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嶼繼續漫步在街道上,心中卻難以平靜。他想起自己在現實社會看到的是各種各樣品牌的豪華轎車,到了大明看到的是不同品級官員所坐的不同轎子。
然而,劉浩嶼並沒有沉溺於這種思緒之中。他明白,人生就像這古城一樣,既有曆史的厚重與沉澱,也有未來的希望與憧憬。
在大明洪武時期,朱元璋對官轎的規定,以及民間普通人的乘轎情況……
大明朝的乘轎製度,在朱元璋在位的第一年就已經建立,並對不同品級的官員乘轎,有明確的等級規定。
一品到三品大官可以用金子裝飾轎子,而五品以上的老臣才能加青幔裝飾。
明朝初年,朱元璋規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許乘轎,而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隻能騎馬,不許坐轎。
明朝開國初期,轎子的使用度並不大,主要的代步工具是車馬,到了洪武六年,朱元璋進一步規定轎子隻能由婦女、老年的官員或者有殘疾的官員所使用,平民百姓也遵循這一規定。
正常情況下的平民百姓是不被允許乘坐轎子的,他們隻能以馬或馬車作為代步工具。
朱元璋,作為明太祖,倡導簡潔樸素,抑製官員攀比,因此對轎子的使用進行了嚴格管理。
他認為坐轎會影響官員和百姓的“意誌力”,因此下令嚴禁官員和百姓乘坐轎子,隻有特定情況下的人才是例外。
總的來說,在大明洪武時期,朱元璋對官轎的等級和使用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民間普通人是不被允許乘坐轎子的,隻有在特定情況下如年老體弱、殘疾或女性等才被允許使用轎子。這一規定體現了朱元璋的節儉治國理念和強調官員和百姓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徐州府城的繁華街道上,劉浩嶼的身影如同一隻孤獨的遊魚,在茫茫人海中漫無目的地穿梭。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他的身上,留下一道道斑駁的光影。街道兩旁的商鋪熙熙攘攘,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市井畫卷。
臨近中午時分,劉浩嶼的步履逐漸放緩。他的目光被前方一處異常熱鬧的地方所吸引,那裏人頭攢動,圍得裏三層外三層,仿佛有一個無形的磁場,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
他懷著好奇的心情,緩緩靠近了那個喧囂的中心。隻見高台之上,一位妙齡小姐正亭亭玉立,她身著錦繡華服,頭戴金釵玉簪,麵若桃花,眼含秋水。她的手中捧著一個精致的繡球,正等待著有緣人的出現。
這就是傳說中的拋繡球招親了。劉浩嶼站在人群中,靜靜地觀望著這一切。他的身邊,是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雖然蓬頭垢麵,但眼中卻透著一股堅韌和執著。
高台之上的小姐,目光在人群中掃過,當她看到劉浩嶼的那一刻,眼中不禁閃過一絲驚豔。她微微頷首,仿佛在向他示意,隨後,她深吸一口氣,用力將手中的繡球拋向了人群。
繡球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向著劉浩嶼飛來。然而,就在這一刻,劉浩嶼卻突然動了。他微微側身,一股內力悄然釋放,那原本向著他飛來的繡球,竟在空中改變了方向,直接飛向了站在他身邊的乞丐懷裏。
這一幕,讓所有人都驚呆了。他們紛紛望向劉浩嶼,眼中充滿了驚訝和不解。而那位小姐,也是一臉的錯愕,她顯然沒有料到會有這樣的變故。
乞丐愣了一下,隨後臉上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笑容。他緊緊抱著手中的繡球,仿佛抱著一個無價之寶。他抬起頭,望向高台之上的小姐,眼中充滿了感激和敬意。
而劉浩嶼,則淡淡地笑了笑,轉身離開了人群。他知道,自己並不屬於這裏,他隻是一個過客,一個看客。他繼續在徐州府城裏漫無目的地走著,心中卻湧起了一股莫名的感慨。
他想到了那位小姐,想到了她眼中的驚豔和錯愕。他知道,自己在大明這個世界裏,或許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也明白,自己並不屬於這個世界,他隻是一個過客,一個尋找歸途的穿越之人。
陽光依舊明媚,街道依舊喧囂。劉浩嶼的身影在人群中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了熙熙攘攘的街頭巷尾。而他留給大明這個世界的,隻有那一抹淡淡的背影和那一份無法言說的孤獨與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