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來到了滁陽(1 / 2)

在初秋的晨曦中,劉浩嶼的身影逐漸淡出了鎮江府的繁華。他背負著簡單行囊(道具,目的是掩人耳目)步伐堅定,踏上了通往大明帝國腹地的征途。幾天之後,他穿越了崇山峻嶺,越過了蜿蜒的河流,終於來到了那片被曆史與傳奇所浸潤的滁陽之地。

那是一個寧靜的午後,陽光斜灑在古老的城牆上,斑駁的光影交織出歲月的痕跡。劉浩嶼站在城門前,望著這座矗立了數百年的古城,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他仿佛能感受到這座古城所承載的厚重曆史,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英雄故事。

踏入滁陽城,劉浩嶼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街道兩旁,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店鋪林立,人聲鼎沸,一片繁榮景象。他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上,感受著這座古城獨有的韻味。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劉浩嶼來到了城中的一處茶樓,點了一壺清茶,坐在窗邊,靜靜地欣賞著這座城市的風景。窗外,一位老者正在悠閑地垂釣,河水波光粼粼,映照著老者寧靜的臉龐。這一幕讓劉浩嶼心生感慨,他仿佛看到了這座古城所蘊含的平靜與和諧。

在滁陽的日子裏,劉浩嶼不僅欣賞到了滁陽美麗風光,還深入了解了這裏的人文曆史。他參觀了城中的古跡,聆聽了當地的傳說故事。那些英勇無畏的將士們,那些智慧過人的文人墨客們,他們的故事讓劉浩嶼深感敬佩。他明白了這座古城之所以能夠在曆史長河中屹立不倒,正是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精神。

然而,劉浩嶼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深知自己來到滁陽不僅僅是為了欣賞美景和了解曆史,更是為了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在滁陽的日子裏,他不斷地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斷地探索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他逐漸明白,隻有堅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當離別的時刻終於來臨,劉浩嶼站在城樓上,望著遠方的天空。他心中充滿了感激和不舍,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他知道自己即將踏上新的征程,去麵對更多的挑戰和機遇。但無論前路如何艱難險阻,他都會堅定地前行,因為他相信隻要心中有夢、腳下有路就能到達夢想的彼岸。

劉浩嶼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轉身離開了滁陽城。他的背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逐漸遠去,直至消失在遠方的地平線上。然而他那堅定的步伐和執著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滁陽這座古老而美麗地方。

劉浩嶼出了滁陽城向大豐山的方向走去,一邊往前走著,腦中浮現出來了大明朱元璋的《感舊記》……

《感舊記》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洪武八年(1375年)春末夏初所寫。當時,朱元璋已經統一天下,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這一年,他前往鳳陽督促中都城(今安徽鳳陽)的建造工作。

途經滁陽之時,登上大豐山頂,看到滁陽的山水風光,回憶起往昔艱難歲月,特別是自己曾經獨立建立的第一個根據地滁陽,以及在此積累的軍事力量,對開創大明王朝起到的基礎作用,遂觸景生情,寫下了《感舊記》。

在文章中,朱元璋追憶了自己在滁陽時期的生活和戰鬥經曆,表達了對滁陽山水人情的眷念,以及對樂歲康寧、長治久安的初誌的堅持。他還專程前往滁陽王廟(封贈給自己最尊敬的嶽父,封他一生最尊敬的嶽父為滁陽王)祭祀,並撰寫了祭文,表達了對嶽父再生之恩的感激之情。

《感舊記》的全文大概意思是:洪武八年,朕自應天府赴鳳陽督工中都,途經滁陽,登大豐山之巔,睹滁陽之景,心潮澎湃,憶往昔艱難歲月,遂有感而作。

昔年朕二十有六,意氣風發,南略定遠,攻拔滁陽。此滁陽之地,朕之開基之所,興王之基也。斯時天下未定,兵戈未息,無暇以遊諸景。今再經故地,天下一統,百姓安居,逢民福之時,得此閑暇遊於舊戍之地。

舉目四望,環滁皆山也。憶往昔崢嶸歲月,朕與諸將士並肩作戰,曆經艱險,終成大業。此間山水,見證朕之奮鬥曆程,亦銘刻朕之初心與初誌。

遙想當年,朕於醉翁亭下,釀泉備酒,睹民之樂天,感彼此之時勢。今撫今思昔,執筆留心,乘興而作此記。願後世子孫銘記朕之奮鬥曆程與初心初誌,永保大明江山之穩固與繁榮。

又,朕於此地特遣官祭祀滁陽王廟,並撰祭文曰:“在昔群雄並起,民不堪命。王乃奮臂定遠,力拔濠城。朕方從戎,幾於被害。王能活我,致有今日。天下已定,大業既成。再生之恩,沒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