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說話方圓舌有鉤,互不得罪得人心(1)(1 / 3)

說話人人都會,但怎樣把話說好卻並非易事,古諺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人僅僅是一句話的原因,便得罪了朋友,得罪了客戶,或者是惹怒了上司,搞得自己的人生和事業一團糟,這些都是不會說話的原因,說話有許多訣竅,其中說話“帶鉤”,不得罪人為重要一條,做好了這一點,其它的說話技巧才能展開。

1.說話無分寸難得好人緣

才華橫溢、口吐蓮花,這些優勢固然能讓人在人際關係交往和開創事業中領先別人一步,但如果你恃才傲物,說話不講分寸,則極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得罪別人而影響自己的前途,有“心機”的人懂得藏與露的辯證關係,該露時須露,該藏時要藏,這樣才能立於做人的不敗之地。

說話有分寸,就是要你說話的時候分清時候,分清場合,分清對象,是該說還是不該說,說要說到何種程度,隻有心裏有張譜,才能在處理人際關係得心應手,社交場合遊刃有餘。說話不講分寸,則極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得罪別人。

蘇東坡是宋代文豪,年輕的時候,他仗著自己聰明,就頗有點恃才傲物的架式,說話不講分寸,得罪了別人自己尚且不知,隻是王安石惜才,才給了他一點小小的懲罰。

有一天,王安石與蘇東坡在一起討論王安石的著作《守說》。這本書把一個字從字麵上解釋成一個意思。當他們討論到“坡”字時,王安石說:“‘坡’字從土,從皮,‘坡’就是土的皮。”蘇東坡笑道:“這麼說,‘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又說:“‘鯢’字從魚,從兒(兒),合起來就是魚子。四匹馬叫做‘駟’,天蟲寫作‘蠶’。古時候的人造字,是有它的含義的。”東坡故意說:“‘鳩’字是九鳥,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王安石不知道蘇東坡是在開玩笑,連忙虛心向他請教,東坡笑著說:“《毛詩》說‘鳩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他們的爹媽,共是九個。”王安石一聽,不說話了,心中暗暗覺得東坡雖有才,但不免輕狂了些。過了不久,蘇東坡由翰林學士遭到貶謫,削級降職,被皇帝派往湖州做刺吏。三年期滿,又回到京城。蘇東坡在回來的路上便想:當年得罪這位老師,也不知他還在生氣不,回去得馬上拜訪他。所以,他還來不及安好家,便騎馬往王丞相府奔去。

東坡到相府門口,立刻被門前的一些聽事的小官吏引入門房。守門官說:“您在門房裏稍稍坐一下,老爺正在睡覺,還沒醒呢!”東坡點點頭,便在門房內坐下了。

守門官走後,東坡一人等得無聊,便四下打量起來,看到硯下一疊整整齊齊的素箋,上麵寫著兩句沒有完成的詩稿,題著《詠菊》。他看了看筆跡,認得是王安石的,不由得笑了起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兩年前我看這老頭兒下筆幾千言,不用思索;兩年後怎麼江郎才盡,連兩句詩都寫不完!”於是取過詩稿念了一遍:

西風昨夜過園林,

吹落黃花滿地金。

念完之後他連連搖頭:“原來這兩句詩都是胡說八道。”為什麼呢?原來一年四季的風都有名稱:春天為和風,夏天為薰風,秋天為金風,冬天為朔風。這首詩開頭說:“西風”,西方屬金,這應該是說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說的“黃花”正是菊花,它開於深秋,最能和寒風搏擊,而且即便是焦幹枯爛了,也不會落花瓣,所以說,“吹落黃花滿地金”,不是錯誤的嗎?

蘇東坡為自己發現了這個謬誤而得意萬分,興之所至,他忍不住舉筆蘸墨,依韻續了兩句詩:

秋花不比春花落,

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完,他又覺得有些不妥,暗想:“如果老師出門款待我,見我這樣當麵搶白他,恐怕臉麵上過不去。”可是已經寫了,想把它藏起來吧,萬一要是王安石出來尋詩不見,又要責怪他的家人。

想來想去,終於他還是把詩原樣放好,自己走出門來對守門官說:“一會兒老師出堂,你便稟告他,說蘇某在這裏伺候多時。隻因初到京城,一些事沒有辦妥,明天來拜見。”說完,便騎著馬回住所了。

過了不多久,王安石出堂,心內惦記著自己一首菊花詩還沒有完韻,便徑自往門房走來。坐定後,他一看詩稿,馬上皺起眉頭:“剛才誰到過這裏!”

下人們忙稟告:“湖州府蘇老爺曾來過。”王安石也從筆跡上認出了蘇東坡的宇,口裏不說什麼,心下直犯嘀咕。“這個蘇軾,遭貶三年仍不改輕薄之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學淺,敢來譏諷老夫!明天早朝,待我奏明皇帝,給他來個削職為民。”但轉念一想:“他不曾去過黃州,見不到那裏菊花落瓣,也難怪他。”於是他細看了一下黃州府缺官名單,那裏單缺一個團練副使;第二天便奏明皇上,把蘇東坡派到那裏去了。

蘇東坡也知道是自己改詩觸犯了王安石,他在公報私仇呢,無奈自己沒辦法隻得領命。等他到了黃州後,才發現自己的的確確錯了,那裏因地理原因氣候與別的地方大不一樣,冬天刮西風,西風吹落菊花瓣,蘇東坡這時才真正明白王安石把他貶到這裏的真實用意。不免大為感慨和後悔。蘇東坡雖然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可是他高傲、自負且鋒芒太盛,他也隻能拜倒在王安石腳下。“遭遇”王安石應該說是蘇東坡的幸運,如果是撞在一個鄙俗小人的身上,他可就凶多吉少了。

2.話要經過大腦再出口

沒有誰會挖空心思去得罪人,很多時候我們得罪別人不是出於主觀的原因,而是自己在語言表達上出了偏差,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裏”,語言表達的一點偏差會導致意義的離題萬裏。若想克服這種不必要的麻煩,把握好自己的語言表達關是十分必要的,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不要讓自己的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