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幾個地區組織生產的工業品往隴右地區輸送,運輸成本都很難降到最低。
除了敘州往鄧均二州經水路輸送商貨規模,受和談協議的限製外,而無論是從淮西還是河洛將商貿運入淅川轉走水路,都有一段相當距離的陸路運輸。
即便驛道的修造以及重載馬車的推廣,解決了一部分運力不足的問題,但陸路運輸的成本,依舊是幹流航運的數倍之上。
馮繚、顧騫等人都主張在淅川、宛城等地建造匠坊工場,開采煤鐵等煤礦。
淅川、宛城作為均、鄧二州此時的州治,建城史都有上千年,特別是宛城位於鄧州(南陽盆地)的中心,前朝鼎盛,僅城中就有民戶逾二十萬口,而有著南陽糧穀之謂的鄧州,編籍民戶最多時高達上百萬口。
南陽盆地的繁榮,在前朝後期因為其地處南北要衝之上,被數十年大大上百場持續不斷的戰事徹底摧毀掉。
梁楚開國之後,南陽又是兩國長期拉鋸作戰的西線焦點地區。
即便在荊襄戰事之後,楚軍將防線推進到南陽盆地北部的方城,遷往大量的兵戶充盈防線,農耕生產才得到一些恢複,但呂輕俠發動宮變失敗,裹挾太後王嬋兒、襄王楊林逃到襄城,短暫的割據襄北,鄧均兩州好不容易恢複了一些的農耕及丁口,再遭重創。
目前鄧均兩州錄得人口總數僅有二十萬,甚至夾於伏牛山與秦嶺之間、山嶺起伏的均州,人口比占據有南陽糧穀之稱、有大量肥沃土地可以開墾的鄧州還要略多一些。
想在宛城、淅川發展工礦業,周圍就離不開要有相應的農耕人口作為基礎。
目前鄧均兩州十二縣總人口都不足二十萬,甚至都還極為分散,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壓根就不要想能發展出多大規模的工礦業。
梁楚和談之後,大梁承諾要削減在鄧、均兩州的駐軍,但鄧均兩州的戰略價值是誰都不能忽視的,僅從這一點意義來,大梁中樞都需要往鄧州兩州大規模的遷徙人口、充實州縣。
之前忙於穩定河洛一線的形勢,都沒能顧及到鄧、均兩州的發展,這次討論到要就近經梁州往隴右輸送高附值商貨,主張在宛城、淅川大規模發展工礦業,除了從敘州、東湖抽調工師及家遷往這兩地,同時也回避不了需要往兩地大規模輸送農耕人口的問題。
關鍵在於大梁目前所轄諸州縣,人口都遠談不上充盈,各地都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可以開墾,迫切需要遷入人口,而非遷出人口。
為解決這樣的矛盾,馮繚、顧騫、郭榮等人建議趙無忌、李秀衛戍許州、陳州等地的潁河西岸防線,後續作戰的重心,應該千方百計的往渦水、泗水沿岸地區滲透,或引誘、或強迫,將這些地區的民戶帶回來,遷往鄧、均兩州,這同時也能達到不斷削弱東梁軍的目的。
韓謙雖然不願多做擾民之事,但軍國之政容不下太多的婦人之仁。
當然了,哪怕是為方便日後順利的收複這些地方,民意基礎也不能丟,也要盡可能避免動用血腥手段製造仇恨。
軍情參謀府提出兩種可以兼行的方案遞交過來。
第一個是通過敘州早年所掌握的膽水煉銅法,工師院目前對利用置換法鍍銅、鍍銀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可以大規模鑄製鐵錢鍍銅,冒充正常的銅製錢流入東梁軍目前所控製的渦陽、亳州、汴梁、滎陽等城池。
白了就是用大量成本僅有正常銅製錢五六分之一的假製錢,將東梁軍所控製的邊境城池糧食等物價都攪亂掉,從而抑製這些地區休養生息,迫使其底層民眾往淮西及潁西地區逃難。
第二個在潁水特定的河灣區域,修造分流堰,這樣就能將完全浸入沙潁河的一部分禹河來水,通過潁水東岸的低陷區域,往東側的渦河分流。
在收複滎陽、武陟等城、堵住禹河大堤決口之前,這不僅能有效減輕沙潁河中下遊地區以及壽州、濠州的洪澇災害,同時也在夏秋汛季加深東梁軍控製的渦水兩岸的洪澇災害,從而達到抑製這些地區休養生意的節奏,迫使其底層民眾往淮西或潁西地區逃難。
這時候趙無忌、李秀在許陳等地加以適當的引導,從東梁軍控製地域吸引人口流入的效果,才更加明顯。
韓謙將在外殿侍候的王轍、殷鵬召進來,跟他們道:“第二份方案封存起來,而第一份鑄鍍銅鐵錢之事,你們去找馮繚,交辦官錢司秘密執行,先鑄造一百萬緡的鍍銅鐵錢,交到許州,以驗後效。”
“鑄鍍銅鐵錢的效果如何,需要時間驗證,於潁水擇地築分流堰卻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王轍道,“君上擔心傷民太甚,徒增死亡,入夏之前可在鄢陵先修築一座分流堰,先少量分流禹河洪水進入渦水……”
這個方法乃是他倡議,花了好些心思才完善起來的,自然想要多作堅持。
“收複滎陽的速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慢,”韓謙道,“我計劃今年秋冬之前就兩線出兵攻打滎陽城,待收複滎陽城後,就可以從大堤決口的西側堆積混凝土塊,一點點的收攏決口,或者迫使大堤決口東移,到時候自然就有往武陟、汴梁南部分流洪水的效果,無需在許州、陳州境內徒耗人力、物力,去造分流堰……”
“秋冬之前就對滎陽用兵?”王轍有些遲疑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