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被指為胡惟庸的黨羽,按照大明律當株連九族,可是朱元璋當時念其李善長的功勞,在1380年的時候饒過李家。但是李善長對朱元璋竟然沒有感恩之意,這點也讓朱元璋心生不滿和芥蒂……
還有一次,朱元璋生病無法上朝理政,李善長竟然沒有親自去探望朱元璋,而是隻派自己的兒子去看望朱元璋,這點被朱元璋認為李善長狂妄自大、心懷不軌,有不臣之心……
到了後來,李善長意識到朱元璋對他有敵視之心了,便找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但是李善長回到家中之後也沒有安分過,想在老家招兵買馬,壯大他李氏家族的勢力。有人擔心被李善長牽連,很快便把李善長在自己老家招兵買馬的事情,上報到朱元璋那裏。就這樣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新仇舊恨一並爆發了。
自古以來,曆朝曆代伴君如伴虎,在大明一些權力的遊戲中,李善長未能把握好時機和分寸,最終落得全家族被滅悲慘結局。
這不僅是李善長一個人的悲劇,充分反映了在古時候封建皇權統治下的殘酷與無情。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霸業,對昔日自己麾下功臣毫不留情,讓後人感歎封建王朝權力鬥爭的無情與殘酷。
然而,劉浩嶼認為,大明李善長的命運並非一個時代的個例。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之中,無數功臣名將在功成名就後,因未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吃老本的心態十分嚴重,沒有恰當處理好與封建皇權主人的關係,最後還是要陷入到萬劫不複的境地。
在曆史的洪流中,每一個人的命運都仿佛被無形的巨手操縱著,即使他們身處其中,也難以窺見全貌。
劉浩嶼,這位深諳大明曆史滄桑的現代社會人士,此刻正沉浸在對過往歲月的沉思之中。他的腦海中回蕩著關於朱元璋與李善長之間那段驚心動魄的往事,盡管這段曆史將在遙遠的十年後才能真正上演,但他卻選擇不去提醒那位即將陷入悲劇的大臣——李善長。
李善長,一個曾經在大明開國之初立下赫赫戰功的傑出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邃的智慧,為朱元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曆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當大明江山終於穩固,當百姓終於迎來久違的和平之時,李善長卻漸漸迷失了自我。
或許是因為長期的征戰和權謀鬥爭讓他感到疲憊不堪,或許是因為功成名就後的得意忘形讓他變得狂妄自大。總之,李善長開始做出了一係列損害大明國家和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他濫用職權,貪汙腐敗,結黨營私,將大明國家的財富和百姓的苦難視為自己享樂和滿足私欲的工具。他的所作所為不僅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強烈不滿和憤慨,也讓他與朱元璋之間的君臣關係變得岌岌可危。
朱元璋,這位從草根逆襲成帝王的傳奇人物,自然容不下任何人對大明國家和百姓造成損害的行為。他深知李善長曾經的功勞和付出,但更明白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和擔當。他無法容忍李善長的所作所為,讓其繼續損害大明的根基和百姓的福祉。因此,當一切都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時,朱元璋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殺李善長。
這個決定對於朱元璋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他深知李善長對於大明王朝的重要性以及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他必須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做出決斷。而李善長則在這場權力鬥爭的旋渦中逐漸沉淪最終走向了毀滅的深淵。
劉浩嶼深知這一切的因果和必然。他明白曆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邏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或逆轉。即使他能夠預知未來十年後所發生的事情,但是他也不想去改變李善長的命運。因此他選擇保持沉默不去提醒李善長即將麵臨的悲劇。因為他知道李善長的性格和行為是一個該殺之人……
在這個時刻劉浩嶼感受到了曆史的沉重和殘酷。他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曆史的棋子,即使是最傑出的人物也難以逃脫命運的安排。
然而,對於自己來說,改變大明的一些人的命運軌跡還是可以的,以前發生過的就沒有辦法了,要是從現在開始想改變一些人的命運,還是能夠做到的,隻是自己要考慮要救那些人,對於大明曆史上的那些奸臣還是讓他們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