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修行之道(2 / 2)

儒家聖人中有一位曾談道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棄生命,堅守“道義”是他的心;

中華先賢中有一位也曾說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他的心;

儒家聖人,有一位經曆萬千坎坷,追求真理,最後臨死之際,曾言“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他此生問心無愧,上對得起天地良心,下對得起黎民百姓,中間對的起父母養育之恩!

佛家佛陀也曾言“普渡眾生”,這是他的心;

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我誓不成佛”,這是他悲天憫人之心;

中華近代有一偉人“為解放全人類為己任”是他的心;

另一位品德高尚偉人“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是他的心!

那麼,我的“心”到底是什麼!

是“做個俗人,貪財好色”?

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

那麼,“性”又是個什麼東西?

人之初,性本善!

本來的麵目?本性?那麼本性又是個什麼鬼?

佛家說“明心見性”,也就是說先明白“心”是什麼,才能看到“性”

儒家也說“存心養性”,要先“存個什麼心”,才能養出“什麼性”;

道家說“修心煉性”,先修出個“心”,才能煉那個“性”!

因此,第一步,要先明白,我的心是什麼?

而要明白“心”為何物,又需先求靜!

因為“儒釋道”三家都說了,靜中生慧,智慧的慧,而萬事萬物都是由靜態中生長,動態中消亡;

有句話很形象:衝動是魔鬼!

人一旦衝動起來,哪怕很簡單或者說千不該萬不該的事情也會做錯,事後又追悔莫及,自責不已,如果當初如何如何就好了。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如果,隻有結果和後果!

這個時候,如果身邊有個人會說:你冷靜一點!

這就是靜的威力!

靜生萬物,也生智慧!

對比了一下道家天師府、佛門天台宗、儒家浩然書院和觀音門的吐納之法,鄭多思選擇了天台宗六妙門。

因為詳細、有條理;而其它三門,卻靠一個“悟”字,一個悟字,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了!

懂的都懂,不懂的說再多也白搭!

盤腿而坐,眼睛微閉,鄭多思先用了六妙門的“六字呼吸法”調理了一下五髒六腑;隨後,便根據呼吸吐納之術進行修煉。

舌抵上齶,眼睛微閉,鄭多思的意念隨著鼻孔一呼一吸間,慢慢從散亂變得凝聚起來,此所謂“心神收斂”!

呼吸之氣,居然以極快的速度從粗重的“風”,渡過到了“氣”,又從“氣”到達了“息”,呼吸幾乎微不可聞!

這一幕,剛好被出來尋找鄭多思,想來看戲的李金剛他們看到。

李金剛驚詫道:“阿彌個大佛祖啊!我都花了三天才到達息的程度,他半個小時都沒有用到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