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神秘的行星(4)(2 / 2)

這不是幻想,而是為時不遠的未來現實。

揭開海王星的神秘麵紗

科學家們發現天王星後,發覺似乎有一種力量在影響它,使它的運行軌道有很大的偏離。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預計在天王星外側還有一顆行星存在,他通過計算,推算出那顆行星的具體位置。緊接著,德國天文學家伽勒通過望遠鏡觀察,很快在理論位置上找到了一顆未知行星。在大型的天文望遠鏡裏,這顆新發現的行星呈現出美麗的蔚藍色,使人聯想到了大海。於是,西方人稱它為“涅普頓”,意思是“大海之神”,我們譯過來就是“海王星”。

海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0.06天文單位,是太陽係的第八顆行星。它的直徑為4.94萬千米,約是地球的3.9倍,質量為地球的17.2倍,密度約為水的1.6倍。海王星的公轉周期為165年,自轉周期約為22小時。在八大行星中,海王星距離太陽最遠,因此它單位麵積所接收到的陽光隻有地球上的1/900,表麵溫度在-200益以下。那兒的冰層厚達8000米,在冰層下麵是由岩石構成的核心,核心質量和地球差不多。海王星的大氣活動十分劇烈,強勁的風暴時速最高可達2000千米左右。

海王星也有光環,但在地球上觀察到的光環並不完整,隻是一些暗淡模糊的圓弧。1989年,“旅行者”2號探測器首次飛經海王星,對其進行了詳細的科學考察。經研究,天文學家確認海王星有5條光環:裏麵的3條比較模糊,外麵兩條比較明亮。天文學家將最外側的一條光環命名為“亞當斯環”,並將此環中幾段明亮的弧依次命名為“自由”“平等”和“互助”。200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經過觀測、研究後公布:亞當斯環中的三段弧似乎都在消散,其中“自由”弧消散得最為明顯。如果這種趨勢繼續,自由弧將在100年內徹底消失。

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

冥王星是於1930年1月被克萊德·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的一顆矮行星,曾經被歸於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在2006年的國際天文學會議上被降格為矮行星。冥王星與太陽平均距離59億千米。直徑2300千米,平均密度約2.0克/立方厘米,質量1.290伊1022千克。公轉周期約248年,自轉周期6.387天。表麵溫度在-220益以下,表麵可能有一層固態甲烷冰。

冥王星的發現是一個巧合,天文學家洛韋爾在一個錯誤的計算基礎上斷言在海王星之後還有一顆大行星。克萊德·湯博不知道這個計算是錯誤的,在非常仔細的觀測之後發現了冥王星。被發現之後,冥王星被歸類為太陽係九大行星之列。但是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人們發現冥王星有很多不符合“大行星”

的特點,現在已知的就有7顆衛星比冥王星大。而且在小行星帶中也有不少行星比冥王星大,因此冥王星的“大行星”資格遭受質疑,最終被降格為矮行星。

小行星與矮行星

18世紀時,科學家預測在火星與木星間存在著未知行星,但一直沒能找到。1801年,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一次偶然的觀察中,在那個備受關注的區域中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後來,人們用羅馬神話裏收獲女神塞麗斯的名字來為這顆小行星命名,這就是穀神星。

人們把發現的四顆比較大的小行星稱為“四大金剛”,它們分別為: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小行星不發光,和月亮一樣反射太陽的光,它們大部分都很暗,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隻有一顆,它是6等星,叫做灶神星。

穀神星是最初發現的四顆小行星中的老大,直徑近1000千米,質量不到地球的1/5000。但如果真的把它放到地球上,它也要占青海省那麼大的麵積。

2006年,在天文學家同意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大會上,也提出了矮行星的概念。按照矮行星的概念,大部分天文學家都認為最先發現的四顆小行星,至少是穀神星和婚神星,應該屬於矮行星,不能再稱之為小行星了。

形狀不規則的小行星小行星的大小相差極大,最小的大概隻有鵝蛋大小。科學家們估計,直徑超過1千米的小行星至少有50萬顆。不過,至今確認的小行星隻有3000多顆,其中直徑大於100千米的小行星有200顆左右。現在,小行星還在不斷地發現之中。

大行星的形狀都是圓球狀(嚴格說是橢球體),而小行星的形狀可謂五花八門,它們大部分都是不規則的形狀。比如第1620號小行星的樣子像一根香腸,是長條狀。第524號小行星是啞鈴狀;還有的小行星像一條奇形怪狀的魚;也有的像塊醜陋的大紅薯,真是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