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嶼懷揣著夢想與期待,踏上了未知的旅途。他穿過崇山峻嶺,跨過湍急河流,曆經千辛萬苦,終於站在了保定府這座古老而繁榮的城池之前。
保定府城,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北直隸平原的懷抱之中。城牆高大堅固,曆經風雨洗禮,依然屹立不倒,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輝煌與滄桑。城內街巷縱橫,商鋪林立,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劉浩嶼望著眼前的保定府城,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與憧憬。他想象著自己從應天府一路走來,努力去實現心中的抱負。於是,他深吸一口氣,邁開堅定的步伐,走進了這座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城池。
走進保定府城,劉浩嶼被這座城市的繁華與美麗深深吸引。他沿著青石鋪就的街道前行,兩旁的商鋪裏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了眾多行人的目光。他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脈搏與節奏。
然而,隨著夜幕的降臨,劉浩嶼意識到他需要找一個安身之處。他四處張望,尋找著合適的客棧。終於,在一條幽靜的小巷盡頭,他找到了一家古樸典雅的客棧。客棧門前掛著兩盞紅燈籠,散發著溫暖的光芒,似乎在向他招手。
劉浩嶼走進客棧,隻見店內幹淨整潔,布局雅致。他向店主詢問了房間的價格和條件後,選擇了一間位於二樓的雅致客房。房間內布置得溫馨而舒適,床鋪柔軟舒適,讓人一躺上去就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安頓下來後,劉浩嶼站在窗前,眺望著保定府城的夜景。夜空中繁星點點,如同鑽石般閃爍,與城池裏的燈火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
……劉浩嶼躺在床上,感覺時間過的太快了,好像隻是轉眼之間,自己從現代的社會穿越來到大明這個上時代,已經整整10個年頭了,現在是1380年大明洪武十三年,根據後世的曆史記載,再過十年朱元璋就要殺他手下的大臣李善長了。
在後世的曆史記載中,李善長作為朱元璋麾下的重要文臣,自1354年跟隨朱元璋之後,便成為了其最信任的部下。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李善長不僅負責後方工作,如駐守根據地和征調糧草物資等,還出謀劃策,尤其在朱元璋迷茫時,為他指明了方向。
李善長曾經被朱元璋視為漢朝的蕭何,足見李善長此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之重。
也許是由於朱元璋的倚重和賜予的免死鐵券,李善長開始驕縱,與朝中大臣結怨,導致大臣們對他非常不滿。即使朱元璋提醒他低調行事,不要樹敵太多,但李善長並未放在心上。
其實主要還是李善長與胡惟庸案的關聯,胡惟庸謀反案發生在1380年,而李善長被殺則是1390年,兩者相隔了10年。
主要原因也許是,因為李善長的親人丁斌是以前胡惟庸的幕僚,李善長又親自找朱元璋求情,這才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在嚴刑拷問丁斌後,他透露了李善長之弟李存義父子與胡惟庸來往密切。
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作為皇親國戚,知道胡惟庸謀逆卻不舉報,這被視為“朝秦暮楚”,大逆不道。
盡管虞部郎中王國用為李善長喊冤,但朱元璋仍舊怒氣衝衝,決定殺掉李善長全家。
1390年,77歲的李善長在應天(今南京)被斬首示眾,全家七十餘人全部被殺。
總的來說,大明1390年朱元璋殺李善長是出於政治猜忌和個人恩怨的交織。雖然李善長對朱元璋有著重大的貢獻和地位,但他後來的驕縱行為和與胡惟庸案的牽連,使得朱元璋決定將他處決。這一事件也反映了明朝初期政治鬥爭的殘酷和複雜性。
據傳說的野史記載,在1390年,朱元璋要殺李善長的時候,李善長撲通一下跪倒在地上:“萬歲,我現在都77歲了,還能幹什麼呢?”
朱元璋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冷聲說道:“曆史上司馬懿七十多歲尚且有叛主人的心思,你難道就沒有嗎?”
接下來,朱元璋毫不猶豫的把李善長一家七十餘口人全部誅殺,在當時來說算是慘絕人寰了!
大家都知道,李善長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勳,地位還在徐達之上,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朱元璋如此高看的人物,為何在本應安享晚年幸福的時候,卻死在了朱元璋明晃晃的屠刀之下呢?
想當年,李善長的戰功赫赫,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隨著他地位的不斷提升,他有點飄然自得了,更沒有選擇明哲保身 進退自如的人生軌跡,反而沉醉於大明富貴和自己手中權力之中。
後來李善長每日與一些王族貴胄相互勾連,全部都落在了朱元璋眼裏,朱元璋認為李善長無疑是在發展自己的黨羽。而且,李善長兒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兒之後,這讓李善長自認為自己李家已是皇親國戚了,後來行事就愈發肆意張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