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1 / 2)

在高驪山的群山之間,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靜靜地蟄伏在翠綠的山巒之中。山路彎彎繞繞,仿佛一位耐心的畫師,用無盡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幅錯綜複雜的自然畫卷。

山路兩旁的樹木蒼翠欲滴,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給這靜謐的山林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幽深。

劉浩嶼放棄直接走下高驪山的念頭,踏上了這條崎嶇的山路。他的目光堅定而執著,仿佛已經看到了前方的目標,那個在遠處若隱若現的黑點。他深知,這山路難行,但心中的渴望與好奇驅使著他不斷前行。

一路上,劉浩嶼穿越了茂密的樹林,踏過了陡峭的岩壁,越過了湍急的溪流。他的腳步雖然疲憊,但內心卻充滿了激動與期待。他不斷地告訴自己,隻有走過這段艱難的路程,才能到達那個神秘的地方。

經過漫長的跋涉,劉浩嶼終於走到了那個黑點之處。當他站在這裏,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驚歎。原來,那個黑點並不是他想象中的某個神秘物體,而是一處隱藏在深山之中的古老道觀。

這道觀依山而建,古樸而莊重。青瓦白牆,在陽光下閃爍著寧靜而祥和的光芒。道觀周圍綠樹環繞,花香襲人,仿佛置身於一個世外桃源。劉浩嶼站在道觀前,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敬意與寧靜。

他輕輕推開道觀的大門,走了進去。道觀內供奉著幾尊神像,神態莊嚴而慈祥。不過早已沒有了香火繚繞,隻是空氣中還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檀香味。劉浩嶼跪在蒲團上,虔誠地向神明祈禱,感謝神明指引他來到了這裏。

在道觀內徘徊許久之後,劉浩嶼開始探索這道觀的每一個角落。他發現,道觀雖然古樸但並不簡陋,每一處都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和文化的底蘊。他看到了古老的經卷、精美的壁畫以及那些被歲月磨礪得光滑如玉的石階和石欄。

在道觀的深處,劉浩嶼來到了一間靜室,看到了一位道長盤坐於蒲團之上。劉浩嶼走上前去剛想和道長打招呼,發現道長早就沒有了生息,身旁一封信放在一張木桌之上。

看來,這個道長羽化的時間不長,還能依稀可見他的鶴發童顏,氣質出塵。可惜他不能再向劉浩嶼講述了這座道觀的曆史和傳說,讓他對這座道觀有更深的了解了。

劉浩嶼暫時離開了已經羽化了的道長靜室,在道觀裏又搜尋了一番,結果發現這個道觀裏再無他人……

在靜謐的道觀院落中,劉浩嶼靜靜地坐在一棵千年古樹的濃蔭之下。這棵古樹宛如一位智者,曆經風霜雨雪,依舊屹立不倒,其枝葉繁茂,遮蔽了熾熱的陽光,灑下一地斑駁的光影。

石桌之上,一封陳舊的信件靜靜地躺著,是劉浩嶼剛剛放在上麵的,那是羽化道長生前留下來的遺言可能,也許塵封的歲月仿佛在下一刻就被輕輕的揭開。

……劉浩嶼打開信:原來這座道觀,始建於盛唐年間,青磚黛瓦,飛簷翹角,古樸而莊重。歲月如流,道觀曆經風雨,卻依舊保持著那份古樸與寧靜。自道觀建立之初,便香火鼎盛,四方信眾絡繹不絕,道士們修行悟道,弘揚道家文化,為世人所敬仰。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大明建國之際,風雲變幻。在那個動蕩的時代,道觀裏的年輕道士們被征召入伍,為了家國天下,他們毅然離開了這片寧靜的修行之地,踏上了戰場。

羽化道長,作為道觀的掌教,雖已年邁,卻仍心係天下蒼生,他深知戰亂之苦,卻也無能為力。他隻能默默地祈禱,希望這些年輕的道士們能夠平安歸來。

然而,時光荏苒,轉眼間已是大明洪武八年。那些曾經離開道觀的道士們,沒有一個人再回到這片他們曾經熱愛的土地。他們是戰死在沙場,為國家捐軀,還是留在大明的軍中,繼續為大明的繁榮富強而奮鬥?這些疑問,一直縈繞在羽化道長生前的心頭,讓他無法釋懷……

此刻,劉浩嶼打開了羽化道長留下的信件。信紙已經泛黃,字跡卻依然清晰。羽化道長在信中寫道:“吾之弟子,若逢亂世,當以家國為重,勇往直前。然世事難料,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若爾等能平安歸來,當繼續修行悟道;若不幸戰死沙場,亦當心存感激,因爾等為家國天下付出了生命。願吾之弟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讀完信後,劉浩嶼的眼眶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羽化道長生前對弟子們的關愛與期望。那些離開道觀的道士們,或許已經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為了家國天下,為了民族的繁榮富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這種精神,是值得每一個人銘記和傳承的。

劉浩嶼輕輕地將信件放回石桌上,站起身來,望向遠方。天空湛藍如洗,白雲悠悠。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要將這世間的清新與寧靜都吸入肺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