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2 / 3)

雖然新帝還沒有到親政的年齡,但楊恩、張平皆是盡可能將他們所知經世致用之學傾囊相授。

太和通寶之事,政事堂諸公近兩年來都極為頭痛,沈漾一直要求州縣嚴禁之,但實際效果隻能治標不能治本。

梁楚兩國互市貿易點太多,難以禁止商旅攜帶梁國銅元往來,而楚境之內私鑄泛濫,私錢不能禁絕,又怎麼禁絕梁國銅元在楚境流通?

而到禁打私鑄私錢,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到底還是地方勢力太強,地方上私鑄的幕後,離不開鄉豪世族的身影。

大量私鑄劣錢充塞州縣,劣錢在市麵上貶值太厲害,這才最終導致太和通寶在大楚疆域內民用甚便。

還有一個原因,太府局每年僅鑄一百萬緡錢,不敷民用——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製錢投放州縣,就直接被地方上的鄉豪世族收走,摻以錫鐵鑄成劣錢牟利,日益繁榮的商貿,客觀上需要大量的私錢作為補充。

太府局不是不想鑄更多的製錢,但銅礦開采、冶鐵、鑄造成本極高,以舊法鑄製無利可圖,上下也就無心失進這事,政事堂有命令下去,也能找到千百條理由推搪。

當然了,梁國通過諸貿易點,將大量的太和通寶流入楚境,得利也沒有張平的那麼誇張。

根據各地的奏報,最初流入楚境的太和通寶,差不多要一千六百枚到一千八百枚太和通寶,折抵一兩黃金,也就比楚境的時銅市價略高一些。

當然,這更可能是梁國左內史府有意而為之。

隻是韓謙及梁國左內史府隱藏在背後的意圖是什麼,梁國所行幣製與梁國境內商貨定價以及梁國官錢司所謂的金銀本位製之間存在怎樣的聯係,楊恩到現在都還沒有琢磨了一個味來。

太和通寶與楚廷太府局製錢及諸多私幣在諸州縣混用時,太和通寶鑄製精美及質量穩定,迅速得到沿江州縣民眾的歡迎,相比銅及黃金市價快速上升,目前差不多維持在一千三百枚太和通寶兌換一兩黃金的水平上。

但即便如此,每年楚境也有大量的銅及金銀,流向梁國。

這是困擾楊恩及沈漾他們許久,卻又沒有辦法解決的一個問題。

而這還僅僅是一係列問題中的一個,梁國大宗商貨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流入楚境,更令人頭痛。

僅鐵器一項,太和五年統計各貿易點的交易量就突破六百萬斤,算上私運入境的,應該要超過一千萬斤,然而梁國鐵器質量精良不,同等質量的鐵器售價卻要比楚境所產的鐵器低四到五成,通過正常的手段難以限製。

不要民辦冶匠礦場了,太府局、將作監所轄的冶鐵所,除了鑄造兵甲所用外,鐵料無法售往州縣,近年來都陷入不敷出的困境。

目前看梁國還每年向大楚進貢一百萬緡的貢賦,但因為楚境鐵業蕭條,轉鐵轉運使司僅鐵稅損失就超過五十萬緡。

雖然滎陽一役之後,他與沈漾等人商議著想要限製梁國商貨入境,但奈何楚境之內沿江諸州縣,參與楚梁商貨貿易的地方勢力得利甚豐,這事拖了兩年,朝野爭議紛紛,都不得有絲毫的進展。

雖然此時看似大楚在南麵也是連連斬獲大捷、攻城掠地,國勢強盛一時無兩,然而楊恩、沈漾他們心裏清楚這些戰果與梁軍在軹關陘斬獲大捷區別有多大。

目前也隻能看到能不能在今年成功攻陷建州、福州,將閩地盡收大楚疆域,要是一切順利,今年或許還能重提限製梁國商貨入境之事。

雖然新帝還沒有親政,楊恩還是細細將裏麵的曲折跟他解明白,唯望他親政之後,知道哪些才是真正的國本、民本。

“都大楚海宴河清、人傑地靈,難道一枚的銅子,也不及撮爾梁地?”少年憤懣不滿的質問道。

楊恩無言以對,隻能請罪道:“老臣無能……”

“彬兒,跟侯爺在聊什麼呢,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清陽走將大殿裏來,問道。

“母後叫我學習奏章,孩兒有諸多不解之處,將內府、張平召來相詢,”少年道,“這韓謙還真是可恨,明裏對大楚稱臣,實則附在大楚身上吸血——待黃慮、顧芝龍打下閩地,大楚一定要給梁國一個教訓。”

清陽秀眉微蹙,隻是道:“彬兒勤勉學習是應該的,但也要體恤侯爺與張大人這麼晚必定困乏。要做一個好的君王,不能夠體恤臣僚可是不行。有什麼事明日再問不遲,你也該早些去歇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