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刺灸法】
直刺1~1.5寸。《千金》:孕婦不可灸。治療下痢用本穴道指壓。還可以按揉天樞穴,方法:兩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壓天樞穴,在刺激穴位的同時,向前挺出腹部並緩慢吸氣,然後上身緩慢向前傾呼氣,反複做5次。兩腿並攏坐於椅上,按壓天樞穴,左腿盡量向上抬,然後收回,換右腿上抬、收回為1次。反複做5次。
穴位詳解
天樞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其應用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均過於天樞穴。
天樞:天星名,即天樞星,為北鬥星的北鬥一,其左連線為北鬥二天璿星,右連線為北鬥四天權星。該穴之,意指本穴氣血的運行有兩條路徑,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運行。本穴氣血物質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太乙穴、滑肉門穴二穴傳來的風之餘氣,其二是由氣衝穴與外陵穴間各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胃經上、下兩部經脈的氣血相交本穴後,因其氣血飽滿,除胃經外無其他出路,因此上走與胃經處於相近層次的大腸經,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輸送,故名。
大腸經募穴:因本穴氣血強盛,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特性相符,向外傳輸是輸入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故為大腸經募穴。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每天敲天樞(肚臍兩旁,旁開三橫指處)兩次可通腸道、排宿便,腸道通,脂肪不會堆積,順暢代謝。天天至少兩個時間段去敲打,每次敲打5~10分鍾。
外陵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針灸甲乙經》:“在天樞下,大巨上。”《素問氣府論》王冰注:“在天樞下同身寸之一寸。”《類經圖翼》:“對陰交。”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功效】調腸、利氣。
【主治】腹痛,疝氣,痛經。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鍾。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女性絕育術的針麻中,可取外陵,刺達筋膜後上提,再以15度角沿皮透刺向對側外側外陵5~7寸;氣衝也同樣刺法,然後應用電針25~30分鍾後出針,進行手術。可灸。
穴位詳解
外,指本穴氣血作用的部位在經脈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該穴意指胃經的脾土微粒輸送胃經之外。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諸穴,胃經下部氣衝穴等穴傳來的天部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上下風氣交會後在本穴形成了一個風氣場的駐點,隨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則隨著在本穴的風停氣止由天部沉降於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積的土丘,故本穴名為外丘穴。
臨床上常配子宮、三陰交穴治痛經。
大巨
【穴位一找準】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大巨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4等分,從肚臍往下3\/4點的左右三指寬處,即為大巨穴。
【解剖】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分布著第十一肋間神經。
【功效】調腸胃,固腎氣。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現多用於腹直肌痙攣,腸梗阻,膀胱炎,尿瀦留等。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腋門穴,液門穴。一說“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針灸資生經》)。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循胃經下傳水道穴。
大巨:二詞合解,指穴內氣血物質所占據的區域為大為巨。本穴物質為外陵穴傳來的地部水液,其下傳之水為脾土中的外滲之水,來源及流經區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淺溪,故名大巨。
臨床上可以用大巨穴配中極穴、次髎穴治小便不利。
此外,對女性朋友來說,大巨穴還有明顯的豐胸作用。經常按壓能促使胸部緊實光滑,並有助於塑形豐胸。位置:位於下腹部,從肚臍往下到恥骨連線的3\/4處左右三指寬的地方。按壓方法:呼吸中,在緩緩吐氣的同時以大拇指用力按6秒鍾,重複6次。
水道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另說在“天樞下五寸”(《針灸甲乙經》);天樞下四寸(《針灸聚英》);“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針灸資生經》)。
【解剖】
水道位於恥骨聯合上2寸,旁開2寸。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在髂後上棘內側緣與大轉子最突出處內側緣(轉子間脊)連線的內上2\/5與外下3\/5交界處作為進針點刺入,透向同側水道,臨床進針深度為6寸左右,針與矢狀麵間呈20度角,與水平麵平行,使針經坐骨大孔而深入,此方向進針後恰位於水道附近。
【功效】利水,消脹,調經。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水道,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布有肋下神經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循胃經下傳歸來穴。水,水液;道,通道。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因本穴有疏通水液通路,使水液有滲注於膀胱之功能,故名水道。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質為大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由本穴循胃經向下部經脈傳輸,本穴為胃經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艾灸是在水道穴調整水液的最好辦法,中醫認為,像浮腫、腹水這種積液樣的水濕都屬於“寒水”。而艾的火熱之氣,進入水道穴後可以烤幹“寒水”,達到以火克水的目的。中醫學認為,手術能損傷脈絡,使膀胱氣機受到阻滯,膀胱氣化不利,開闔失司,而發生尿瀦留。秩邊屬足太陽膀胱經,有疏通膀胱經脈的作用;水道位於小腹部,有通利水道的作用。針刺“秩邊透水道”,可使針感直達病所,有通絡利水之功。
歸來
【穴位一找準】歸來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一說“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針灸資生經》)。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層)。皮膚由肋下神經和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分布。腹膜下筋膜是位於腹橫筋膜和腹膜壁層之間的疏鬆結締組織,富有脂肪組織,該層筋膜向後與腹膜後間隙的疏鬆結締組織相續。在腹膜外脂肪組織層中,有髂外血管、腹壁下動靜脈、生殖股神經和髂外的淋巴結及其連屬淋巴管等結構。
【功效】理氣,提胞,治疝。
【主治病症】
1.婦產科係統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白帶,閉經,卵巢炎,子宮內膜炎;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睾丸炎,小兒腹股溝疝,陰莖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穴位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溪穴,豁穀穴,溪穀穴。經外穴別名。即遺道。《千金要方》:“婦人陰冷腫痛,灸歸來三十壯,三極,俠玉泉五寸是其穴。”胃經經水在此氣化並上行於天。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之氣,地部經水循胃經下行氣衝穴,天部之氣逆胃經上行。
歸來:指胃經下行的地部經水受熱後氣化逆胃經上行。本穴物質為水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受衝脈外散之熱,經水複又氣化逆胃經上行,如流去之水複又歸來,故名。
此穴可配三陰交穴治五淋;配公孫穴、水分穴、天樞穴、足三裏穴治泄痢便秘、繞臍腹痛(脾腎不和);配長強穴、氣海穴、關元穴治脫肛、小便不禁、腎虛不孕症;神闕(隔鹽灸)配關元穴、氣海穴(重灸)治中風脫證。
氣衝
【穴位一找準】氣衝穴位於人體的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一說“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針灸資生經》)。《針灸甲乙經》載:“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素問熱刺篇》王冰注謂:“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一寸動脈應手。”其與腹正中線距離有2寸(《針灸甲乙經》)和3寸(《針灸資生經》)二說。今從《針灸甲乙經》和《素問》王冰注定位。
【解剖】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功效】疏肝益腎,調經種子。
【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穴位詳解
氣衝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氣街,羊屎穴。衝脈所起,衝脈足陽明之會。體內衝脈氣血外出交於胃經。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之氣,地部經水由歸來穴傳來後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大部分循胃經上行,小部分循胃經下行。
氣衝:氣,指穴內氣血物質為氣也。衝,突也。該穴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氣,其運行狀況是衝突而行。本穴物質來源有二,一為歸來穴下行的細小經水,二為體內衝脈外傳體表之氣。由於衝脈外傳體表之氣強勁有力,運行如衝突之狀,故名。
人體腹股溝處何以會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狀,而氣衝的穴周肌肉又是較為豐滿,此原因即是氣衝外衝的風氣作用之故。一方麵,氣衝強盛的外衝之氣將體內的五穀精微物質輸向了體表,另一方麵,氣衝外衝的風氣又將穴內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濕後又回降於氣衝周地部,故而氣衝位處凹陷之處而穴周部分則肌肉豐滿。
髀關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前麵,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股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仰臥位,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底外緣的連線上,平臀橫紋,與承扶穴(膀胱經)相對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張肌、骨直肌、股外側肌。皮膚由腰叢的股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股外側靜脈及旋髂淺靜脈,闊筋膜,包裹闊筋膜張肌,此肌由臀上神經支配。股直肌和股外側肌由股神經支配。兩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靜脈。
【功效】疏通經絡,強壯腰膝。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下肢癱瘓,股內外肌痙攣,下肢麻痹疼痛,膝關節痛,重症肌無力;
2.其他:腹股溝淋巴結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可向股外側部擴散,以治股外側皮神經炎;
2.斜刺2.0~3.0寸,針尖向上,使針感擴散至整個髖部,以治髖關節痛;
3.針尖向內,使股前部酸脹,並向膝關節處放散,以治下肢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靈樞經脈》。髀關人體部位名。指大腿前上方股關節處。《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衝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髀關穴(足陽明胃經之穴)是胃經中脾土微粒沉降之處,是小腹之陰與股前之陽交彙之處,是調節下肢胃經之總穴。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而用針。臨床上治療股關節炎配委中、承扶;下肢麻痹、癱瘓髀關配環跳、風市、足三裏、承扶。多按此穴,健脾除濕,固化脾土。理氣和胃,治療胃痛,對風濕、關節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減肥有良效。
伏兔
【穴位一找準】伏兔穴在大腿外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處(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轉子—膝中為19寸)。簡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醫者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患者膝髕上緣中點,手指並攏壓在大腿上,當中指到達處是穴。《針灸甲乙經》:“在膝上六寸,起肉間。”《神應經》:“在陰市上三寸,循起肉。”(陰市穴在膝蓋上外側三寸)
【解剖】穴位下穿過皮膚為淺筋膜、深筋膜,以及股直肌,進入股間肌內。支配該皮區的神經包括股前皮神經以及股外側皮神經。深層肌內分布有股神經的肌支以及股深動脈,靜脈發出的旋股外側動、靜脈的降支。
【功效】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散寒止痛。
【主治】腰疼膝冷,下肢麻痹,婦人諸疾,疝氣,腹脹腹痛,癮疹,腳氣等症;膝關節炎,下肢癱瘓,麻疹,腹股溝淋巴結炎等病。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伏兔,人體部位名,指大腿前方肌肉,相當股直肌隆起部,因其形如兔伏,故名。經穴名出自《靈樞經脈》,別名外溝,亦作“伏菟”。《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下髀關,抵伏兔。”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脾土微粒,地部經水由脾土中滲出後下行陰市穴,脾土微粒則固化於穴周內外。排滲脾土中水濕,固化脾土微粒。
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風也。該穴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本穴物質為氣衝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濕風氣,至本穴後風停氣息,隨風氣飄揚和隨經水衝刷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如停伏之狀,故名。
陰市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把腿伸直,膝蓋處會出現一個窩,這就是陰市穴了。
【解剖】從淺到深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股外側肌→股中間肌。淺層有股前皮神經(股神經分支)和股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脈經過並分布。
【功效】溫下焦,散寒除濕;通經絡,強腰膝,利關節。陰市穴還有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功能就是降血糖,血糖高的朋友每天要多揉陰市穴。
【主治】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膝關節痛,腿膝麻痹,酸痛,伸屈不利,下肢腫脹,癱瘓不遂,腳氣;腰痛,寒疝,腹脹,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本穴因彙集的經水多而性寒涼,地部經水較少氣化,其功用即為彙聚上源經水並傳輸給胃經下部經脈,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則會改變本穴固有的寒涼特性,促使穴內經水的氣化,穴內的經水則會因此而變得幹少,經水不足也就不能濡養胃經梁丘穴以下經脈諸穴,故而經書對陰市作出禁灸的規定。
穴位詳解
陰市:陰,水也。市,聚散之地。該穴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彙合。本穴物質為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脾土中的外滲之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經水在此為彙合之狀,故名。別名陰鼎。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之氣,地部經水彙聚本穴後循胃經下行梁丘穴,氣化之氣則上行天部。
陰鼎:陰,水也。鼎,爐鼎也。陰鼎,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彙合且不斷氣化。本穴物質為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在此為彙合之狀,因受脾土所傳之熱,地部經水不斷氣化,故名陰鼎。
臨床應用的配伍有:
1.治寒疝腹痛:陰市,太溪,肝。
2.治膝腿冷痛無力:陰市,髀關,陽陵泉,足三裏。
梁丘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窪;從膝蓋骨右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該穴。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功效】和胃消腫,寧神定痛。
【主治】胃痙攣、腹瀉、膝蓋頭痛、浮腫等。亦可治療怯寒症。
注意:梁門與梁丘功用相似,何以郤穴不在梁門而在梁丘?此是因為梁門所處為肉之小會,為溪,而梁丘所在為肉之大會,為穀,梁丘所約束的陰市內經水較梁門所約束的承滿穴經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為胃經之郤穴,且善治本經急性病。
【刺灸法】刺灸法:直刺1~1.2寸。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梁丘:梁,屋之橫梁也。丘,土堆也。梁丘,意指本穴的功用為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質為陰市穴下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位處肌肉隆起處,對流來的地部經水有圍堵作用,經水的傳行隻能是滿溢越梁而過,故名梁丘。鶴頂、跨骨名意與梁丘同,鶴頂,意指氣血物質通行的道路是從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則指從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以指壓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壓時,震動較強,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壓。微弱的刺激無法止住突然發生的胃疼痛。這種狀況的要訣是:用會痛的力量用力加壓。每次壓20秒,休息5秒再繼續。如此重複幾次,疼痛便會漸漸消退。
犢鼻
【穴位一找準】屈膝時,當髕骨下緣,髕骨韌帶之外側凹陷處。《甲乙經》:在膝下胻上,挾解大筋中。屈膝成直角,於膝關節髕韌帶之外側凹陷處取之。
【解剖】
肌肉:在髕韌帶外緣。
血管:有膝關節動、靜脈綱。
神經: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功效】祛風濕,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利關節止痛。
【主治】膝痛,腳氣,下肢麻痹,犢鼻腫。
【刺灸法】
刺法:斜刺,從前外向後內刺入。針5~7分。
灸法:灸3壯;溫灸10~15分鍾。
寒則瀉之,熱則補之。可灸。
穴位詳解
犢鼻,別名外膝眼。出自《靈樞本輸》:“刺犢鼻者,屈不能伸”。穴性屬土,在蜂針療法中,該穴應用十分廣泛。《千金翼方》雲:“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針灸甲乙經》指出了“犢鼻”穴的部位——“在膝髕下膾上俠解大筋中”。《靈樞經脈》篇:“胃足陽明之脈,起犢鼻穴於……其直者……抵伏兔,下膝髕中……”此即言“犢鼻”該當位於“大筋中”,而有別於位於膝下的兩旁之“膝眼”穴。《甲乙經》中言:“在膝髕下月行上俠解大筋外陷中”了。自從《甲乙經》確定了“犢鼻”穴的部位以後,《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素問》(王冰注)、《十四經發揮》、《針灸大成》、《針灸集成》等曆代中醫名著皆師承其說,就是現代針灸教科書中都注有:“出處:《甲乙經》,在膝髕下曆上俠解大筋中。”本穴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經水循胃經下流足三裏穴,清刷膝關穴節中的脾土微粒,保證膝關穴節的伸縮自如。
犢鼻:犢,小牛也,脾土也。鼻,牽牛而行的上捫之處。該穴意指流過的胃經經水帶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質為梁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從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經水的運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經水承運而行,如被牽之牛順從而行,故名。
臨床常用配伍有:
1.配膝陽關、足三裏、陽陵泉,有溫經通絡的作用,主治膝及膝下病。
2.配梁丘、陽陵泉,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炎。
3.配陽陵泉、委中、承山,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髕骨脂肪墊勞損。
足三裏
【穴位一找準】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右膝蓋的膝蓋骨下麵,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聯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裏穴。足三裏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脊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四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一橫指,該處即是。
《針灸大成》:“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內分間,舉足取之”。《素問針解篇》:“三裏者,下膝三寸也”。其位置即當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功效】足三裏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裏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在神經係統方麵,可促進腦細胞機能的恢複,提高大腦皮層細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環係統、血液係統方麵,可以改善心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內分泌係統方麵,對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功能有雙向性良性調節作用,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
【主治】針刺或按摩足三裏穴能治療消化係統的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對於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刺灸法】
用足三裏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簡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裏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鍾,每分鍾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裏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二是可用艾條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裏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鍾,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裏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以上兩法隻要使用其一,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針刺與留針時間:《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千金》灸五百壯,少亦一、二百壯。目前臨床上針刺深度多在1~2寸,留針時間一般20~30分鍾,留針期間應適當加以撚轉。
補瀉手法的運用:《會元》謂:“補三裏而健脾,瀉三裏而能平肝,降逆通暢。”東垣曰:“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筋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取三裏以補之。”說明實症、熱症應用瀉法,虛症、寒症應用補法。通過不同手法調整虛實,而達到病愈的目的。
針刺方向與感應:本穴以直刺進針1~2寸感應較快較強。針尖稍向上進針使其感應向上傳導以治療肚腹諸症,療效較好;針尖稍向下進針感應向下傳導以治療下肢痹痛及中風偏癱、半身不遂。
穴位詳解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裏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裏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胃經氣血在足三裏形成較大的氣血場,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中醫認為,人體最多氣多血的經絡是胃經,而足三裏穴是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刺激足三裏穴,可以激發氣血的生化與運行。
拍打、按壓足三裏,刺激該穴位,能夠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
按足三裏: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裏穴,兩側同時操作。首先,按住幾秒後迅速鬆開;然後再按住緩緩加力,再迅速鬆開,鬆開時,手指不離皮膚,依次操作5分鍾。注意,每次按壓時要使足三裏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揉足三裏:用大拇指或中指揉兩側足三裏穴。兩手按住兩側穴位,朝同一方向轉動(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可),轉36圈後,再朝反方向轉動。注意揉動不能太快,保持呼吸均勻和緩,兩手手指要帶動皮肉,不摩擦表麵的皮膚。
穴位配伍:
1.配衝陽、仆參、飛揚、複溜、完骨,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2.配天樞、三陰交、腎腧、行間,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心悸。
3.配曲池、豐隆、三陰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4.配梁丘、期門、內關、肩井,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
5.配上巨虛、三陰交、切口兩旁腧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於胃次全切除術。
6.配陽陵泉、行間,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7.配中脘、內關,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8.配脾腧、氣海、腎腧,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上巨虛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6寸,當足三裏與下巨虛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小腿骨間膜。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和隱神經雙重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脛骨前肌及其深麵的長伸肌。兩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及伴行的腓深神經經過。
【功效】調和腸胃,通經活絡。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闌尾炎,胃腸炎,泄瀉,痢疾,疝氣,便秘,消化不良;
2.運動係統疾病:腦血管病後遺症,下肢麻痹或痙攣,膝關節腫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1.2寸,局部酸脹;
2.針尖略向上斜刺,針感沿胃經循膝股走至腹部。少數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針感沿足陽明經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
5.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鍾,亦可采用藥物天灸。可灸。
穴位詳解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單純性闌尾炎等。配天樞、曲池治療細菌性痢疾;配支溝、大腸腧主治便秘。
條口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8寸,犢鼻與下巨虛的連線上取穴。另說“在上廉下一寸”(《太平聖惠方》);“膝下五寸許”(《針灸大全》)。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趾長伸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和隱神經雙重分布。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功效】舒筋活絡,理氣和中。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肩周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
2.其他:胃痙攣,腸炎,扁桃體炎;
3.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跗腫,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不灸。
穴位詳解
條口穴屬足陽明胃經,功能理氣舒筋;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功能舒筋膜,采用條口穴直透承山穴,以理氣、舒筋主治肩痛症為本,加以電針高強度刺激,加強通經活絡作用。行痹加膈腧、血海穴有活血養血作用,取血行風自滅之意;痛痹加腎腧、關元穴益火之原,助陽驅寒;著痹加商丘、足三裏穴健脾化濕;熱痹加大椎、曲池、清熱解表;血瘀筋傷加合穀、三陰交、阿是穴,活血化瘀通絡,諸穴配伍,標本同治,再輔以中草藥,活血通絡、扶正祛邪,達到迅速治療效果。
下巨虛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9寸,條口下約一橫指,距脛骨前脊約一橫指處。當犢鼻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腱)、(踇)長伸肌、小腿骨間膜。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和隱神經雙重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趾長伸肌的內側進入脛骨前肌(腱)及其深麵的(踇)長伸肌。兩肌之間有脛骨前動、靜脈及伴行的腓深神經。
【功效】調腸胃,通經絡,安神誌。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急慢性腸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癲癇,精神病,肋間神經痛;
3.運動係統疾病:下肢癱瘓,下肢麻痹痙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脹,向下擴散至足背。
埋線:減肥胖,細小腿。
灸法:
1.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治療膽囊炎。
2.艾條懸灸10~20分鍾,治療胃腸冷痛。
3.隔薑灸,治療失眠。可灸。
穴位詳解
此穴位別名巨虛下廉、足之下廉。出自《靈樞·本輸》: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小指次指之間熱,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下巨虛:下,下部也。巨,範圍巨大也。虛,虛少。該穴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處於較高的天部層次,較低的天部層次氣血物質虛少。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足三裏穴及下部胃經諸穴彙聚而成,為天之上部的水濕雲氣。由於氣血物質位於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虛少,故名。下廉、巨虛下廉名意與下巨虛同,廉為廉潔,指氣血虛少之意。
豐隆
【穴位一找準】
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脊外二橫指處。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外廉陷者中”;《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別走太陰者。”《循經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又法:於膝骨盡處量至腳腕中,折斷當中是。”
【解剖】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功效】化痰定喘,寧心安神。
【主治】
1.頭痛、眩暈。
2.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
3.癲狂。
4.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1~1.5寸。
取刺豐隆穴可治療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性疾病,肌肉關節運動障礙或非疼痛性疾病。如頭痛和眼球脹痛、下頜關節風濕痛、胸部肌肉風濕痛、頸部肌肉和足背部風濕痛、小腿肌肉風濕痛等,僅用豐隆一穴施治,能實時消除或減輕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功能運動也伴隨著疼痛的消失而改善,這是由於豐隆穴位於膝以下的重要位置,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又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取刺本穴可有疏通本經氣血阻滯的作用,所以能治療其循經線上的病症。
豐隆穴的穴肉厚而硬,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經穴四周上下左右點按試探,取最敏感的點。當有痰吐不出的時候,豐隆穴會變得比平時敏感許多。
毫針針刺法。患者仰臥,伸腿勾足,取豐隆穴,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垂直進針,迅速刺入皮下,進針1~1.5寸深。待針下有沉、澀、緊感為得氣,得氣後施以徐而重之手法,使針感傳至二、三趾部,針感隨時間延長而呈持續性加強,直至出針為止。每次留針30分鍾,每日針刺1次,10日為一療程,其間休息2日。
穴位詳解
豐隆穴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化雨從天部降至地部。豐隆穴係足陽明胃經的絡穴。豐即豐滿,隆指突起,足陽明經多氣多血,氣血於本穴會聚而隆起,肉漸豐厚,故名之。《會元針灸學》雲:豐隆者,陽血聚之而隆起,化陰絡,交太陰,有豐滿之象,故名豐隆。
豐攏、豐隆: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攏。足陽明絡穴:本穴位處胃經下部,氣血物質為彙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為雲化雨降之處,氣壓低下,胃經及脾經天部水濕濁氣彙合於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經及脾經各部,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陽明絡穴。
現代常用於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氣管炎、腓腸肌痙攣、肥胖症等。
解溪
【穴位一找準】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功效】清胃降逆,鎮靜安神。
【主治】
1.下肢痿痹、踝關節病、垂足等下肢、踝關節疾患。
2.頭痛,眩暈。
3.癲狂。
4.腹脹,便秘。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指壓解溪穴,對於腳腕扭傷等腳部疾病非常有效。不灸。
穴位詳解
別名草鞋帶穴,鞋帶穴,屬火。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氣血物質大部分為地部經水,小部分為經水氣化之氣。經水散流足背各部,氣化之氣循胃經上行天部。
解溪:解,散也。溪,地麵流行的經水也。解溪,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為豐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狹小,地部經水滿溢而流散經外,故名解溪。
草鞋帶穴、鞋帶:穴名當為意解。本穴物質為豐隆穴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如鞋帶般散解,喻意經水流行無固定的路線,故名。
胃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從本穴經過而無大的變化,故為胃經經穴。
本穴屬火:屬火,指穴內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胃腸炎、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配昆侖、太溪治療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療腹張。
陽池穴、解溪穴治手腕或腳脖子扭筋止痛、消腫。
治療手腕扭傷最有效的是指壓“陽池”。以手腕為中心,往不痛之處彎曲,用拇指一麵吐氣一麵強壓10秒鍾才放手,如此重複3次。如果是腳脖子話,指壓“解溪”也很有效。指壓要領同前,在指壓後腫消、痛止。
衝陽
【穴位一找準】衝陽穴位於人體的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功效】和胃化痰,通絡寧神。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眩暈;
2.消化係統疾病:胃痙攣,胃炎;
3.運動係統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足扭傷;
4.其他:牙痛。
《素問》:刺跗上,中大脈,出血不止,死。
《針灸甲乙經》:善齧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胃脘痛,時寒熱。
《銅人》:偏風口眼歪斜,肘腫。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不灸。
穴位詳解
別名會原穴,跗陽穴,會屈穴,會湧穴,會骨穴。胃之原穴。陸淵雷雲:“跗陽即衝陽穴所在,在足背上,去陷穀三寸動脈應手,屬足陽明胃經”。王冰雲:“候胃氣者,當取足趺之上,衝陽之分,穴中脈應手也。”
衝陽:衝,穴內物質運動之狀。陽,陽氣。該穴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氣化衝行天部。本穴物質為解溪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傳至本穴的經水較為稀少,經水受脾土之熱而大量氣化衝行於天,故名。
衝陽穴臨床配伍可配足三裏穴、仆參穴、飛揚穴、複溜穴、完骨穴,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豐隆穴,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治療方法:
1.取穴:衝陽(在足背最高處,當姆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2.操作: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取患側衝陽穴,避開動脈,直刺0.2~0.3寸。要求得氣明顯,行撚轉手法,平補平瀉。留針20~30分鍾。
另外,電針衝陽穴能夠有效治療疼痛。
電針有較好的鎮痛作用,針刺麻醉多數是采用電針刺激法。在治療疼痛病症時,采用病灶附近及遠距離穴位都有很好的鎮痛效果。如牙痛針頰車穴、下關穴、衝陽穴有同等的療效。使用頻率為每秒鍾100~200次為最理想,輸出功率以肌肉明顯的收縮或患者感覺較麻為限,鎮痛所需要的刺激時間一般30分鍾以上。
陷穀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足背,當第二、三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蹠骨間隙。皮薄,由腓淺神經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經及足背靜脈網。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堅韌,其形成的足背韌帶的表麵有足背(動脈)網,由跗外側動脈、弓形動脈的分支和腓動脈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網並借蹠背動脈的穿支與足底動脈吻合。針經上述結構以後,在趾長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間,穿經趾短伸肌至第二蹠骨間隙內的骨間肌。以上諸肌均由腓深神經支配。
【功效】清熱解表,和胃行水,理氣止痛。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腸炎;
2.運動係統疾病:下肢癱瘓,足扭傷;
3.其他:腎炎,結膜炎,胸膜炎。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陷穀穴,出自《靈樞本輸》。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風氣,經水循胃經下行內庭穴,風氣循胃經上行。
陷穀:陷,凹陷之處也。穀,山穀也。該穴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衝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
臨床常用穴位配伍:
1.配陷穀、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麵腫。
2.配列缺,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麵目癰腫。
3.配內庭、太衝,有清熱消腫,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
內庭
【穴位一找準】在足背,當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蹠趾關節前方,第二、三趾縫間的紋頭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蹠骨間隙。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外側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長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的第二、三趾腱之間,深進入骨間肌。以上諸肌的神經支配為腓深神經。
【功效】清胃瀉火,理氣止痛。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牙痛,齒齦炎,扁桃體炎;
2.消化係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腸炎;
3.其他: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
內庭穴對老年人最具實用意義,一個典型的保健法就是滾棍腳掌內庭穴然穀穴助消化。
內庭穴有一個特別的作用就是抑製食欲。抑製食欲的原因是內庭能夠瀉胃火。食欲大,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胃火旺盛,燒灼能力太強了。刺激內庭呢,就可以將胃裏麵過盛的火氣降下來,從而降低食欲。
厲兌
【穴位一找準】人體厲兌穴位於足第二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功效】清熱和胃,蘇厥醒神,通經活絡。
【主治】鼻衄,牙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刺灸法】淺刺0.1寸。不灸。
穴位詳解
厲兌:厲,危岸也。兌,口也,八卦之中以兌為口。厲兌,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回流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內庭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因此體表經水從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體內,經水的運行如從高處落入危險的深井一般,故名厲兌。
厲兌穴是胃經的最後一個穴位。厲是噩夢的意思,兌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沼澤,厲兌的意思就是掉進了噩夢的沼澤中。這個穴對愛做噩夢的人來說特別有意義,另外,對於有神經錯亂症狀的人來說,厲兌穴能夠靜心安神。
怎麼揉厲兌穴才有好效果呢?有個簡單的辦法: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攥一攥第二個腳趾,這麼一攥,厲兌穴就攥住了,再扭扭這個腳趾肚,最後用指甲掐掐腳趾肚。同時,索性把十個腳趾都掐一掐,這對於安眠特別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