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大多出現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個多月內,起始日期具有北方早、南方遲,山區早、平原遲的特點,結束日期則相反。地勢較高的山區,雨凇開始早,結束晚,雨凇期略長。如皖南的黃山光明頂,雨凇一般在11月上旬初開始,次年4月上旬結束,長達5個月之久。據統計,江淮流域的雨凇天氣,沿淮的淮北地區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區,山穀和山頂差異較大,山區的部分穀地幾乎沒有雨凇,而山勢較高處幾乎年年都有雨凇發生。
在20世紀60年代裏,廣州沒有出現過雨凇,上海、北京、哈爾濱平均每年僅分別出現0.1天、0.7天和0.5天。中國雨凇日數最多的台站是峨眉山氣象站,平均每年出現141.3天(最多年份167天),其次是金佛山70.2天(最多年份93天),第三位湖北巴東的綠蔥坡61.5天(最多年份90天)等,都出現在南方高山地區。北方的雨凇既不多也不嚴重,幹旱地區尤少。北方雨凇日數最多的地方就是甘肅省通謂的華家嶺、華山和長白山天池,它們平均每年分別出現29.6天、19.8天和18.5天,也都是高山台站。
雨凇最多的季節,冬季嚴寒的北方地區以較溫暖的春秋季節為多,如長白山天池氣象站雨凇最多月份是5月,平均出現5.7天,其次是9月,平均雨凇日3.5天,冬季12月至次年3月因氣溫太低沒有出現過雨凇。而南方則以較冷的冬季為多,如峨眉山氣象站12月雨凇日數平均多達26.4天,1月份也達24.6天,甚至有的年份12月、1月和3月都曾出現過天天有雨凇的情況。
雨凇的危害程度與雨凇持續時間也有關係。上海市1957年1月15~16日曾出現一次雨凇,持續了30小時9分鍾;北京最長連續雨凇時數是30小時42分鍾,發生在1957年3月1~2日;哈爾濱最長持續28小時29分鍾,發生在1956年10月18~19日。中國雨凇連續時數最長的地方也發生在峨眉山,從1969年11月15日一直持續到1970年3月28日,即持續3198小時54分鍾之多。其次是南嶽衡山1370小時57分鍾(1976年12月24日至1977年2月19日),第三為湖南的雪峰山1192小時9分(1976年12月25日至1977年2月12日)。
雨凇積冰的直徑一般為40~70毫米,也有的幾百毫米,中國雨凇積冰最大直徑出現在南嶽衡山,達1200毫米,其次是巴東綠蔥坡711毫米,再次為湖南雪峰山的648毫米。
氣象站觀測雨凇積冰直徑用的方法是:由於雨凇在結冰的過程中,導線變得越來越粗,但當雨凇積累到一定直徑時,“雨凇冰棍”必然逐漸碎裂,這時氣象觀測人員就幹脆全部清除殘冰,讓雨凇重新在導線上凍結。在高山上,也許要連續清除幾次以至十幾次,雨凇過程才告停止。按氣象部門規定,各次碎裂時最大直徑之和就是全部雨凇過程的最大積冰直徑。1962年11月24日發生在南嶽衡山的一次雨凇積冰,每米導線上積了16872克,是中國目前全部記錄中的冠軍。其他重量較大的紀錄有:湖南雪峰山15616克,黃山12148克,廬山5468克和金佛山5440克等。河南省商丘縣1966年3月5~9日的一場雨凇,最大直徑160厘米,最大積冰直徑1400克/米,則是20世紀60年代平原氣象站中的罕見記錄了。
雨凇奇觀
雨凇組成的冰花世界,點點滴滴裹嵌在草木之上,結成各式各樣美麗的冰淩花,有的則結成鍾乳石般的冰掛,滿山遍野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那造型奇特的鬆樹、遍地的灌木,此時也成為銀花盛開的玉樹,仿佛銀枝玉葉,分外誘人;滿枝滿樹的冰掛,猶如珠簾長垂,山風拂蕩,分外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冰掛撞擊,叮當作響,宛如曲曲動聽的仙樂,和諧有節,清脆悅耳;山巒、怪石之上,茫茫一片,似雪非雪,仿佛披上一層晶瑩的玉衣,光彩照人,在冬天燦爛的陽光下,分外晶瑩剔透、閃爍生輝,蔚為奇觀。
雨凇的危害
雖然雨凇使大地銀裝素裹、晶瑩剔透、美輪美奐、風光無限,但雨凇卻是一種災害性天氣,不易鏟除,破壞性強,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雨凇與地表水的結冰有明顯不同,雨凇邊降邊凍,能立即黏附在裸露物的外表而不流失,形成越來越厚的堅實冰層,從而使物體負重加大,嚴重的雨凇會壓斷樹枝、農作物、電線、房屋,妨礙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