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回 老書生傳家有道 賢仆婦為主多情(1 / 2)

自來家齊而後國治,家不齊而能治國者,從來無有。

故大舜觀溈汭,文王詠關雎,其本原皆自家庭始。迨至春秋列國,篡弑紛爭,父子兄弟之間互相殘殺,故末幾而並為六國,又未幾而並於秦。秦至二世,楚漢紛爭,漢至桓靈,複又失國。魏武篡位,子孫不昌,晉代以來五胡肇亂。曆觀前世,其得國者莫不興於家庭,其失國者亦莫不敗於家庭。是以煮豆然箕,病相煎之太急;鬥栗尺布,傷同類之不容。立國如此,治家可知。所以薑耾大被傳為美談,張公百忍稱為盛事。他如孔融讓梨,黃香扇枕,郭巨埋兒,以及木蘭從軍、緹縈代父這些忠臣孝子、烈女節婦,無不載之丹書,垂之青史。可見人生於世總要有點作為,無論為臣當忠,為子當孝,及兄弟姑嫂妯娌姊妹之間,亦無不宜孝友和睦。俗語有言:家有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其言雖俚,其味甚長。

你道小於這些話豈無故說的麼?隻因唐朝安祿山造反以來,當時兵亂紛紛,各家遷徒,有錢的一家而逃,沒錢的孑身獨往。道路之間,那些拖男帶女、攜老扶幼的情形,真是目不忍睹,耳不忍聞。獨有山西大同府有一家姓華所住的那條街,當時人稱為華閣考街。蓋因他家上代做過宰相,入閣賜第,故爾相沿日久,即以閣老做了街名。這人家老夫婦二人,丈夫名叫華童,雖末中舉,也是個縣學生員。妻子王氏,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叫為兆璧,次子名叫為兆琨,三子名叫為兆瑗。這兆璧年方一十六歲,平日卻不出外附學,兄弟三人皆是他父親在家課讀、生就了天姿聰敏,這也不表。惟有這第三子孝順友愛的情形,實在令人可欽可敬。就是那寢則同床、食則同席,那些外麵好看,還不能比他三人。

這日弟兄三人正在書房念書,忽聽門外鑼聲響亮,人聲鼎沸。那一片吵鬧之音,遠遠而來。華童聽了十分詫異,忙今兆璧出去觀看究是何故。兆璧答應一聲出了大門,早見街上家家關門閉戶,來往跑的人無不哭聲震耳。

兆璧看見這般情形,知道不是好事,忙拉住個熟人向他問道:“你們如此匆忙,又如此啼哭,究為的何事?”那人正在跑得匆忙,被他拉住,隻得向他說道:“大相公你還在此纏我,現在安祿山造反,大兵已離城不遠。你還不快快回去搬家逃命呢!”兆璧聽了這話,真是出世以來隻聽人說過從未見過的事。一聽賊兵已離城不遠,這一驚非同小可,急忙跑回家中向他父親說道:“不好了,外麵那些人奔逃哭喊,皆因安祿山造反,賊兵離城不遠,故此各家關門閉戶,預為逃難了。”

華童聽了也就魂飛天外,隨即進房告訴他的妻子。此時王氏正與他兩個女兒春姑、秋站在廚下煮飯,聽說造反,大家皆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華童道:“你們不必害怕,古來道得好:水來土掩,將領兵行。我們既無兵權,又無地方之責,隻好逃往他方暫躲兵釁。但你們母子均可去得,我卻不能。隻因我雖未中舉,受皇家的官責,也是個縣學生員,豈不知見危授命!你們大家可趕緊收拾,所有動用什物可不必帶,隻將那簡便的細軟帶去就是了。此刻出去離南門不遠,出了南門先到守墳的陶家暫住一宵,不過一二十裏地方即到他家,等至明日探聽風聲,然後再往他處逃走。我是在家耑等賤來,以便盡節了!”又將兆劈叫了過去,分付他許多的話,叫他等賊平之後,務要用心念書,以求上進。家庭中弟兄姊妹務要和氣相待的話,又說了一回。

兆劈說道:“爹爹即然不逃,孩兒也是不走的。就請母親同兄弟去罷。”華童道:“這是何故?我方才已經說過,你們非我可比。我究競是個縣學生員,自應盡節圖報。你現在年紀尚輕,且你母親等人一路前去無人照應。總要你同去助同招呼,你為何不去?”兆璧道:“我看父親所說的話雖是正理。但是父親既能盡忠,孩兒就不能盡孝麼?況且還有兩個兄弟,盡可同母親前去,兒子是不去的了。要去連父親大人一同而去,父親大人不去,兒子也不去。”

你道兆璧為什麼這般說法?隻因他知道華童的性情,說出話來,皆是牢不可破的。因此他也說不去,欲要華童見他可憐,或者回心轉念,也未可知。那知父親執意不從,說道:“你欲行孝道,先違了父命,便不是個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