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陰蹺脈之會:同照海名解。
臨床上常用本穴配列缺穴、天突穴、太衝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門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
交信
【穴位一找準】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複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
【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後方為脛神經幹。
【功效】益腎調經,通調二便。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睾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內廉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本穴為陰蹺脈郤穴,又稱內筋穴、竹柳穴。腎經經氣由此交於三陰交穴。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吸熱後橫向外走三陰交穴。
交信:交,交流、交換也。信,信息也。該穴意指腎經經氣由此交於三陰交穴。本穴物質為複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因其吸熱揚散而質輕,因此從本穴外走脾經氣血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
臨床上,本穴常配關元穴、三陰交穴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衝穴、血海穴、地機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氣;配陰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極穴治癃閉;配關元穴治陰挺。
睛明
【穴位一找準】在麵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深部為眼內直肌;布有滑車上、下神經,眼神經和內眥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之本幹。
【功效】祛風、清熱、明目、降濁。
【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胬肉攀睛,內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視及急、慢性結膜炎,淚囊炎,角膜炎,電光性眼炎,視神經炎等。
【刺灸法】直刺,將眼球輕輕推向外側固定,沿目眶邊緣緩緩刺入0.3~0.5寸。寒則瀉之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可灸。
穴位詳解
睛明,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精明。別名淚孔。屬足太陽膀胱經。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之會。穴內氣血為溫熱的天部水氣與地部經水(血)。氣血的運行,一是氣態物向上行於督脈及膀胱本經,二是地部經水下走足陽明經。
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內氣血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經的氣血而變得光明。
本穴為太陽膀胱經之第一穴,其氣血來源為體內膀胱經的上行氣血,乃體內膀胱經吸熱上行的氣態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經之血由本穴提供於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視,變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此穴為陰、陽蹺脈、督脈之會。其一,本穴氣血為膀胱經經氣的冷降之液,性溫熱,且與太陽小腸經氣血處於同一層次,故為手足太陽之會。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陽明承泣穴,故為足太陽陽明之會。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還不斷地氣化上走督脈,故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其四,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氣,氣血特性同於陰陽蹺脈之性,故為陰、陽蹺脈、足太陽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