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脈:申,八卦中屬金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脈氣也。申脈,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來自膀胱經金門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氣,其性偏熱(相對於膀胱經而言),與肺經氣血同性,故名申脈。
臨床上,本穴常配翳風、太衝治療內耳性眩暈;配金門治療頭風頭痛;配後溪治療癲癇。
仆參
【穴位一找準】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直下,根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腓動、靜脈根骨外側支,腓腸神經根骨外側支。
【功效】疏經通絡,強腦鎮驚。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癇。現多用於小腿關節炎,下肢癱瘓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濕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仆參,別名安邪,安耶,安邦。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仆參:仆參者奴仆參拜也。仆參,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本穴所在為膀胱經,穴內物質為寒濕水氣,水為主,火為仆,穴外傳來的火熱之氣僅能使較少部分的水濕之氣氣化上行於天,火熱之氣相對於本穴的寒濕水氣來說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參。
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氣也。安邪,意指穴內的火熱為弱小之勢。本穴物質為寒濕水氣,穴外傳入穴內的火熱之氣是為邪氣,但穴外傳入的火熱之氣不足以改變穴內氣血的寒濕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與安邪同。
附陽
【穴位一找準】在小腿後麵,外踝後,昆侖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後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有腓腸神經。
【功效】祛風化濕,舒筋活絡。
【主治】頭重,頭痛,腰骶痛,外踝腫痛,下肢癱瘓。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附陽出自《針灸甲乙經》又名付陽,《千金要方》作付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別名外陽、陽蹺。附陽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蹺之郤穴,足少陽、足陽明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循膀胱經上傳於飛揚穴。
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膀胱經足部上行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濕冷的水氣,由於有足少陽、足陽明二經上行的陽氣為其補充熱量,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濕之氣才得以繼續上行。本穴水濕之氣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陽氣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陽。付陽、附陽,意與跗陽同(何以足少陽、足陽明經的氣血交會於本穴,而經書卻不言本穴為足三陽之會呢?這是因為本穴在人體重力場中是處於肌肉隆起的高地勢,所以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上行陽氣會交於本穴,陽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陽、足陽明二經上行至本穴的陽氣有名無實,隻是虛熱之氣,熱多而氣少,故此經書不言此穴為足三陽經之會)。
居髎
【穴位一找準】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有旋髂淺動、靜脈分支及旋股外側動、靜脈升支。當股外側皮神經分布處。
【功效】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主治疾病】腰腿痹痛,癱瘓,下肢痿痹。現多用於髖關節炎,膀胱炎,睾丸炎,中風偏癱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本穴配環跳、腎腧、委中,有舒筋活絡、宣痹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痹痛;配大敦,中極,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
臑腧(見56頁)
肩髃
【穴位一找準】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本穴有簡易取法,即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麵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垂肩時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較致密。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三角肌表麵的深筋膜入該肌,穿經三角肌下囊,至岡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經支配,後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深刺透極泉可達臂叢附近。
【功用】通經活絡,疏散風熱。
【主治】
1.運動係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症,肩周炎,項強,瘰鬁,上肢不遂。
2.其他:高血壓,乳腺炎,蕁麻疹。
【刺灸法】
刺法:
1.透極泉穴,抬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2.治岡上肌腱炎時,垂臂,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度夾角,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1.5寸,針刺2寸時,可刺入岡上肌;
3.斜刺,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進針2~3寸,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4.橫刺,上肢外展牽製時,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15分鍾。
穴位詳解
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為骨之邊緣。該穴意指在骨部的遠端所形成的小範圍水域。本穴物質為臂臑穴傳來的經氣所化,臂臑穴上傳本穴的物質為強盛的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濁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對腎所主的腰膝骨部來說它是處於較遠的邊緣之處,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與肩髃同,扁同偏。
手陽明、蹺脈之會:蹺,蹺健也。本穴物質既有大腸經由此上行頭頸部的陽熱之氣,又有地部之經水,表現出蹺脈物質陰陽相濟的特性,故為手陽明、蹺脈之會(陽蹺脈,即是保證人的陽氣充盛使人活動蹺健的血脈。古經書對陰陽蹺脈的記述甚少,隻有其循行線路和所主之病,陰蹺脈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脈為病陰緩而陽急。以經書所記蹺脈之病反推之,則蹺脈在不病之時為陰與陽不急亦不緩,陰陽二物同時共存,而本穴氣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腸經上輸頭頸部的陽氣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與骨部相通,經水有出處有來處,穴內物質陰陽相濟,故為手陽明、蹺脈之會)。
巨骨
【穴位一找準】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解剖】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和肩胛上動、靜脈。
【功效】散瘀止痛,理氣消痰。
【主治】主治肩背疼痛,半身不遂,癮疹,瘰鬁,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素問·氣府論》,別名柱骨。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蹺之會。
巨,大也。骨,水也。該穴意指大腸經陰濁降地後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於本穴,故名(若以地球坐標係的角度來看直立的人體,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經水能上行?此是人體重力場的作用大於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之故。在人體重力場中,外者為高,內者為低,故肩髃地部經水可流向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