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蹺脈穴位詳解(3 / 3)

天髎

【穴位一找準】在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正坐或俯臥位,於肩胛骨的內上角端取穴。

【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岡上肌。皮膚由頸叢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膚較厚,與致密的皮下筋膜緊密相連。分布於岡上、下肌的血管神經束包括肩胛上血管和肩胛上神經。血管經肩胛橫韌帶的上方,神經穿過韌帶和肩胛切跡圍成的孔,然後進入岡上窩,再繞肩胛頸,進入岡下窩。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在岡上肌表麵血管神經束內側,入肩胛上神經支配的岡上肌。勿深刺。

【功效】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主治】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胛部。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屬交會穴之一,為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素問·氣府論》王注作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外台秘要》作足少陽、陽維之會。

地倉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正坐或仰臥,眼向前平視,於瞳孔垂線與口角水平線之交點處取穴。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麵動、靜脈;布有麵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笑肌和頰肌、咬肌。皮膚由上、下頜神經的分支雙重支配。因針橫向外刺,所以針由皮膚經皮下組織,穿口角外側的口輪匝肌,該部肌質則由降口角肌、頰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肌的纖維交錯。在麵神經外側,針行經笑肌和頰肌之間,再入咬肌。以上表情肌由麵神經的分支支配,而咬肌則由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

【功效】祛風止痛,舒筋活絡。

【主治】

1.神經係統疾病: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2.其他:口角炎,小兒流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2寸,局部脹痛;

2.治麵癱時向頰車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療三叉神經痛,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半側麵部,有時出現口角牽掣感。

灸法:溫針灸3~5壯。

穴位詳解

地倉:地,脾胃之土也。倉,五穀存儲聚散之所也。該穴意指胃經地部的經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諸穴的地部經水彙聚而成,經水彙聚本穴後再由本穴分流輸配,有倉儲的聚散作用,故名。(地倉之所以在頭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倉為一身之糧倉,國家之糧庫,為君皇所管轄,頭乃皇室之位,故穴在頭而不在腹。)

會維、胃維:會,相會也。胃,胃經氣血也。維,維持、維係也。會維、胃維,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對人體的正常運行有維係的作用。胃為人的後天之本,人的頭部及身體中下部的氣血要靠本穴輸配,本穴氣血的輸配正常與否直接維係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為會維、胃維。

蹺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蹺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蹺脈、足陽明之會。

臨床上本穴可用來配頰車、合穀治口歪、流涎。

巨髎

【穴位一找準】麵部,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相平的凹陷處。當鼻唇溝外側,目中線上。《針灸甲乙經》:“在俠鼻孔傍八分,直瞳子。”《針灸資生經》:“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

【解剖】

肌肉:提上唇肌,提口角肌。

神經:三叉神經眶下神經支,麵神經頰支。

血管:麵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會合支。

【功效】祛風、通竅。

【主治】古代記述:緣內障,目赤痛,多淚,口眼歪斜,眼瞼動,近視眼,鼻衄,齒痛,頷腫,唇頰腫,麵目惡風寒頸腫臃痛,瘛疭,青盲,鼻塞,遠視䀮,目翳。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向四白透刺。艾條灸3~5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手足陽明、陽蹺之會。《類經圖翼》補充作:陽蹺、手足、陽明之會。《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作:躋脈、足陽明、任脈之會。今依楊注。

穴位於顴骨與下頜骨間的較大凹陷處。臨床上治療頰腫痛常配伍巨髎,天窗。

承泣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時正坐位,兩目正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下瞼板肌、下斜肌、下直肌。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針穿皮膚、皮下組織以後,可經下瞼板肌入眶內的下斜肌和下直肌。前肌為平滑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後二肌是橫紋肌,為動眼神經下支支配。

【功效】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主治】

1.五官科係統疾病:急慢性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色盲,夜盲症,瞼緣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

2.精神神經係統疾病:麵肌痙攣,麵神經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動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緩慢刺入,不宜提插、撚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2.平刺0.5~0.8寸,透向目內眥,局部酸脹,可致流淚。如果針刺過深或斜刺可刺傷視神經,當深達2寸時可通過神經管刺傷腦,從而造成嚴重後果。

灸法:禁灸。

穴位詳解

陽蹺、任脈、足陽明之交會穴。

承泣: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意指胃經體內經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屬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多氣,即是多氣態物,多血,血為受熱後變為的紅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胃經的體表經脈氣血運行是由頭走足,為下行,與其構成無端循環的胃經體內經脈部分,氣血物質的運行則為散熱上行。本穴物質即為胃經體內經脈氣血上行所化,在體內經脈中,氣血物質是以氣的形式而上行,由體內經脈出體表經脈後經氣冷卻液化為經水,經水位於胃經之最上部,處於不穩定狀態,如淚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鼷穴、麵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麵髎,麵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麵髎、溪穴,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溝通陽明胃經體內與體表經脈,氣血物質內外相通。

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由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外出變化而來,胃經體內經脈氣血出體表後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溫熱之氣,氣血物質的陰陽相濟之性同於蹺脈,故為蹺脈、足陽明之會。此外,本穴的地部經水其性又同於任脈,可循地部別走任脈的承漿穴,故其又為任脈、足陽明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