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說在膝上2寸半(《針灸甲乙經》);在膝上3寸(《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類經圖翼》)。《針灸甲乙經》:“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千金要方》:“一作三寸”;《千金翼方》作“二寸”;《靈樞經脈翼》作“二寸中”;今皆從二寸,“半”字疑為“中”字之誤。《針方六集》:“一方以患人手按膝蓋骨上,大指向內。餘四指向外,大指盡處是穴。”即以對側的手掌按其膝蓋,手指向上,拇指偏向大腿內側,當拇指端所止處。《循經考穴編》:“以虎口按犢鼻骨,取中指點到是。”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四頭肌內側肌(股內側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
大腿前麵闊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麵闊筋膜內纖維組織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進入股神經支配的股內側肌。膝上內動脈起於動脈,在股骨內上髁上方緊貼骨內麵深進,經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與股骨骨麵之間至膝關節前麵。
【功效】健脾化濕,調經統血。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但在臨床應用中,卻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療效。《金針梅花詩鈔》血海條曰:“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可見血海穴在功能上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
【主治】主治月經不調,經閉,暴崩,漏下惡血,兩腿內側生瘡癢痛或紅腫有膿,氣逆腹脹,腎藏風,痃癖,陰瘡,五淋,功能性子宮出血,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貧血。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窠。
四海之一。指衝脈。又稱十二經之海。《靈樞海論》:“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衝脈上循脊裏,與十二經脈會聚而貫通全身,因稱。《素問上古天真論》王冰注:“衝為血海”。其氣血輸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大杼穴,下出於上巨虛和下巨虛穴。其症候:“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血,受熱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也。該穴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較高溫度較高濃度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故名。
按壓血海治療痛經
每月一次的生理痛真是非常難受,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這種小腹疼痛。
位置: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要點: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這個穴位,痛經的時候通常左腿也會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個暖水袋效果會更好。
箕門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衝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正坐屈膝或仰臥位,當縫匠肌內側緣,距血海上6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大收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的脂肪增厚,內有股前皮神經、隱神經與其伴行的大隱靜脈,及該靜脈與深靜脈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內側與前麵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在縫匠肌內側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內收肌管的前壁,後肌和股內側肌形成該管內外側壁,管內有股動、靜脈及隱神經通過。大收肌由閉孔神經與坐骨神經的分支支配。
【功效】健脾滲濕,通利下焦。
【主治】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尿瀦留,遺尿,遺精,陽痿,睾丸炎,腹股溝淋巴結炎,陰囊濕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內側,向下可放射到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箕門:箕,土箕也,擔物之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意指脾土物質在本穴運行轉化。本穴物質為血海穴水濕雲氣脹散而來的風氣,至本穴後風氣變為強勁之勢並吹帶脾土物質隨其而行,穴內的脾土物質如被土箕擔運而出,故名。
衝門
【穴位一找準】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仰臥位,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處取穴。約當腹股溝外端上緣,股動脈外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起始部。皮膚由髂腹下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分為脂肪層和膜性層。前者以脂肪組織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異;後者以纖維組織為主,在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橫指附著在闊筋膜。兩層之間有腹壁淺動靜脈、肋間動靜脈(下位)及皮神經經過。上述由淺入深之腹壁肌由第六至十二胸神經和第一腰神經前支支配。穴位的內上方深部,腹肌的深麵,有從髂外動脈發出的腹壁下動脈,並有靜脈伴行。腹股溝下方,有股三角,其內有股動、靜脈和股神經。
【功效】健脾化濕,理氣解痙。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尿瀦留,睾丸炎,精索神經痛;
2.婦產科係統疾病:子癇,子宮內膜炎,乳腺炎,乳少;3.其他:胃腸痙攣。
【刺灸法】
刺法:避開動脈,直刺0.5~0.7寸,腹股溝酸脹,可擴散至外陰部。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交。別名慈宮穴,上慈宮穴,衝脈穴,前章門穴。脾經氣血由此衝行腹部。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循脾經向腹部衝行。
衝門:衝,衝射、衝突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意指脾經下部諸穴傳來的經氣由本穴上衝腹部。本穴物質為脾經腿膝下部經氣彙聚而成,在本穴的運行為受熱後的上衝之狀,故名。
慈宮、上慈宮:慈,仁慈也。宮,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宮,意指本穴的上行氣血非高溫之性,雖為炎上,但卻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對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衝脈:衝,衝突也。脈,脈氣也。衝脈,意指本穴氣血運行為衝行之狀。理同衝門名解。
前章門穴:前,與肝經的章門穴相區別也。章,大木材也,大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前章門穴,意指本穴的氣血運行為強勁的風氣。理同衝門名解。
府舍
【穴位一找準】府舍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衝門穴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深層為腹橫肌下部;布有腹壁淺動脈,肋間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右當盲腸下部,左當乙狀結腸下部)。
【功效】健脾消滿、理中和胃。
【主治】腹痛,腹滿積聚,疝氣、霍亂吐瀉。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足太陰、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穴。髒腑中的陰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經。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由腹內外出腹表。
府舍:府,髒腑也。舍,來源之意。該穴意指本穴氣血來源於體內髒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於髒腑,故名。
腹結
【穴位一找準】腹結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大橫穴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針灸甲乙經》:“在大橫下一寸三分。”《類經圖翼》:“去腹中行三寸半。”《針方六集》:“上直兩乳,挾任脈兩旁各四寸。”《針灸資生經》:“去腹中行各當為四寸半。”諸家所述距前正中線分寸有出入,今從《針方六集》。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八、九、十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腹壁淺靜脈及皮神經經過。深筋膜的下麵有胸外側動、靜脈經過。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有膽囊底、肝(右側,一般成人肝下緣不超過肋弓)、胃(左側)。針若經上列結構後,穿經其深麵的腹膜腔,可達左右側在腹腔內相對器官,可造成內出血(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人),或胃內容或膽汁隨針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該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功效】溫脾止泄、鎮痛止咳。
【主治】消化係統疾病:繞臍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潰瘍,胃痙攣,胃酸過多或減少,消化不良,便秘,腸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腹結,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原作腹屈,一名腹結。《備急千金要方》後腹結均作正名。別名腸窟,腸屈,陽窟,腸結。屬足太陰脾經。意為腸的盤回曲結之所。右側腹結穴約當急性闌尾炎體表壓痛點。
腹結:腹,腹部也,脾也。結,集結也。該穴意指脾經的氣血在此集結。本穴物質為府舍穴傳來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
大橫
【穴位一找準】大橫穴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距臍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功效】理氣止痛、通調腑氣。
【主治】泄瀉,便秘,腹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別名腎氣穴,人橫穴。脾經氣血在此形成水濕風氣。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和地部的經水,水濕風氣向腹哀穴上行,經水循脾經下行。
大橫: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範圍大也。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該穴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雲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
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物質不光有天部的滯重水濕雲氣,同時還有腹哀穴下行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地部經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臨床上配天樞穴、足三裏穴治腹痛。
腹哀
【穴位一找準】腹哀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八肋間神經。
【功效】健脾消食、通降腑氣。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別名腸哀穴,腸屈穴,脾經水濕在此沉降。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由穴內滿溢穴外。
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該穴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質為大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之於地部,脾土受濕而無生氣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氣不生也,故名。
腸哀、腸屈:腸,大腸也,此指大腸所主的金氣。哀,悲哀也。屈,虧缺也。腸哀、腸屈,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虛少,脾土生發之氣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的地部經水為滿溢之狀並散流脾經之外,表現出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臨床上常用本穴配氣海穴治腸鳴。
食竇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胸外側部,當第五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五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四、五、六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疏鬆,內有皮神經及胸腹壁淺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胸大肌表麵的深筋膜和其下緣,入前鋸肌,再深進肋間內、外肌及其間的肋間血管和神經。前二肌由胸前神經和胸長神經支配,後二肌由肋間神經支配。在胸內筋膜的深麵,正對第五肋間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與提插。
【功效】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腫。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氣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
2.其他:肝炎,腹水,尿瀦留,右食竇治肝區痛效好。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切勿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寒則通之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命關、食關、食室。
食竇: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竇,孔穴、地宮也。該穴意指脾經的地部經水由此漏落三焦內部的脾髒。本穴物質為腹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隨經水流行的還有較多的脾土物質,而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髒相通,脾土物質隨流行的經水而回歸脾髒,故名。
食關: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關,關卡也。食關,意指本穴為脾髒與體表脾土物質出入交換的關口。本穴為脾經經水內傳脾髒的出入關口,脾土物質隨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質的出入關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無風不運,無水不行,本穴若無經水載土,穴之孔隙亦如關卡一般阻土運行,故名食關。
臨床治療胸脅滿痛配伍食竇、膈腧、三陽絡。
天溪
【穴位一找準】在胸外側部,當第四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仰臥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四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三、四、五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還有胸腹壁淺靜脈。在胸大肌和前鋸肌之間有胸外側動、靜脈及胸長神經。第四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內、外肌及其之間的肋間動脈、靜脈和肋間神經。在肋角處,肋間動脈進入上二肌之間,並分為上、下支。上支行於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上為靜脈,中為動脈,下為神經並行於肋溝內,下支則行於下位肋骨的上緣。肋間隙的深麵為胸內筋膜,與胸膜腔和肺相對應,因此行針不宜太深。
【功效】寬胸通乳,理氣止咳。
【主治】
1.治乳腫癰潰:天溪,俠溪。
2.治胸中滿痛:天溪,內關,膈腧,肺腧,膻中。
3.《針灸大成》:胸中滿痛,僨膺,婦人乳腫癰潰。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切勿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天溪,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循脾經上行胸部。
天溪:天,天部。溪,路徑也。該穴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循脾經上行。本穴物質為食竇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行至本穴的過程中不斷吸熱,吸熱後循脾經進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
天溪穴是進行豐胸按摩不可忽略的穴位之一,臨床上常配膻中穴治胸肋疼痛。
胸鄉
【穴位一找準】在胸外側部,當第三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在第三肋間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緣,前鋸肌中,下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三肋間神經。
【功效】寬胸理氣、疏肝止痛。
【主治】臨床上常用本穴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穴位詳解
胸鄉:胸,胸部。鄉,鄉村也,邊遠之處。胸鄉,意指脾經之氣由此輸散脾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天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水濕會含量較少,至本穴後,因受心室外傳之熱,水濕之氣進一步脹散並流散於脾經之外,如去到遠離脾經的鄉村之地,故名胸鄉。
周榮
【穴位一找準】在胸側部,當第二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在第二肋間隙,胸大肌中,下層為胸小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第二肋間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正當第一肋間神經。
【功效】寬胸理氣、降逆止咳。
【主治】咳嗽,氣逆,胸脅脹滿。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周營穴,周管穴。脾土水濕在此大量蒸發氣化。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氣化後上行天部。
周榮:周,遍布、環繞之意。榮,草類開花或穀類結穗的茂盛狀態。該穴意指脾經的地部水濕大量蒸發化為天部之氣。本穴雖屬脾經穴位,但脾經氣血因胸鄉穴的流散而無物傳至本穴。本穴物質的來源是本穴上部區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因受心室外傳之熱的作用,地部水濕大量氣化上行天部,氣化之氣如遍地開花之狀,脾土也還其原本的燥熱之性,故名。周營、周管名意與周榮同,營為營寨,管為管轄區域,皆指穴內的氣化之氣遍及穴周的整個區域。
本穴常配膻中穴治胸肋脹滿。
大包
【穴位一找準】《靈樞經脈》:“出淵腋下三寸。”《針方》:“直脅(腋)下六寸。”《循經》:“與巨闕相平,又雲平期門。”《集成》:“橫直日月。”即腋窩與第十一肋遊離端連線的中點,約當第七肋間隙凹陷處。
【解剖】在第六肋間隙,前鋸肌中;有胸背動、靜脈及第六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當胸長神經直係的末端。行針時,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應在相鄰肋骨之間,在肋角的內側行針,應經肋骨上緣,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功效】宣肺理氣,寬胸益脾。
【主治】古代記述:胸脅痛,喘息,身盡痛,百節皆縱。現代常用來治療氣喘,哮喘,胸悶,心內膜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病等呼吸係統疾病,全身疼痛,四肢無力,食多身瘦。每天堅持按摩該穴位,具有豐胸美容的效果。
【刺灸法】斜刺或向後平刺0.3~0.5寸。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脹。嚴禁深刺,以防刺傷肺髒。可灸,艾炷灸3壯,艾條灸10~20分鍾。
穴位詳解
脾之大絡,布於胸脅,包羅與此處,故名。
豐胸美容時,首先雙手按住大包穴後,從胸外側向內推壓胸部36次;其次,手掌按住大包穴,再旋轉推壓36次;最後,用手指搓揉大包穴36次。
穴位配伍主要有:
1.胸肋痛:配三陽絡穴、陽輔穴、足臨泣穴。
2.食多身瘦:配脾腧穴、章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