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穴位詳解(2 / 3)

承泣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正坐位,兩目正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下瞼板肌、下斜肌、下直肌。皮膚有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針穿皮膚、皮下組織以後,可經下瞼板肌入眶內的下斜肌和下直肌。前肌為平滑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後二肌是橫紋肌,為動眼神經下支支配。

【功效】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急慢性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色盲,夜盲症,瞼緣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肌痙攣,麵神經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動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緩慢刺入,不宜提插、撚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內眥,局部酸脹,可致流淚。如果針刺過深或斜刺可刺傷視神經,當深達2寸時會通過神經管刺傷腦,造成嚴重後果。

灸法:禁灸。

穴位詳解

承泣: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意指胃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屬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多氣,即多氣態物,多血,血為受熱後變為的紅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胃經的體表經脈氣血運行是由頭走足,為下行,與其構成無端循環的胃經體內經脈部分,氣血物質的運行則為散熱上行。本穴物質即為胃經體內經脈氣血上行所化,在體內經脈中,氣血物質是以氣的形式而上行,由體內經脈出體表經脈後經氣冷卻液化為經水,經水位於胃經之最上部,處於不穩定狀態,如淚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四白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正坐位,在承泣直下3分,當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頜骨。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眼輪匝肌和提上唇肌,深進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內的眶下神經、動脈和靜脈。針沿管下壁,可至近眶下壁後部結構。所經表情肌由麵神經的顴支和頰支支配。

【功效】祛風明目,通經活絡。

【主治】眼科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三叉神經痛,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

2.五官科係統疾病:角膜炎,近視,青光眼,夜盲,結膜瘙癢,角膜白斑,鼻竇炎;

3.其他:膽道蛔蟲症,頭痛,眩暈。

【刺灸法】

1.直刺0.2~0.3寸,局部酸脹;

2.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電感放射至上唇部,治療三叉神經第二支痛。

灸法:不宜灸。

穴位詳解

因眼珠小而四周皆露眼白,舊時相者認為人有此相則死於刀兵之災;又以為婦人有此相則與人奸亂。漢王符《潛夫論·相列》:“《易》之《說卦》:巽,為人多白眼。相揚四白者,兵死。”汪繼培劐箋引王先生雲:“四白,謂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謂‘多白眼’也。相婦人法:目有四白,五夫守宅。見《唐書·方技·袁天綱傳》。”又北周郎中裴珪妾趙氏目有四白,相者張璟藏劐謂其“終以奸廢”,後應驗。見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

巨髎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一說“在鼻孔下,俠水溝旁八分。”(《太平聖惠方》)。正坐或仰臥,目正視,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平齊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提口角肌。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彈性纖維連於皮膚的真皮層,並與表情肌的肌質相交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麵動脈及麵前靜脈的外側,深進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該二肌由麵神經頰支支配。

【功效】清熱熄風,明目退翳。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2.五官科係統疾病:青光眼,近視,白內障,結膜炎,鼻炎,上頜竇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6寸,局部酸脹;

2.向頰車方向透刺治療麵癱等;

3.針尖向同側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療麵癱、近視等。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陽蹺之會。《類經圖翼》補充作:陽蹺、手足、陽明之會。《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作:蹺脈、足陽明、任脈之會。

地倉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正坐或仰臥,眼向前平視,於瞳孔垂線與口角水平線之交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笑肌和頰肌、咬肌。皮膚由上、下頜神經的分支雙重支配。因針橫向外刺,所以針由皮膚經皮下組織,穿口角外側的口輪匝肌,該部肌質則由降口角肌、頰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肌的纖維交錯。在麵神經外側,針行經笑肌和頰肌之間,再入咬肌。以上表情肌由麵神經的分支支配,而咬肌則由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

【功效】祛風止痛,舒筋活絡。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2.其他:口角炎,小兒流涎。

【刺灸法】

1.直刺0.2寸,局部脹痛;

2.治麵癱時向頰車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療三叉神經痛,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半側麵部,有時出現口角牽掣感。

灸法:溫針灸3~5壯。可灸。

穴位詳解

地倉:地,脾胃之土也。倉,五穀存儲聚散之所也。該穴意指胃經地部的經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諸穴的地部經水彙聚而成,經水彙聚本穴後再由本穴分流輸配,有倉儲的聚散作用,故名(地倉之所以在頭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倉為一身之糧倉,國家之糧庫,為君皇所管轄,頭乃皇室之位,故穴在頭而不在腹)。

大迎

【穴位一找準】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的前緣,當麵動脈搏動處。正坐或仰臥,在下頜角前下1.3寸,當咬肌附著部的前緣,下頜骨上取穴。簡便取法:閉口鼓腮,在下頜骨邊緣現一溝形,按之有動脈搏動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與降口角肌、咬肌前緣。皮膚由下頜神經的下牙槽神經末支~頰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頸闊肌,受麵神經頸支支配。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降口角肌,到達咬肌前緣。應避開麵動脈及其伴行的麵前靜脈。降口角肌由麵神經的下頜緣支支配,咬肌由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

【功效】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齲齒痛,智齒冠周炎,麵部蜂窩織炎,眼瞼痙攣,頸淋巴結核。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2~0.5寸,局部酸脹。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意指胃經氣血物質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輸頭部。大迎穴的物質由地倉穴分配而來,一支是由頭麵循項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頭部。由於頭部為君主之地,因而上輸頭部的皇糧其量也大、其質也精,運送亦有浩蕩之勢,故名大迎。

頰車

【穴位一找準】在麵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正坐或側伏,開口取穴,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如上下齒用力咬緊,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咬肌。皮膚由下頜神經的下牙槽神經的末支~頦神經分布,該神經與麵神經的下頜緣支相交通。針由皮膚經皮下組織,穿咬肌表麵的深筋膜進入該肌。營養咬肌的動脈由上頜動脈分出的咬肌動脈,支配該肌的神經則是由下頜神經發出的咬肌神經。

【功效】祛風清熱,開關通絡。

【主治】

為十三鬼穴之一,統治一切癲狂症。

1.五官科係統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3.其他:腦血管病後遺症,甲狀腺腫。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4寸,局部酸脹;

2.向地倉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麵癱,可采用滯針法,即向同一方向撚轉不動,然後手持針柄向患側牽拉;

3.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脹並向周圍擴散。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頰車:頰,指穴所在的部位為麵頰。車,運載工具也。頰車,意指本穴的功用是運送胃經的五穀精微氣血循經上頭。本穴物質為大迎穴傳來的五穀精微氣血,至本穴後由於受內部心火的外散之熱,氣血物質循胃經輸送於頭,若有車載一般,故名頰車。

下關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正坐或側伏,在顴弓下緣凹陷處,下頜骨髁狀突稍的前方,閉口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咬肌、顳下窩。皮膚由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布。在皮下組織內,有橫行於腺體實質內的血管主要有上頜動靜脈、麵橫動靜脈、麵神經及其神經叢。針經腮腺後,穿過顳肌腱入顳下窩。該窩內,深居有三叉神經運動纖維形成神經支配的翼內、外肌。圍繞該二肌由麵深部的靜脈形成靜脈叢,通過該叢的靜脈或屬支,溝通顱內和麵部靜脈的吻合。因此,麵部有感染的患者,不宜采用此穴。

【功效】消腫止痛,聰耳通絡。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牙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下頜關節脫位,下頜關節炎,咬肌痙攣,耳聾,耳鳴;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3.其他:眩暈,足跟痛。

【刺灸法】

1.向下直刺0.3~0.5寸,周圍酸脹或麻電感放散至下頜;

2.略向後斜刺1.0~1.5寸,酸脹擴散至耳區;

3.沿下頜骨向上、下齒平刺1.5~2.0寸,酸脹擴散至上下齒以治牙痛;

4.治療顳頜關節不適用“齊刺”法。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或藥物天灸。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足陽明、少陽之交會穴。胃經提供頭部的氣血物質在此分清降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滯重的水濕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輕質的陽氣循經上傳頭維穴。

“下關”的“下”是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屬陰、屬下的濁重水濕。關,關卡。該穴意指本穴對胃經上輸頭部的氣血物質中的陰濁部分有關卡作用。本穴物質為頰車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後,水濕之氣中的濁重部分冷降歸地,本穴如有對上輸頭部的氣血精微嚴格把關的作用,故名。

頭維

【穴位一找準】在頭側部,在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當鬢發前緣直上入發際0.5寸,距神庭穴4.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顳肌上緣的帽狀腱膜、腱膜下結締組織、顱骨外膜。皮膚有眼神經的眶上神經分布。皮下筋膜致密。顳筋膜為一層堅韌的纖維膜,緊緊地貼附於顳肌表麵。針經上述結構,深進由下頜神經的顳深神經支配的顳肌質內。

【功效】清頭明目,止痛鎮痙。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偏頭痛,前額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麵神經麻痹;

2.循環係統疾病:腦溢血,高血壓病;

3.五官科係統疾病:結膜炎,視力減退。

【刺灸法】

刺法:向後平刺0.5~0.8寸,局部脹痛,可向周圍擴散。

灸法:隔物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頭維出自《針灸甲乙經》,為足陽明胃經在頭角部的腧穴,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交會穴。維,指維護之意。足陽明脈氣行與人身胸腔頭麵,維絡於前,故有二陽為維之稱。此穴為陽明脈氣所發,在頭部額角入發際處,維係於頭,故名頭維。

頭痛如破,目痛如脫,頭維加大陵;眼瞼瞤動,頭維加攢竹、絲竹穴點刺;迎風有淚配臨泣、風池;偏頭痛配曲鬢、風府、列缺;治血管性頭痛配角孫、百會穴;麵癱加陽白、下關、翳風、頰車等;精神分裂症配後溪、太衝、湧泉等。

人迎

【穴位一找準】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正坐仰靠,與喉結相平,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距喉結1.5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頸動脈三角。皮膚由頸叢的頸橫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頸叢的皮神經以外,還有頸前淺靜脈及麵神經頸支支配的頸闊肌。針於胸鎖乳突肌前緣,在喉結水平,穿皮膚、皮下組織深進頸動脈三角。該三角內,有頸深筋膜形成的頸動脈鞘,鞘內包有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及二者之間後方的迷走神經,舌下神經襻位於頸動脈鞘的表麵或鞘內。

【功效】利咽散結,理氣降逆。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頭痛,心髒神經官能症;

2.呼吸係統疾病:咽喉炎,扁桃體炎,聲帶疾患,哮喘,肺結核,咯血;

3.其他: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腫大,雷諾氏病。

【刺灸法】

刺法:避開動脈直刺0.2~0.4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肩部發散。

灸法:禁灸。

穴位詳解

出《靈樞·本輸》。別名天五會、五會。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少陽之會。在頸部,喉結旁開1.5寸,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布有頸皮神經及麵神經頸支,深層為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頰內、外動脈的分歧處。

水突

【穴位一找準】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正坐仰靠,在人迎與氣舍之中間,胸鎖乳突肌前緣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腺側葉(下端)。皮膚由頸叢的皮神經之一,頸橫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頸叢的皮支外,還有頸闊肌、頸前靜脈、頸靜脈弓。針經深筋膜淺層入頸叢肌支支配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再進甲狀腺實質。腺體下端的後方,有甲狀旁腺,並與頸動脈鞘相鄰。

【功效】清熱利咽,降逆平喘。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喉頭炎,聲帶疾病,咽炎,扁桃體炎;

2.其他:甲狀腺腫大。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4寸,局部酸脹,不宜深刺,以免傷及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分支。

2.向內下斜刺1.0~1.5寸,針體呈45度角刺入甲狀腺腺體,局部酸脹沉重,以治甲狀腺腫大。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水突:水,指穴內的物質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該穴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受心火上炎之熱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位處頸部,受心火上炎之熱經水大量氣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熱時的翻滾上突之狀,故名。

氣舍

【穴位一找準】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正坐仰靠,在鎖骨內側端之上緣,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胸骨舌骨肌、頸動脈鞘。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內側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頸叢的皮支外,還有頸外淺靜脈、頸靜脈弓和頸闊肌,該肌由麵神經頸支支配。針在胸鎖乳突肌胸骨和鎖骨之間的凹陷處,入胸骨舌骨肌,並深進至氣管前筋膜。在頸根部,胸廓上口的前緣深部,左右側有無名靜脈,在右側靜脈下方,有無名動脈在胸鎖關節的後方分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左側有左頸總動脈(發自主動脈弓)。在這些血管的深麵,兩側均有胸膜頂和肺尖,因此切勿深刺。

【功效】清咽利肺,理氣散結。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咽炎,扁桃體炎,喉炎,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

2.消化係統疾病:食道炎,膈肌痙攣,消化不良;

3.其他: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大,落枕,頸椎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4寸,局部酸脹,不宜深刺。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氣舍:氣,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舍,來源之意。氣舍,意指本穴為胃經經氣的重要來源。本穴物質為水突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位處頸之下部,由於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區,故其水液氣化更多,所生氣亦更大,為胃經之氣的重要來源,故名氣舍。

缺盆

【穴位一找準】正坐仰靠,在乳中線上,鎖骨上窩中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氣管前筋膜、臂叢。皮膚由頸叢鎖骨上中間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頸外靜脈及麵神經頸支支配的頸闊肌。該處由胸鎖乳突肌鎖骨後緣、肩胛舌骨肌和鎖骨之間形成鎖骨上窩。窩底的淺層有頸外淺靜脈穿頸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深層有臂叢,鎖骨下動、靜脈及胸膜頂和肺尖。

【功效】寬胸利膈,止咳平喘。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

2.其他:膈肌痙攣,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部軟組織病變。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可向上臂放散。不可深刺,以免發生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人體部位名。即鎖骨上窩。《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經穴名出自《素問氣府論》。別名天蓋、尺蓋。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潰缺流散並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經水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向胸部提供胃經的水濕精微。經言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此即指缺盆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腫脹滿痛,胃經氣血不能經此穴順利傳輸,則承泣穴外輸的經脈氣血就會因本穴的閉塞而上積於頭頸部使人致死,但缺盆外潰後則不會造成經脈氣血阻塞於頭,故言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

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該穴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潰缺破散並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氣舍穴外溢而來的地部經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地部經水滿溢外散輸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狀,故名。

氣戶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仰臥位,在乳中線上,當鎖骨中線與第一肋骨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鎖骨下肌。皮膚由鎖骨上神經中間神經和內側神經雙重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胸大肌的鎖骨及其深麵的鎖骨下肌,後肌由鎖骨下神經支配,它的深麵是胸膜頂及肺尖。

【功效】理氣寬胸,止咳平喘。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他: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是胃經與外界氣血交換的門戶。氣血物質為少量的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的大量天部之氣,地部經水在本穴大部分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一方麵充補胃經,一方麵傳向胃經以外的天部層次。

氣戶之“氣”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戶,古指單扇門,引申為出入的通道。該穴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與外界交換的門戶。本穴物質為缺盆穴地部傳來的經水,因本穴位置較胃經上部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區,流至的地部經水會更多更快地氣化並由胃經傳至身體其餘各部,是胃經與外界氣血交換的門戶,故名。

臨床上常用本穴配肺腧穴治喘咳。

庫房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第一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仰臥位,在乳中線上第一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皮膚由第一、二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雙重分布。針由胸大肌的鎖骨頭,深進第一肋間隙內的肋間內、外肌。兩肌由肋間神經支配,血液供應來自肋頸幹的最上肋間動脈。肋間結構的深麵,依序還有胸內筋膜,肋胸膜(胸膜壁層的一部分)和肺。

【功效】理氣寬胸,清熱化痰。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氣腫,胸膜炎;

2.其他: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引起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胃經的五穀精微在此屯庫。氣血物質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氣,脾土物質堆積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散於胃經之外。

庫房,儲物之倉也,地麵建築之物也。該穴意指胃經氣血中的五穀精微物質在此屯庫。本穴物質為氣戶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胃經經水有缺盆穴的潰散、氣戶穴的水液氣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經水較為幹枯,經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則因無水的承載運化而沉積於胃經所過之處,如在庫房穴存積一般,故名。

屋翳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第二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仰臥位,在乳中線上第二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第二肌間結構。皮膚由第一、二、三肋間神經前皮支重疊分布。第二肋間結構由肋間內、外肌及肋間血管和神經構成。肋間外肌位於肋間結構的最外層,於肋軟骨和肋骨連結部向前則移行於肋間外膜,直達胸骨緣;肋間內肌較薄,位於前肌的深麵,於肋角的內側向後移行肋間內膜並連於脊柱兩側。肋間動脈分出的上、下支則行於肋間內、外肌之間的上、下緣。

【功效】止咳化痰,消癰止癢。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胸膜炎;

2.其他:肋間神經痛,乳腺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2~0.3寸;

2.或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

3.不可深刺,以防引起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胃經經氣在此形成天部的氣體屏障。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濕濁,由本穴輸向胸膺各部。

屋,地麵建築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華蓋穴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內物質為衛外之氣。該穴意指本穴有地部氣化之氣為胸部提供衛外屏障。本穴物質為庫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乃庫房穴地部脾土外滲之液,在本穴處受心室外傳之熱而氣化為氣,性濕濁,所處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衛外屏障,故名。

本穴常配天宗穴治乳癰。

膺窗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第三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仰臥位,在乳中線上第三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胸小肌。皮膚由第二、三、四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分布。胸部皮膚的神經分布階段性明顯,但又有重疊性。針由皮下經胸大肌表麵的胸肌筋膜,進入該肌及其深麵的胸小肌,該二肌均為胸前神經支配。肋間動脈分出的上支和下支分別行於肋間肌之間上、下緣。有胸橫肌、胸內筋膜、胸膜壁層的肋胸膜,深麵是肺。以上層次均較薄,不得深進。

【功效】止咳寧嗽,消腫清熱。

【主治】

1.呼吸係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他:腸炎,乳腺炎,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2~0.4寸;

2.或向內斜刺0.5~0.8寸;

3.不可深刺,以防引起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膺中穴。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氣血物質為高溫氣態物,氣態物由胸腔內部外出體表胃經。

膺,胸也。窗,空孔也。該穴意指胸腔內的高溫之氣由此外出胃經。本穴位處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與胸腔內部相通,如胸腔與體表間氣血物質交流的一個窗口,故名。膺中名意與膺窗義同,中與外相對,指胸腔。

前人經驗:配太衝,治唇腫。《資生經》近人處方:配乳根、神闕、衝門,治乳腺炎。

乳中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第四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乳頭正中央。此穴不針不灸,隻作為胸腹部取穴的定位標誌。

【解剖】穴下為皮膚、輸乳孔、輸乳竇、輸乳管、腺組織、胸大肌。乳房皮膚的神經分布來自鎖骨上神經的分支及第三、四、五肋間神經前皮支的乳房內側支和外側皮支的乳房外側支。該處皮膚還有汗腺、皮脂腺、平滑肌(以環形纖維為主)。交感神經纖維隨外側動脈和肋間動脈入乳房,分布於血管、平滑肌及腺組織。

【功效】調氣醒神。

【主治】現代常因此穴作為胸部取穴標誌,不作針灸治療。

【刺灸法】寒則灸之,熱則涼藥敷之,不針。

穴位詳解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頭也。當,正對也。乳中、乳首、當乳,意皆指本穴為乳頭標誌,無他意。

乳中為乳汁外出之處,乳汁為液態物,而乳頭在人體坐標係中位處高位,何以人體的液態物能從高位而出?這是因為人之乳汁為精血所化,精血性熱,在體內的運動變化是氣化過程,氣化之氣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氣上升天部後又冷卻液化,液化之乳則在人體係統的內部高壓作用下外出乳頭(乳孔在張開的情況下致使內外存在壓差),此即乳汁能從屬氣的層次外出體表的原因。

乳根

【穴位一找準】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仰臥位,乳頭直下,在第五肋間隙中取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腹外斜肌、第五肋間結構。皮膚由第四、五、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針經皮下組織,至胸大肌及腹外斜肌,前肌由胸前神經支配,後肌由肋間神經支配。第五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內、外肌及其間的肋間動、靜脈和肋間神經。其深麵,除胸內筋膜、胸膜和肺外,左側穴位內側有心包及其內的心髒,右側則有膈、肝的上緣。

【功效】通乳化瘀,宣肺利氣。

【主治病症】

1.婦產科係統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2.呼吸係統疾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

3.精神神經係統疾病:肋間神經痛,臂叢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乳房。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左側內為心髒,擊中後,衝擊心髒,休克易亡。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及氣化之氣,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內外,氣化之氣循胃經疏散。

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該穴意指本穴為乳房發育充實的根本。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經脈氣血下行而來,由於氣血物質中的經水部分不斷氣化,加之膺窗穴外傳體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氣血物質實際上已無地部經水,而是火生之土。由於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幹硬結實,對乳上部的肌肉物質(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

不容

【穴位一找準】在上腹,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仰臥位,在臍上6寸,巨闕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及腹直肌、第7肋間結構、胸橫肌。皮膚由第六、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針由皮下經胸大肌表麵的胸肌筋膜,進入腹直肌,該肌由第五至十二肋間神經支配。肋間內肌及其間的血管神經達胸橫肌。若再深進,經胸內筋膜和胸膜腔、穿膈肌,右側達肝髒,左側達胃。前者為實質性器官,分泌有膽汁,器官內有豐富的血管叢。後者為中空器官,其內容物可隨針路外溢。

【功效】調中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胃擴張,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腹痛;

2.呼吸係統疾病:咳嗽,哮喘;

3.其他:肋間神經痛,肩臂部諸肌痙攣或萎縮。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宜深刺,防止刺傷肝、胃。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此通過。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循胃經下傳承滿穴。

承,受也。滿,滿盛也。該穴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滿溢而行。本穴物質為不容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所處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經水為屯積之狀,又因本穴肉陷也淺,經水一注即滿,故名。

不容,胃經的氣血物質本穴不為容納也。本穴位處乳之下部,所受氣血乃胃經上部區域脾土中的外滲水液,至本穴後因無外界之熱使其氣化轉變,其運行隻是單純的循經下傳,故名。

芒針

【穴位一找準】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六、七、八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筋膜內有皮神經和胸腹壁淺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腹深筋膜入腹直肌鞘前層。該層由腹外斜肌腱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葉形成。針深進入腹直肌,至其鞘後的腹內斜肌腱膜的後葉和腹橫肌腱膜。鞘內肌及鞘則由肋間神經分布,由肋間血管與腹壁上、下動脈營養。

【功效】理氣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消化係統疾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神經官能症,腹膜炎,肝炎,痢疾,腸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不灸。

穴位詳解

位於任脈,為胃之募穴,與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交會。針刺中脘穴通過調節脾胃升降的功能,來疏通氣機,其在三焦整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中,起著樞紐作用。瀉之可理氣和胃,導滯化積,祛痞消脹;補之可益氣和中;灸之可暖脾逐邪,溫通腑氣。

梁門

【穴位一找準】梁門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穴部)。

【主治】胃痛、嘔吐、納呆、泄瀉、便溏,及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做大幅度提插。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不灸。

穴位詳解

梁,屋頂之橫木也。門,出入之通道也。該穴意指胃經的氣血物質被本穴約束。

可用本穴配梁丘穴、中脘穴、足三裏穴治胃痛。按揉梁門穴、中脘穴可以降血糖:中脘穴位於胸骨下末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中脘穴左右旁開各兩指處即左右梁門穴。用雙手食指、中指按揉兩側梁門穴,然後再用一手食指、中指按揉中脘穴,各2分鍾。在按壓梁門穴時,如左側梁門部脹痛多見於胃體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若右側梁門脹痛為胃竇炎、球部潰瘍、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症,當其胃黏膜脫垂後嵌入球部時,望診可發現右梁門穴處略飽滿,切腹時可觸及一軟性團塊。

關門

【穴位一找準】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仰臥位,在臍上3寸,建裏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七、八、九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腹直肌位於腹壁前正中線的兩側,起於恥骨聯合和恥骨脊,止於第五至第七肋軟骨和胸骨劍突的前麵。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腱劃斷,該肌由第五至第十二肋間神經支配。

【功效】調理腸胃,利水消腫。

【主治】

1.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腸炎,腹水,便秘;

2.其他:遺尿,水腫。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沉重發脹。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濕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千金翼方》中作“關明”。《三因方》卷十六:“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係指上、下齒構成的形態類似門戶、關隘,故稱之為關門。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及地部經水,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內外,經水則循胃經下行。

關門:關,關卡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意指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本穴物質為梁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水為滿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隨水而下。經水傳至本穴後,由於受腹內部的外散之熱及胃經區域自身之熱,經水氣化為枯竭之狀,脾土物質隨之屯駐,如被關卡一般,故名。

太乙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功效】除濕散熱。

【主治】胃病,心煩,癲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太乙穴,又作太一,出《針灸甲乙經》。原意為元始、最初。古稱太乙神居於北極星。《史記天官書》:“中官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穴在中上腹,近天樞(對北鬥第一星為名)穴,故名。氣血物質為天部強勁的風氣,風氣循胃經向穴外傳輸。

“太”字通大,“乙”字同一,又具盤曲之象。太乙穴恰在盤曲的大小腸之上,故名為太乙。一說:《河圖》以中宮為太乙。中央屬土,脾胃亦屬土,萬物賴土以生。穴名太乙,正意味著它具有治療陽明病的功效。

太,大也。乙,卯木也,風也。該穴意指胃經氣血在此形成強盛風氣。本穴物質為關門穴傳來的水濕雲氣,因其較為滯重,運行是從關門穴的天之上部傳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腹部外傳之熱的作用,水濕之氣膨脹擴散形成橫向運行的強盛風氣,故而本穴名為太乙。太一名意與太乙同,一通乙。

滑肉門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功效】鎮驚安神,清心開竅。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癲癇,精神病;

2.婦產科係統疾病: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

3.其他:舌炎,舌下腺炎,慢性胃腸炎;

4.經常按摩此穴,還可以健脾祛痰,健美減肥,保持身體苗條。

【刺灸法】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滑肉門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滑肉穴,滑幽門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微粒,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

滑肉門:滑,滑行也。肉,脾之屬也,土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意指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在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太乙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而本穴所處的位置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熱,在風氣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運行如滑行之狀,故名。滑肉、滑幽門名意與滑肉門同,幽為隱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運化不易被覺察。

按摩此穴,可以保健脾胃,調節體內內分泌係統,幫助消化,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濕痰以達到減肥,保持苗條。可以按摩滑肉門配天樞等穴。

天樞

【穴位一找準】臍中旁開2寸。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功效】調腸胃、理氣血、消積化滯。

【主治】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針刺或艾灸天樞穴對於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證候。具有顯著的功效。《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樞百壯。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天樞,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

現代用來治療: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