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來到了滁陽(2 / 2)

朕朱元璋書於洪武八年春末夏初……

劉浩嶼來到了大豐山腳下,大明朱元璋皇帝曾經登過大豐山。明洪武八年(1375年)春末夏初,朱元璋到鳳陽督促中都城建造,途經滁陽,登上大豐山頂。

在大豐山上,朱元璋“息驛時閑”,登頂一覽滁城,見“四山環滁”,便覺歐陽修所言“環滁皆山也”之語並非訛謬。

細細看著眼前諸景,他追憶往昔,想起了當年南略定遠、攻拔滁陽的歲月。滁陽成為朱元璋自己獨立建立的首個根據地,也是他積累軍事力量、奠定開疆拓土、開辟大明王朝的根基。因此,朱元璋將滁陽列為大明朝的“開基之地”“興王之地”,滁陽也被稱為大明朝的“開天首郡”。

劉浩嶼再看眼前的大豐山,仿佛是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靜靜地訴說著千年的滄桑與變遷。

晨光初照,大豐山宛如一位剛蘇醒的仙子,披著朦朧的輕紗,若隱若現。山峰疊翠,雲霧繚繞,仿佛一幅潑墨山水畫,令人心曠神怡。劉浩嶼沿著蜿蜒的山徑,踏著晨露,一步步向山頂進發。沿途,野花盛開,鳥鳴清脆,他用心感受著大自然的饋贈,沉醉在這片寧靜與美好之中。

大豐山高聳入雲,氣勢恢宏,是滁陽地區的一座重要地標。看在眼裏的山間綠樹成蔭,鬱鬱蔥蔥,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他繼續沿著山路蜿蜒而上,感受到山間的清新空氣和微風的輕拂,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被拋在了腦後。

劉浩嶼登上大豐山的山頂,俯瞰整個滁陽城的美景。遠處的群山連綿起伏,近處的田野翠綠如茵,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而和諧。在這裏,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壯麗,也領略到人文的韻味和曆史的厚重。

大豐山還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據傳,這裏是道家聖地,曆史上曾有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寶。山間的古廟、古亭、古道等古跡,都見證了這座山的悠久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裏,劉浩嶼感受到曆史的沉澱和文化的傳承。

在劉浩嶼的眼裏,大豐山的美,不僅在於它的自然風光,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它是一座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美麗山峰,也是滁陽地區的一顆璀璨明珠。無論是遠觀還是近賞,都能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不知道過了多久,劉浩嶼來到了一片開闊地。隻見前方,一座古樸的道觀靜靜地矗立著,仿佛一位曆經滄桑的智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古道觀門前,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兩旁的古樹參天,枝葉繁茂,似乎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劉浩嶼走近道觀,隻見門楣上刻著“太虛觀”三個大字,筆力遒勁,氣韻生動。他輕輕推開門,一股古樸的氣息撲麵而來。道觀內,香火繚繞,神像莊嚴,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他沿著走廊漫步,欣賞著那些古老的壁畫和石刻,感受著歲月的痕跡和曆史的厚重。

就在這時,一陣悠揚的鍾聲響起,回蕩在山穀之間。劉浩嶼循聲望去,隻見一位道士正在敲鍾誦經。他身著青袍,麵容慈祥,舉止間流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氣質。劉浩嶼不禁被這位道士所吸引,走上前去,恭敬地施了一禮。

道士微笑著點了點頭,邀請劉浩嶼進入大殿。大殿內,香火更加旺盛,神像也更加威嚴。道士向劉浩嶼介紹了道觀的曆史和文化,以及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劉浩嶼聽得津津有味,不時地點頭稱讚。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劉浩嶼與道士的交談也越來越深入。他們談論著自然與宇宙的奧秘,探討著人生與修行的真諦。在這個過程中,劉浩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和滿足,仿佛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滿了整個大豐山。劉浩嶼與道士道別後,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太虛觀。他回頭望去,隻見古道觀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莊重和神秘。他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敬意,感謝這座道觀和那位道士給予他的啟示和教誨。

在下山的途中,劉浩嶼將這次來大豐山的所見所聞,在腦子裏構思好了一篇文章,準備寫出來將來讓李修軍看一看,他要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大豐山的美景和太虛觀……等等山上的古樸氣息,表達自己對大明的自然環境和自己人生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