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嶼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瓊花觀,他準備去鎮江府城看一看……
大明洪武年間的鎮江,作為當時的重要城市,具有其獨特的曆史地位和文化特色。
鎮江府在洪武年間已是一個較為繁華的府城,其地理位置在當時的戰略意義也較為重要。
然而,明朝鎮江稱為鎮江府。在明代,鎮江屬於南直隸,下轄丹徒、丹陽、金壇三縣。
此外,鎮江在曆史上還曾被稱為潤州,並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行政級別和名稱變化。
例如,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因地理位置變遷,鎮江曾改稱為鎮江軍,並在徽宗年間升格為鎮江府,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頒布了一係列社會管理措施,其中包括知丁法。在鎮江府,這一法律得到了嚴格執行。知丁法要求百姓必須知曉鄰居的職業、家庭成員等情況,鄰居之間要相互監視,防止“逸民”和“遊食者”的出現。這種嚴格的社會管理雖然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但也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洪武年間的鎮江府,經濟發展較為繁榮。特別是在絲織業方麵,鎮江的絲織業生產規模較大,織造機房眾多,生產工人數量龐大,年銷量也相當可觀,此外,由於鎮江地處水路交通要道,商業貿易也較為發達。
鎮江府在洪武年間還保留了一定的文化特色。例如,當地的絲織業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同時,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也有一定的貢獻,大明朝戶部尚書沈固就出生在鎮江,其少年時便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並後來為大明朝廷重用。
大明洪武年間的鎮江府是一個地理位置重要、社會管理嚴格、經濟發展繁榮且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鎮江府城。
……,在江中的煙雨朦朧中,劉浩嶼輕輕揮別了繁華的揚州城,踏上了前往鎮江的旅途。他的腳步輕盈而堅定,如同心中那份對曆史的渴望和對自然的熱愛,不可遏製地驅使著他向未知的遠方邁進。
隨著舟船緩緩靠岸,鎮江的輪廓逐漸在視線中清晰起來。而最令劉浩嶼心馳神往的,是高驪山那獨特的魅力。高驪山,仿佛是大自然贈予鎮江的一顆璀璨明珠,以其雄渾的氣勢和秀美的風光,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駐足流連。
劉浩嶼踏上高驪山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在大明洪武年間的鎮江府,不再是現代都市的喧囂與繁華,而是一座古色古香、韻味悠長的古城。那青磚黛瓦的城牆,曆經風雨洗禮,依然屹立不倒;那雕梁畫棟的府邸,雖然歲月流轉,但依舊彰顯著當年的輝煌。
高驪山下的江水波光粼粼,宛如一條銀色的絲帶,纏繞在古城周圍。江水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古城的滄桑和變遷。劉浩嶼站在江邊,感受著江風拂麵的愜意,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他沿著山路向上攀登,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曆史的脈絡上。那些古老的樹木,見證了多少代人的悲歡離合;那些斑駁的石階,記錄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跡。劉浩嶼仿佛能看到當年那些才子佳人在此吟詩作賦、揮毫潑墨的情景,仿佛能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和歎息聲。
登上山頂的那一刻,劉浩嶼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隻見群山環繞、雲霧繚繞,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他俯瞰著下方的鎮江府,隻見古城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如同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卷展現在眼前。這一刻,他仿佛與古人心靈相通,感受到了那份對自然和曆史的敬畏與熱愛。
劉浩嶼在山巔靜坐良久,任由思緒飄飛。他想象著當年大明洪武皇帝登臨此山時的情景:皇帝或許也曾站在這裏,俯瞰著這片他親手開創的江山,心中充滿了豪情壯誌。而如今,歲月如梭、滄海桑田,但這座古城依然屹立不倒、風姿綽約。
夕陽西下時分,劉浩嶼依依不舍地往高驪山下慢慢的走著。他回頭望去,隻見夕陽餘暉灑在高驪山蒼鬆翠柏之上,將整座高驪山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要將這份美好永遠留在心中。
就在此時,他看到高驪山遠處有一個黑點,……於是他放棄繼續往山下走的打算,而是向那處黑點的方向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