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陰脾經穴位詳解(2 / 3)

【功效】健脾利濕、和胃寧神。

【主治】腹脹,胃痛,嘔吐,泄瀉,便秘,熱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則補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滎穴,屬火,別名太都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聚集本穴後以橫行的風氣傳向太白穴。

大都:大,穴內氣血場的範圍大也。都,都市也,物質的集散之所也。該穴意指脾經的氣血物質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生發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如都市之物質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與大都同,太,通大。

治療因心口疼痛導致的胃口不好:從脾經路線圖上你可以看到,脾經有一條分支是入心的,由此可以看出,脾和心是有密切關係的。所以因心髒問題而引起的一些毛病,可以通過敲打脾經來調治。

太白

【穴位一找準】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取定穴位時,可采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功效】健脾化濕、理氣和胃。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痢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治療濕疹一般采用穴道指壓法。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鍾。

穴位詳解

太白,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輸(土)、原穴,別名大白穴。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由天之下部上行於天之上部。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大,通太。

脾經腧穴:腧,輸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於更高的天部層次,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為脾經腧穴。

配中脘穴、足三裏穴治胃痛。

取艾條一段,在兩側太白穴,采用溫和的灸法,艾灸持續大約半小時後,肌肉酸痛便會消失。

公孫

【穴位一找準】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分支,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和隱神經雙重分布。皮下筋膜內有血管網及少量的脂肪。趾蹠側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蹠腱膜,前方止於蹠趾關節囊和屈肌腱鞘。針經上述結構,進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該二肌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功效】健脾化濕、和胃理中。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腸痙攣;

2.婦產科係統疾病: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

3.其他:心肌炎,胸膜炎,癲癇,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6~1.2寸。不灸。

穴位詳解

足太陰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

公孫:即公之輩與孫之輩,指此處穴位的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係。在五行中,脾經物質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此穴內物質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脾經與衝脈的氣血在此穴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因為此穴位於人的足部,在地球重力下,衝脈流至公孫穴的物質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衝脈的體內經脈,所以衝脈氣血出公孫後就會快速氣化。此穴也是足太陰絡穴,因為此穴物質為天部水濕風氣,並橫向輸散至脾胃二經,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的作用。

常用本穴配中脘穴、內關穴治胃酸過多、胃痛。

商丘

【穴位一找準】

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當脛骨前肌腱內側。

《靈樞本輸》:“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針灸甲乙經》:“在足內踝下微前陷者中。”《循經考穴編》補充:“微前三分。”《針灸大成》:“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之中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皮膚由股神經的皮支、隱神經分布。皮下筋膜較疏鬆,除皮神經外,還有足靜脈網及大隱靜脈屬支的起始部。足背筋膜深麵有內踝(動脈)網。該網位於內踝的表麵,由內踝前後動脈、跗內側動脈、跟內側支及足底內側動脈的分支組成。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筋膜後,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後方,小腿十字韌帶的內側上、下支之間深進到距骨內側麵骨膜。

【功效】健脾化濕、肅降肺氣。

【主治】商丘穴在內踝骨的前緣偏下一點。商丘穴正好對應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症。同時它又揭示了一個醫理:炎症一般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因為脾是管運血的,它能把新鮮血液運到病灶上去,髒東西被清走後,炎症自然就消除了。商丘穴多用於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腓腸肌痙攣,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脾經的熱散之氣由此上行。氣血物質為快速運行的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微粒,循脾經快速上行後散熱冷降。

商丘穴是一個能預防和治療痔瘡的穴位,和腎經的複溜穴結合使用,效果會更明顯。

治療感冒後的惡心、嘔吐:每個人感冒後的症狀不全相同,有的人感冒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惡心、嘔吐。這樣的人一般都脾胃不太好,一感冒,最先受害的還是脾胃。這時,需用商丘穴搭配百會穴,以及心包經的曲澤穴、間使穴、勞宮穴解決上述問題。

脾經經穴:經,經過也。該穴為脾經氣血的行經之處,故為脾經經穴。

配伍應用:

1.腹脹滿不得息:商丘、陰陵泉、曲泉、陰穀。

2.喜嘔:商丘、幽門、通穀。

3.太息善悲:商丘、曲鬢。

4.腳痛:商丘、解溪、丘墟。

5.脾虛不便:商丘、三陰交。

6.慢性腸炎:商丘、天樞、陰陵泉。

7.下肢浮腫:商丘、三陰交、陰陵泉、足三裏。

臨床上商丘穴與手腕之陽溪穴(太陽經)相應,凡手腕扭傷疼痛,應用“上病下取”原則,商丘穴具有緩解效果。

三陰交

【穴位一找準】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解剖】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功效】健脾利濕,兼調肝腎。

【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婦禁針。針灸該穴主治遺精、陽痿、陰莖痛、小便不利、睾丸縮腹等,是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穴位詳解

交,交會也。三陰交穴,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十總穴之一。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於婦科症狀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皆可治療;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三陰交對女性的神奇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麵:

1.保養子宮和卵巢。人體的任脈、督脈、衝脈這三條經脈的經氣同起於胞宮(子宮和卵巢)。其中,任脈主管人體全身之血,督脈主管人體全身之氣,衝脈是所有經脈的主管。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每條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鍾左右,能保養子宮和卵巢。促進任脈、督脈、衝脈的暢通。女人隻要氣血暢通,就會麵色紅潤白裏透紅,睡眠踏實,皮膚和肌肉不垮不鬆。

2.緊致臉部肌肉,使臉部不下垂。如果想在40歲之後,還能對抗地球的引力,保證臉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飲食要規律之外,還要經常在晚上9點左右,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鍾健脾,因為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

3.調月經,去斑,去皺,祛痘。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彙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藏血,腎精生氣血。女人隻要氣血足,那些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不來月經等統稱為月經不調的疾病都會消失。而女人臉上長斑、痘、皺紋,其實都與月經不調有關。隻要每天晚上9點~11點,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15分鍾,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去皺。不過,要堅持才有效果,堅持每天按揉,按揉一個月之後,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兩天就看到效果,隻能是做夢了。

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麵對高壓的生活節奏,或者因為自身飲食結構或生活習慣不合理,導致性冷淡。這樣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樂趣,還影響夫妻感情,容易導致家庭不穩。三陰交是一個大補穴,能補氣補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讓女人逃離性冷淡,重溫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按揉三陰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堅持一個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調治肌膚過敏,濕疹,蕁麻疹,皮炎。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夠把人體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每天中午11點,脾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各20分鍾,能把身體裏麵的濕氣、濁氣、毒素都給排出去。皮膚之所以過敏,長濕疹,蕁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體內的濕氣、濁氣、毒素在搗亂。隻要按揉三陰交,把這些討厭的調皮鬼趕出去,不出一個半月,皮膚就能恢複光潔細膩,幹淨無瑕了。

6.保持血壓穩定。三陰交是一個智能調節穴位。當你血壓過高或過低,每天中午11點~13點,心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20分鍾,堅持兩三個月,能把血壓調理至正常值。

漏穀

【穴位一找準】漏穀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解剖】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肢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內側後方有脛神經。

【功效】健脾消腫,滲濕利尿。

【主治】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漏穀穴別名太陰絡穴。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漏穀:漏,漏落也。穀,五穀也、細小之物也。該穴意指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沉降。

本穴物質由三陰交穴傳來,因脾經的濕熱之氣與肝經及腎經氣血物質進行了交換,上行至本穴的氣態物質則溫度偏低,在本穴的變化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濁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細小的穀粒漏落之狀,故名。

足太陰絡、太陰絡。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其氣與脾經其他的氣血物質相比溫度較低,穴內氣壓亦較低,脾經其他部位的水濕之氣向本穴彙聚並沉降地部,本穴有聯絡聚集脾經天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

漏穀配地機,治療便秘、腸鳴;配足三裏穴治腹脹腸鳴。

漏穀穴位於內踝上6寸,它就像一個漏鬥一樣,也像一個過濾器,把身體裏的廢棄物和毒素順順當當地排出去。而地機穴是脾經的郤穴,和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保證脾經精華物質很好地保存下來,一點兒都不會丟失。

這兩個穴位互相配合,身體裏“收支平衡”,人才會健健康康。

對於小便不利或者便秘腹脹、腸鳴的情況,漏穀穴充分發揮了幫助排泄的功能,讓身體裏的垃圾和濁氣排得幹幹淨淨。

在這兩個穴位艾灸治療上述疾病,效果非常明顯。如果你覺得麻煩的話,每天按揉十幾分鍾,也能作為日常的保健之方。

地機

【穴位一找準】地機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解剖】在脛骨後緣與比目魚肌之間;前方有大隱靜脈及膝最上動脈的末支,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功效】健脾滲濕,調理月經。

【主治】

1.婦產科係統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陰道炎;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腰痛,遺精,精液缺乏;

3.其他:胃痙攣,乳腺炎,下肢痿痹;

4.本穴出現壓痛提示有胰腺疾患,與胰腧、中脘、水分互參可診斷急性胰腺炎。

【刺灸法】

1.刺法:直刺1~2寸,有酸脹感進可擴散至小腿部。

2.灸法:直接灸3~5壯;溫和灸10~15分鍾。

3.按摩:點按、揉法、指推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地機穴為脾經之郤穴,是本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具有較強的解痙鎮、行氣活血之功,別名脾舍,地箕。脾土物質在此隨經水運化人體各部。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中的脾土微粒,經水循脾經流向陰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於穴周。

地機:地,脾土也。機,機巧、巧妙也。該穴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隨地部經水運化到人體各部,運化過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質為漏穀穴傳來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後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隨雨水的流行而運化人體各部,脾土物質的運行十分巧妙,故名。

足太陰郤穴:郤,孔隙也。本穴為脾土物質的主要運化之處,脾土物質的運化是通過地部水液而運行的,脾土物質的運行量不大,如從細小的孔隙中通過一般,故為足太陰郤穴。

人體穴位配伍主要有:

1.配三陰交穴治痛經。

2.配隱白穴治崩漏。

3.配血海,有調經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4.配腎腧、中極、三陰交,有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經。

針刺地機穴治療頑固性不寐

針法:快速進針,撚轉或震顫催氣,待得氣後用徐疾補瀉補法,徐進並壓針,直至針處出現熱感。以熱感向湧泉穴走竄並向周圍擴散療效好。壓針最長可達15分鍾,留針20~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不寐原因雖多,總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陰血之來源,由水穀精微所化,上奉於心,則心得所養;受藏於肝,則肝體柔和;統攝於脾,則生化不息;調節有度,化而為精,內藏於腎,腎精上承於心,心氣下交於腎,則神安誌寧。

如陰血不足或暴怒、思慮、憂鬱、勞倦等傷及諸髒,精血內耗,皆可導致不寐,所以心神安寧依賴陰血旺盛。郤穴是體內氣血會聚於某些空隙處的重要穴位。地機穴為脾經郤穴。

按揉地機穴治療痛經

地機穴,是臨床治療痛經的有效經驗穴,痛經者此處常有壓痛和自發痛。可以配合歸來穴調經,可溫暖子宮,散寒止痛。閉經或經量少可以加灸關元、腎腧穴。

按揉地機穴健脾疏理脾經可選擇在每天上午9點~11點,這個時辰是脾經氣血最旺盛的時候,通過經絡疏理,幫助氣血更好地在脾經運行。取正坐位,盤膝,握空拳用掌指關節端,由膝關節向下循小腿內側,緊貼脛骨內側緣,至上而下一直敲打到踝關節,用力適中。每側以敲打十分鍾為好。兩個小時時間裏可隨意敲打數次。

陰陵泉

【穴位一找準】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取該穴道的時候,患者應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隱神經之外,還有與神經伴行的大隱靜脈。該靜脈正行於該穴的皮下,針刺應注意避開。針穿小腿深筋膜,經脛骨粗隆內側的縫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著處的肌腱,向後經脛骨內側緣進入膕肌。以上諸肌由股神經、坐骨神經等支配。膝下內動脈,發自膕動脈,向內下方,經脛側副韌帶和脛骨內側髁之間,參加膝關節網,並發支營養脛骨及附近肌腱。

【功效】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遺尿,尿瀦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痿;2.消化係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

3.婦產科係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

4.其他: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0~2.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擴散;

2.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穴位詳解

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五行屬水。

陰陵泉穴: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陰陵泉穴,意指脾經地部流行的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積。本穴物質為地機穴流來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積,水液溢出,脾土物質沉積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狀,故名陰陵泉穴。陰陵名意同陰陵泉穴。

穴位配伍主要有:

1.配三陰交穴,有溫中運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2.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腫的作用,主治水腫。

3.配三陰交、日月穴、至陽穴、膽腧穴、陽綱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黃疸。

按摩陰陵泉穴治“尿不淨”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常表現為小便不暢,即解小便時,需等待一會兒,才能慢慢解出。有時伴有尿不淨,需再等一會兒,才能解淨。按摩陰陵泉穴位可使患者解小便自如,而且對肛門鬆弛的治療也有效。

陰陵泉穴位在脛骨內上髁下緣,脛骨內側緣凹陷處(將大腿彎曲90度膝蓋內側凹陷處)。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按摩一次,兩腿都需按摩,一般按摩兩周見效。

血海

【穴位一找準】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或屈膝,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二到五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度斜置,指端盡處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