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嶼在離開道觀的時候,邱道長給他一個“牙牌”和一個本本,這是他提前到縣衙花銀子給劉浩嶼辦的,他知道劉浩嶼早晚一天會離開道觀,所以他就提前去了縣衙一趟。
從那一刻起,劉浩嶼的身份就是邱道長道觀裏的一個還俗的道士了:“劉施主,拿上它代表你身份的象征,要不然你今後在大明的社會上行走就太不方便了……”
“謝謝邱道長,大恩不言謝,你今日為我所為,我會銘記在心的!”
接下來邱道長又簡單的給劉浩嶼講了現在大明的戶籍製度……
原來在明朝初年,實行了嚴謹的戶籍製度,其目的是為了統計人口、調配人力以及征收稅收。每個家庭都必須有戶籍,即戶口簿,其中記錄家庭成員的姓名、年齡、職業等信息。
戶籍的建立以家族為單位,即一個家族的所有成員共享一個戶籍。這種製度不僅方便了政府對人口的管理,也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維護。
身份信息證明,在明朝時期,身份證的形式為“牙牌”。這種牙牌由象牙、獸骨、木材等製成,上麵刻有持有人的姓名、職務、履曆以及所屬的衙門等信息。
劉浩嶼聽後,理解與自己原來在現代社會裏的身份證相似,牙牌不再隻局限於官員,而是逐漸推廣到中下階層。明朝的《菽園雜記》中也有記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都懸牌,以避嫌疑。” 這意味著不僅是官員,普通的奴婢、百姓也可以佩戴牙牌,牙牌作為身份證的作用更加明顯。
大明朝初年的居民不僅擁有戶籍作為家庭身份的證明,還有類似於現代身份證的“牙牌”作為個人身份的證明。
……,看著手裏的“牙牌”,劉浩嶼又從自己學過的曆史上,大致知道了大明建國後,朱元璋對全國的道士采取了一係列的政策和管理措施,這些措施體現了朱元璋既利用又限製道教和道士的態度。
首先,朱元璋在建國初期積極尋求道教的支持,對道士進行重用和賜封。他禮請招攬道士,如張友霖、鄧仲修、傅若霖、劉淵然等人,讓他們入朝為官,參與國家治理。同時,他還為道士修建宮觀,如朝天宮,用於國家重大祭祀典禮。這些舉措反映了朱元璋在鞏固統治的過程中對道教的利用。
然而,隨著政權的穩固,朱元璋對道士和道教的管理逐漸加強,采取了一係列限製措施。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整頓宗教,限製和尚、道士的數量和活動。
他規定府、州、縣隻留一所較大的佛寺和一所較大的道觀,把和尚、道士合到一起集中管理,並嚴格限製他們的居住和活動範圍,不允許他們與民相混。此外,他還設立了專門的宗教管理機構,如道錄司、道紀司、道正司、道會司等,加強對道士的監管。
在道士的選拔和任命上,朱元璋也實行了嚴格的考試製度。他命令全國的和尚、道士到京城參加職業考試,不合格的不發給度牒,即官府承認的身份證書。這些措施有效地控製了道士的數量和質量,避免了宗教勢力的過度擴張。
此外,朱元璋對道士的態度也表現出清醒和明智的一麵。他雖然利用道士來維護統治,但對道士的謊言和欺騙行為保持警惕。例如,當他遇到一位自稱能預測命運的老道士之時,他並沒有輕信其言,而是質問並下令斬殺了那位道士。這一事件反映了朱元璋對道士的清醒認識和對宗教勢力的控製。
總的來說,大明建國後,朱元璋對全國的道士采取了一種既利用又限製的態度。他通過重用和賜封道士來爭取他們的支持,同時通過限製和監管來防止宗教勢力的過度擴張。這些措施既有利於維護國家穩定和統治秩序,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和宗教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