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朱元璋選都城(1 / 3)

第二天,劉浩嶼告別了小李,出了應天府城,……他邊走邊在心裏想著,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之後,他先後打算在三個地方建都……

應天府城(南京) :朱元璋稱帝後,最後將都城設在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這是明朝前期的首都,並在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正式確立應天府為國都,是為大明朝京師。

在朱元璋占領南京之前,該城被稱為集慶路,朱元璋攻破集慶路後將其改名為應天府。明代中期,應天府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大明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大明中都(鳳陽) :在占領元大都、結束元朝全國統治之後,朱元璋認為應天府離中原太遠,難以控製全國;而汴梁(開封)又因民生凋敝,且處於四麵受敵之地。因此,在洪武二年(1369年),他下詔選擇在臨濠(今鳳陽)建設中都城,並按照京師之製進行建置。

大明中都的營建工程由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主持,於洪武二年九月開始,曆時六年之久,後因“勞費”等原因導致停工。

大明中都占地麵積廣闊,布局嚴謹,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設計,具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布局特點。

順天府(北京) :雖然朱元璋最初並未將北京作為建都的首選,但明成祖朱棣後來遷都至北京,並將順天府作為新的都城。這標誌著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也體現了大明朝對北方地區的重視和控製。

其實在朱元璋在稱帝之後,他先後打算在南京、鳳陽和北京三個地方建都。其中,南京作為明朝前期的首都,有著重要地位;而鳳陽雖未能成為正式的都城,但其作為大明中都的建設在明朝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最終,大明朝的都城遷至北京,成為明清兩代的政治中心。

最後朱元璋放棄鳳陽作為都城的原因,一是因為地理位置和資源問題,鳳陽地處偏遠,且資源匱乏,交通不便,這不利於對全國的統治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控製。朱元璋在考察中都建設時意識到鳳陽地理位置偏遠,難以控製中原地區。

鳳陽地區經濟落後,缺乏險要可守,這在軍事上是一個重大隱患。朱元璋在《明史》中被記載為“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的建都理由,但在實際操作中,人們普遍認為鳳陽“平曠無險可守”。

二是工匠和民眾的反抗,在鳳陽中都的建設過程中,由於工程浩大、催工過緊、勞役太重,工匠們不堪忍受,在宮殿地基裏埋下了詛咒的物件,使用“厭勝術”表示憤怒。這導致朱元璋在視察中都時聽到了異樣的聲音,對此感到非常憤怒。

三是政治和戰略考量,鳳陽作為朱元璋的故鄉,雖然他對此有深厚的感情,但鳳陽的地理條件並不適合作為都城。在政治和戰略上,選擇鳳陽作為都城可能會限製他的統治範圍和影響力。

劉伯溫等大臣也多次勸諫朱元璋,指出鳳陽不適合作為帝國的首都。他們認為鳳陽地處偏遠,且曆史上以鳳陽為國都的朝代都氣數不長,格局太小,難以統治全國。

四是經濟和財政壓力,建設鳳陽中都的工程浩大,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明朝初期,大明財政並不富裕,長期建設鳳陽可能會給大明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朱元璋在視察中都後,意識到繼續建設鳳陽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大明的財政壓力,從而不利於大明的長遠發展。

五是民眾反抗對建都決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在鳳陽中都的建設過程中,工匠和民眾因工程浩大、催工過緊、勞役太重而產生了強烈的反抗。

民眾反抗導致工程進展緩慢,甚至出現了工匠逃跑和罷工的情況。這加劇了大明的財政壓力,因為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應對反抗,同時還需要修補和重建因反抗而破壞的工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