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無雙微微一笑,轉身離去,她的身影在茶霧中漸漸消失。劉浩嶼站在茶室館中,望著那漸漸遠去的背影,心中充滿了感慨和祝福。他知道,他們之間的緣分或許就此終結,但那份美好的回憶將永遠留在他的心中。
就在白無雙剛剛離開茶館時間不長,大街上出現了騷動,一個茶客說:“又是誇官的,已經兩天了,恐怕今天是最後一天了吧……”
劉浩嶼知道,在大明朱元璋時期,確實存在誇官的製度。誇官原本是狀元的專屬,後來逐漸泛濫,變成皇家隨便給人的獎賞,成為一種行為藝術。
特別是新任知縣等等上任時,可誇官三日,即每天由三班衙皂前呼後擁上大街顯示威風。這一行為背後,是皇權的彰顯和新官上任的威嚴展示。
雖然大明朝有誇官的製度,但並非所有考取功名的人都需要誇官。誇官更多地與新官的上任儀式相關,而非直接關聯於科舉考試本身。科舉考試是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人,如進士、舉人等,將有機會進入官場,擔任不同的官職。然而,是否誇官,則取決於他們具體的官職和上任情況。
對於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新任知縣等地方官員,他們上任時可能會按照製度進行誇官。
對於在京城或其他大明中央機構任職的官員,以及未擔任特定需要誇官職務的官員,則可能不需要誇官。
所以在大明朱元璋的時期,考取功名的人是否需要誇官,取決於他們的具體官職和上任情況。誇官製度更多地與新官上任的儀式相關,而非直接關聯於科舉考試本身。
大街上的騷動很快就過去了,劉浩嶼繼續喝著茶,不管窗外發生的事情,時間不長,一壺茶喝完之後,他也走出了茶館……
劉浩嶼悄然離開了那間彌漫著歲月茶香的茶館。他的腳步輕盈而堅定,仿佛每一個步伐都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和對未知的勇氣。在府城的繁華與喧囂中,他找到了一家靜謐的客棧,將行囊輕輕放下,讓自己的靈魂在夜的寧靜中得以棲息。
夜色如水,緩緩流淌,將府城的燈火漸漸淹沒。劉浩嶼躺在客棧的床鋪上,思緒如亂線般紛擾。他回想起那日白無雙彈出悠揚的琴聲、剛才茶館裏那淡淡的茶香,還有那個與他擦肩而過的熟悉的陌生人。每一個瞬間都像是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他的心中緩緩展開。然而,他知道,自己的旅程還遠未結束,前方還有更多的未知等待著他去探尋。
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的臉上時,劉浩嶼便醒了過來。他感受到陽光的溫度,也感受到內心的激動。他收拾好行囊,告別了客棧的夥計,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步伐堅定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在向未知的世界發出挑戰。
劉浩嶼走在府城的邊緣,逐漸遠離了人煙。他穿過一片片田野,越過一座座山川,最終來到了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這裏四周寂靜無聲,隻有偶爾傳來的風聲在耳邊低語。他環顧四周,隻見一片荒涼,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孤獨感。
然而,就在這時,他聽到了遠處傳來的一陣嘈雜聲。他順著聲音走去,隻見十幾個大漢正圍住一個人。那個人被大漢們逼得連連後退,臉上露出驚恐的神色。劉浩嶼心中一動,決定上前看個究竟。
他走近一看,隻見那個人衣衫襤褸,麵色憔悴。而那些大漢則個個身材魁梧,麵露凶相。他們手持棍棒,不斷向那個人逼近。劉浩嶼心中明白,這是一場不平等的較量。他沒有猶豫,立即挺身而出,擋在了那個人的麵前。
大漢們見有人敢來插手,紛紛怒目而視:“小子,你是什麼人,膽敢管爺爺們的事情。”
話音落地,他們就揮舞著手中的棍棒,向劉浩嶼衝來。然而,劉浩嶼卻毫不畏懼,他身形靈動,巧妙地躲避著大漢們的攻擊。同時,他也趁機向大漢們發動反擊。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劉浩嶼終於將大漢們一一擊倒在地。
那個人見劉浩嶼救了自己一命,不禁感激涕零。他向劉浩嶼道謝不已,並告訴劉浩嶼:“謝謝公子的救命之恩,我本是一個逃難的難民。因為逃避戰亂而流落至此,不料卻遭到了那些歹人的欺淩。”
劉浩嶼聽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同情之情,他決定幫助這個人脫離困境。
於是,劉浩嶼帶著那個人一起離開了這片荒無人煙的地方。他們繼續前行,在旅途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這段經曆讓劉浩嶼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和挑戰,他都要勇往直前、追尋自己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