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保定府城(2 / 2)

然而,無論外麵的世界如何變化,劉浩嶼都知道自己不能停滯不前。他必須繼續前行、修煉,追求更高的境界。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應對未來的挑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

劉浩嶼告別了那個行人,繼續朝前走著,腦子裏在回憶著,在現代後世曆史記載中的,大明洪武十三年發生過什麼大事情……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也曾經發生了一係列重要的大事件,一個是胡惟庸案及丞相的廢除,正月初六,丞相胡惟庸以圖謀造反的罪名被朱元璋下令處死。大明朝廷開始清理胡惟庸黨,受到牽連的官員有一萬五千多人。

正月十一日,朱元璋在南郊祭天後,宣布廢除中書省,並廢除丞相之職,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加強了大明的中央集權。

宋濂及其家族的牽連,十月二十一日,因宋濂的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宋濂被押送到應天府,送進詔獄拘禁。宋慎的叔父宋璲也受到牽連,叔侄二人雙雙被杖殺於獄中。

朱元璋對宋濂下達了執行死刑的命令,但因太子朱標及馬皇後的求情,這一決定得到了變動(但最終宋濂仍病死於途中)。

二月十一日,朱元璋讓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到北平就藩,朱棣被封為燕王,王府設在北平。

此外,洪武十三年整個應天府(京城)都籠罩在一種恐怖的氣氛中,許多大臣因為與胡惟庸案有牽連而被殺或逮捕,導致許多官員“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落”,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胡惟庸案及其後續的發展,導致了明初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其實宋濂,是大明洪武朱元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出生於1310年11月4日,死於1381年6月;字:景濂,號:潛溪,別號包括龍門子、玄真遁叟等等。

宋濂的祖籍是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被學者尊稱為“太史公”、“宋龍門”。

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後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自幼多病,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有“神童”之譽。曾受業於文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名士。

在元末,宋濂辭朝廷的征命,修道著書。到了明初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被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製誥,當時朝廷禮儀多是宋濂所製定。

到了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在明武宗時候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

宋濂的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亦稱《宋文憲公全集》或《宋學士文集》)。

宋濂的一生,無論是在政治、文學還是史學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劉浩嶼沒有再去濟南府城,而是一路向北,也不知道走了多少日子,來到了北直隸地區的保定府城。

在大明洪武年間,北直隸地區“石家莊子”名字是有由來的,就是有人在洪武年間遷移與定居的結果,在大明洪武年間,有一戶姓石的人家遷移到此地,並選擇在此地建立村莊。

根據這戶姓石的人家的姓氏和他們所建立的村莊,這個地方被命名為“石家莊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石家莊子”逐漸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石家莊市,而“石家莊”這個名字也成為了該地區的正式名稱。

總的來說,“石家莊子”這個名字,源於大明洪武年間一戶姓石的人家的遷移和定居,他們在此地建立的村莊以其姓氏命名,並隨著曆史的發展而逐漸演變成為了現在的河北省省會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