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神秘的行星(2)(1 / 3)

為了真正弄清“維納斯”——金星的真麵目,蘇聯從1961年先後發射了8顆探測器。1975年6月8日又發射了第9顆探測器“金星9號”。1975年10月22日,即發射後的第106天,著陸艙軟著陸在金星表麵,軌道艙則繼續繞金星飛行,該軌道艙即成了航天史上第一顆人造金星衛星,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行星衛星。由於金星大氣十分稠密而且被電離了,原來拍攝的照片隻能看到一片雲,因此它又成了掀開“維納斯”的麵紗,拍攝“維納斯”真正“臉龐”照片的航天器。

“金星9號”軌道艙,可對金星進行自行觀測,又能作為無線電中繼站,把著陸艙在金星表麵拍攝的金星照片以及測得的風速、壓力、溫度、太陽輻射量、大氣層密度及成分等數據及時轉發給地球。“金星9號”的最大功績在於幫助人類第一次弄清了一些金星之謎。

“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

麥哲倫是葡萄牙的航海者,16世紀20年代初,他率領船隊完成了首次環繞地球的航行。

1989年5月5日,“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由美國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攜上太空。它是美國11年來發射的第一個從事星際考察的探測器,也是從航天飛機上發射的第一個擔負這種任務的探測器。

“麥哲倫”號探測器將在太空遊弋15個月,行程約13億千米,計劃1990年8月飛入金星引力圈內,最後點燃火箭發動機,進入一條周期約為3小時的繞金星軌道。

“麥哲倫”號探測器的主要使命是:了解金星的地質情況,如表麵構造、電特性等;研究火山和地殼構造以及形成金星表麵特性的原因;了解金星的物理學特性,如密度分布和金星內部的力學特性等。

“麥哲倫”號探測器上采用了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對金星進行探測,並繪製金星圖像。

1990年8月10日,“麥哲倫”號探測器順利到達金星。8月16日,探測器上的合成孔徑雷達開始對金星表麵進行探測,雖然隻獲得金星表麵的一小部分資料,但圖像非常清晰,可以清楚地辨認出斷層、火山熔岩流、火山口、高山、峽穀和隕石坑。“先驅者金星”號探測器發現金星上可能曾經有過水,“麥哲倫”號將要“看看”金星上是否有河床和海灘等。

在西方被稱為女神維納斯的金星,總被濃雲密霧包圍著,讓“麥哲倫”號透過濃雲密霧,早日揭開金星的麵紗。

探索火星

火星是天空中一顆紅色的星星,它的半徑隻有3395千米,是地球半徑的0.53倍,相當於月球那麼大。火星一直是顆神秘的星,關於火星的種種美好傳說在社會上十分流行,甚至連最謹慎的科學家,都悄悄地談論過下麵的設想:

幾萬年前,人類文化還剛剛在地球上產生的時候,火星上已形成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他們運用先進的挖掘機械,在整個可耕區,建築了完整的灌溉“運河”網。火星上存在著生命,這不僅是科普作家喜愛的一個題材,就是10年前,人們還普遍認為,火星上至少有植物存在。這一切,強烈地吸引著人們去探測火星的奧秘。

1894年,出身波士頓名門望族的天文學家洛韋爾開始以極大的熱情,宣傳火星是顆有生命星球的理論,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應。從1901年到1921年,有許多人聲稱他們曾接收到來自火星高級生命發來的電訊信號。1958年,蘇聯一位天文學家發表過驚人的推測:火星的兩顆小衛星是由金屬構成的,而且是中空的。他認為火星人發射這兩顆衛星,是為了在火星文明被毀滅之前保留火星文明的精華,但這一推測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1987年,通過天文望遠鏡,一位天文學家聲稱發現了火星上存在一條很長的“運河”,一度使人們對火星上存在高級生命充滿狂熱。不過沒多久,所謂的“運河”被證明隻不過是火星上一條狹長的裂痕。隨後,美國連續發射了“海盜-1”和“海盜-2”兩個火星飛船登陸器,測知火星表麵確實有一層薄薄的含少量氮的大氣層,可是那裏氣壓太低,使火星兩極的水分很快蒸發,不可能有長期水體的存在。探測器中所攜帶的生命探測儀所做的三項試驗,其中兩項得到否定的結論,隻有一項試驗得出模棱兩可的結果,表明火星是不存在生命的,按照人類的一貫思維,火星也不具備存在生命的條件,從而使火星上不存在生命幾乎成了定論。

但是,近幾年來,這個問題又再一次掀起波瀾。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的科學家菲爾·克裏斯坦森在該學會最近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說,火星上一個巨大的赤鐵礦床使人們推測這顆星球上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有水存在,因而可能形成生命。赤鐵礦是一種氧化鐵礦,其形成的方式多種多樣,通常都有水的參與。

火星上發現的這種粗粒赤鐵礦在地球上可見於黃石國家公園這類火山地帶。利用“環火星勘探者”衛星研究火星的科學家們說,這是火星地表以下有大規模熱液係統活動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