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說話方圓舌有鉤,互不得罪得人心(1)(2 / 3)

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出口成章,機智幽默信口而出,往往讓人拍案叫絕;另一種說話不經過大腦但又天資有限,往往是出口傷人。

前一種人是天才,這種人百裏無一,後一種人卻是隨處可見,一抓一把。談話不經過大腦,便及有可能得罪別人自己卻不知道,等到明白過來後急著彌補時,往往是越急越壞事,到頭來好話說了一堆,人卻得罪完了。

有一個人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特別邀請了四個朋友在家中吃飯慶祝,三個人準時到達了,隻剩一人,不知何故,遲遲沒有來。

這人有些著急,不禁脫口而出:“急死人啦!該來的怎麼還沒來呢?”

其中有一人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對主人說:“你說該來的還沒來,意思就是我們是不該來的,那我告辭了,再見。”說完,就氣衝衝地走了。

一人沒來,另一人又氣走了,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該走的卻走了。”

剩下的兩人,其中有一個生氣地說:“照你這麼講,該走的是我們啦!好,我走。”說完,掉頭就走了。

又把一個人氣走了,主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

最後剩下的這一個朋友交情較深,就勸這人說:“朋友都被你氣走了,你說話應該留意一下。”

這人很無奈地說:“他們全都誤會我了,我根本不是說他們。”

最後這朋友聽了,再也按捺不住,臉色大變道:“什麼!你不是說他們,那就是說我啦!莫名其妙,有什麼了不起。”說完,鐵青著臉走了。

言者無心,可聽者有意。幾句不經大腦的話語,便產生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誤會,將幾個多年好友得罪得一幹二淨。

這位可憐的老兄本來想和朋友一起快快樂樂過個生日,豈料幾句不合時宜的話便將朋友全部氣走,這便是說話不經過大腦所付出的代價。說話要嚴謹,措辭須準確,這些最基本又最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如果不能做好,那麼做人成功隻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永遠無法得到了。

其實想說好話並不難,你必須讓話語在出口之前在頭腦裏多打幾個轉轉,覺得恰當合適的時候再說出來便可以了,如果你能在表達方式上能夠巧運用,則效果隻會更佳。

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他與鄉裏某人的兒子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考完後,孫山先回到了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便是“名落孫山”這個典故的來曆。

孫山的回答既要委婉又含蓄,非但沒有到別人的痛處,更會讓別人對他的詼諧調侃佩服不已。這便是語言的魅力所在。做人要有“心機”,讓自己的腦子比嘴巴轉得快點便是其一,如果做好了這點,得罪別人的話語便不會再從你的嘴裏嘣出來。

3.舌頭“打彎兒”能避禍

在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正麵回答別人的問題不行,反麵回答對己也不利,不回答根本就做不到,麵對這種讓人頗傷腦筋的問題,最佳的辦法便是采取迂回的戰術,讓語言保持適當的彈性,使別人的問題有如打在海綿上一樣,這是一種高超的說話技巧,也是做人有“心機”的集中體現。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如果吃得不衛生,便極有可能會生病,這叫“病從口入”,與之相對應的是,一個人如果說話不注意分寸,不懂點技巧,便極有可能得罪別人而遭殃,這就叫做“禍從口出”。想要避免“禍從口出”並不難,關鍵還在於讓語言保持一定的彈性。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百獸之王的獅子想吃其他獸類,但得找借口。於是張開大口讓百獸聞自己的口是香還是臭。首先輪到狗熊,它聞後如實地說:“有股肉的腥臭味。”

獅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將它吃掉了。

第二天,輪到猴子來聞。鑒於頭天狗熊的教訓,它乖巧地說:“喲,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獅子又怒曰:“你溜須拍馬,留你何用。”又將它吃掉了。

第三天,輪到兔子來聞。它知道,說臭要被吃掉,說香也要被吃掉,於是它湊到獅子嘴邊,故意聞得十分認真,但卻老不開口。

獅子急了,催它快說。

它便說道:“報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風寒,感冒鼻塞,聞了這麼久,實在聞不出是臭還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來聞吧。”獅子無奈,隻好放了它。

兔子在這裏巧妙地回避了獅子所提出的問題,而用“無可奉告”的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這種走“第三條”道路的方法,實在是它求得生存機會的惟一出路。

若想保持語言的彈性,不但要求你能夠自圓其說,還要做到意有所指,這既是考驗你的口才和智慧,更要你用點“心機”巧妙應對。

過去,有一個縣官很喜歡附庸風雅,盡管畫藝不佳,但興致很大。他畫的虎不但不像老虎,反而有幾分像貓。並且,他還每畫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廳堂內展出示眾,讓眾人評說。大家隻能說好話,不能說不好聽的話,否則,就要遭受懲罰,輕則挨打,重則貶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