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的衛星
在現在的天文觀測上,都認為金星沒有自己的天然衛星。但是金星是否真的不存在衛星呢?
法國的天文學家喬·卡西尼曾於1686年8月向世人宣稱,他發現了一顆金星的天然衛星。卡西尼對這個新發現的“金衛”進行過多次觀察,並且根據觀察結果測算出了它的直徑是金星直徑的1/4。這個比例與月亮同地球的比例相似。如果這僅僅是卡西尼的一麵之詞,或許還能夠以觀測失誤來解釋,但不少人根據卡西尼公布的金衛軌道數據,也觀測到了這個衛星,例如1740年(卡西尼已過世28年),英國一個製造望遠鏡的專家肖特也報告過他見過金衛。1671年蒙太尼也對它進行了多次觀測,並留下了不少詳細的記錄。接著德國數學家拉姆皮特還重新計算了金衛軌道,認為其軌道半長徑為40萬千米,繞金星的公轉周期為11天5小時。直到1764年,還有三個天文學家(2個在丹麥,1個在法國)報告過金衛情況。這麼多人都聲稱觀測到了金星衛星的存在,讓人無法輕易地否定這顆衛星。
18世紀以後,金星存在衛星已經成為天文學上的共識。可是,從此之後,這顆神秘的金星衛星卻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金星的這顆衛星是否存在呢?
這其中隱藏的秘密值得探究。
觀測火星的衛星
1887年8月,美國天文學家霍耳趁著火星衝日的好機會,對火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終於,他連續發現了兩顆火星衛星,並分別命名為福博斯(火衛一)和德莫斯(火衛二)。
火衛一到火星的距離是9400千米,它繞火星旋轉的軌道很特別,運動的方向與火星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東的。如果在火星上觀看火衛一,就會看到它西升東落的奇觀。2008年4月,美國的探測器發回了火衛一表麵高清的3D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它的表麵傷痕累累,布滿了斑點,就像一顆大土豆。科學家推測,這些“傷痕”可能是由跟火星相撞的隕石產生的大量碎石造成的。
火衛一
火衛一是較早發現的一顆火星天然衛星,它呈土豆狀,一日圍繞火星運轉3圈,與火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9378千米。從現在的觀測來看,火星共有兩顆衛星,火衛一是其中較大的一顆,也是離火星較近的一顆。火衛一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也是太陽係中所有的衛星與其主行星的距離中最短的,從火星表麵算起,兩者相距隻有6000千米。
火衛一的環繞運動半徑小於同步運行軌道半徑,因此它的運行速度非常快,通常每天有兩次西升東落的過程。據推斷,由於火衛一的運行軌道小於同步運行的軌道,所以潮汐力正不斷地使它的軌道越變越小(最近的統計數字表明,它正以每世紀1.8米的速度在減小)。所以,據估計大約5000萬年後,火衛一不是撞向火星,便是分解而成為光環。由於火衛一離火星表麵太近,所以在火星表麵的任何位置,都無法直接在地平線上看到它。
根據推測,火衛一最可能的組成部分是富含碳的岩石,但是由於火衛一的密度非常小,因ETQq1此不可能是由純岩石組成的。科學家推斷它很可能是由岩石與冰的混合物組成的,並且它具有很深的地殼坑。
由蘇聯發射的一個探測器“火衛一2號”曾經探測到從火衛一逸出一些微弱的氣體。但遺憾的是,這個探測器再作進一步探測,探測這些氣體的組成成分之時失去了工作能力。科學家隻能根據猜測分析這些氣體的成分。
火衛二
火衛二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離火星較遠的一顆,它是太陽係中最小的衛星。
火衛二運轉在距離火星23459千米的公轉軌道上,其直徑約為12.6千米。
土星的衛星土星擁有多顆天然衛星,截止到目前人類所發現並且確定的土星衛星數量已經有十多顆。其中被命名的衛星中,11顆是直徑在300千米以下的小衛星,6顆是直徑為400~1500千米的中型衛星,還有一顆直徑為5150千米的大衛星土衛六。這些複雜的衛星構成了太陽係中龐大的衛星係統之一。
土衛一
土衛一是土星8個較大的、形狀規則的衛星中距離土星最近的一個,其直徑約為392千米,與土星平均距離約為185520千米。土衛一的軌道近似圓形,公轉周期為23小時,正好是土衛三公轉周期的一半,所以,這兩顆衛星總是在土星的同一側相遇。這種現象叫軌道共振態,尚且無法解釋其原因。土衛一的自轉和公轉同步,所以它總是以同一半球朝向土星。這一點和月球與地球的關係一樣。土衛一的平均密度僅為水的1.2倍,其表麵有凍冰的特征。根據這些理由,可以認為,土衛一的主要成分是冰。它的表麵明亮,布滿碗形的深隕石坑。土衛一表麵上最引人注目的結構是一個直徑130千米的環形山,它位於朝向土星一麵的半球中央。山壁高5千米,底深10千米,中央有一座長6千米的山峰。這是太陽係中已發現的、整體最大的隕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