家就明白,按摩支正穴為什麼可以治療扁平疣了吧!
治療扁平疣可用艾條熏支正穴把點燃的艾條懸空離穴位2~3厘米的地方熏,直到皮膚潮紅為止。既然扁平疣主要是體內濕濁過多、脾虛水濕運化不利所致,那麼在按摩小腸經裏的支正穴以後,再和按摩胃經裏的豐隆穴、脾經的陰陵泉穴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對這幾條經絡堅持疏通按摩,不僅可以去除扁平疣,還能有效地預防衰老。
小海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一說在“天井外旁五分”(《針灸集成》)。
【解剖】尺神經溝中,為尺側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側上、下副動脈和副靜脈等;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本幹。
【功效】清熱祛風,疏肝安神。
【主治】肘臂疼痛,癲癇。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小海,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合(土)穴。手太陽經所入為“合”。小腸經氣血在此彙合。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緩慢地蒸散並循小腸經上行。
小海:小,與大相對,為孝為陰也。海,穴內氣血場覆蓋的範圍廣闊如海也。該穴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彙合,氣血場範圍巨大。本穴物質為支正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聚集的天部之氣以雲氣的方式存在,覆蓋的範圍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濕,故名。
小腸經合穴:本穴為小腸經氣血的彙合之處,故為小腸經合穴。
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小腸經經氣的彙合之處,氣血物質的運行緩慢,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小指發麻可撥“小海穴”改善
小海穴除了可以治療肘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病外,還可以治療上肢麻木,尤其是小指麻木。因為該穴位的深層解剖為尺神經溝,有尺神經經過,而尺神經支配小指的感覺。在保健運用時以按揉為主,但是在治療頸椎病壓迫神經所致的小指麻木時,應該加上撥動,使麻感傳到小指。
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用手一撥動,手指就會發麻就找著這個穴(小海)了。手指怎麼撥動也不發麻,證明你這條經絡有點虛弱了,氣血不通了,什麼原因呢?心髒供血能力差,所以小腸經也是心髒的一個晴雨表,小腸經傳導差就證明心髒供血能力弱了。按摩小海穴,撥動它,增加它的傳導力也可以增強心髒的力量。小海穴是這條經絡的合穴,中醫講合治髒腑,就是說,合穴可以治療本經的髒腑,它可以治療小腸本身的髒腑問題,所以按摩小海穴可以調節小腸的功能,消化能力弱了,吃完飯以後不消化,堵在裏邊了,揉小海穴可以增強人體的消化能力。另外一方麵,小海穴是合穴屬土,本身小腸經是屬火的,火能生土,它是把本經上的火氣散到脾經上去了,所以它可以增強脾經的力量。另外,通過揉這條穴可以去人體的燥火,人體的火症都可以通過這條經散掉。有的人為各種事著急了就會上火牙會痛,由於心裏著急引起的牙痛就可以揉小海穴,有的人臉甚至腫起來了,也可以揉小海穴。有人突然一著急上火了會發生耳鳴也可以揉小海穴,所以小海穴的功效還是很大的。
肩貞
【穴位一找準】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指寸)。正坐垂肩位,在肩關節後下方,當上臂內收時,當腋後紋頭直上1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頭肌、大圓肌、背闊肌。皮膚由腋神經的下支臂上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致密,富有脂肪。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三角肌的後部,穿該肌表麵深筋膜入肌質內。以後,針可依序入橈神經肌支支配的肱三頭肌長頭,肩胛下神經支配的大圓肌和胸背神經支配的背闊肌(腱),可深達腋腔。
【功效】清頭聰耳,通經活絡。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耳鳴,耳聾;
2.其他: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病後遺症,頸淋巴結結核,頭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或向前腋縫方向透刺,肩部及肩胛部酸脹。有時可有麻電感向肩及指端傳導。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素問氣穴論》。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分散於肩之各部,散化小腸之熱。
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貞,古指貞卜問卦之意。該穴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氣,上行到本穴後此氣冷縮而量少勢弱,氣血物質的火熱之性對天部層次氣血的影響作用不確定,如需問卜一般,故名。
肩貞穴治療肩周炎、關節炎
天氣寒冷,勞累過度,這是引發肩周炎的直接因素;肩膀疼痛,胳膊很難抬起來,這是肩周炎明顯的症狀。
要想徹底地治愈肩周炎,需要你拿出足夠的耐心,堅持按摩,一天3次,一次5分鍾,按摩至少半個月才能真的手到病除。
臑腧
【穴位一找準】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關節窩後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岡下肌;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腋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功效】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主治】肩臂肘酸痛無力,肩腫,肩周炎;咳喘,乳癰,瘰鬁,多汗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穴位詳解
臑腧穴,別名臑穴、臑交。為手太陽小腸經在肩部的經穴,是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的交會穴。臑腧的“臑”字,上臂也,亦指動物的前肢;“腧”,轉輸也。此穴在上臂後側,緊靠背部,故稱“臑腧”。有臑腧,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臑腧。該穴是手太陽經與足太陽經、陽維脈、陽蹺脈之會聚處,故穴中的氣血旺盛,既有手臂上行的陽氣,又有背腰下肢上行的陽氣,還有陽維脈、蹺脈傳來的陽氣,故其是氣血轉輸的要所。
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蹺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單刺臑腧治療多汗症有特效。
治肩周炎,臑腧配臂臑,有祛風通絡止痛作用。
治咳喘,臑腧配肺腧,有降氣止咳平喘作用。
治乳癰,臑腧配肩井,膻中,有散結消腫作用。
天宗
【穴位一找準】在肩胛部,大致在肩胛骨的正中,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正坐或俯伏位,在肩胛岡下緣與肩胛骨下角之間連線上,當上、中1\/3交點,與第四胸椎棘突下間平齊,與臑腧、肩貞成正三角形處是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岡下肌。皮厚,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後支的外側皮神經重疊分布。皮下組織內布有旋肩胛動、靜脈的分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麵的背部深筋膜入該肌,及其深麵的岡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腦神經一副神經支配,後肌由臂叢的肩胛上神經支配。
【功效】舒筋活絡,理氣消腫。
【主治】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軟組織損傷,肘臂外後側痛,上肢不舉,頸項頰頷腫痛,乳癰,乳腺炎,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咳逆搶心,乳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穿過肩胛傳導至手指。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天,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宗,祖廟,宗仰、朝見之意。該穴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臑腧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複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