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崇文殿(二)(3 / 3)

韓謙禪繼大梁國主之後,韓府百餘武將護衛的兵甲刀械都被收繳掉,而鼇山島遇襲之後,盧澤也與馮翊等人一起被收押。

此時看到盧澤身穿鎧甲、腰執刀弓從韓府裏走出來,王文謙也能確認梁楚是真正開啟和談了。

交還兵甲,並使盧澤執刀弓守衛府宅,相當於是承認韓府乃是大梁國使館的地位——這一原則還是韓謙出使蜀,促成蜀楚和談確定時下來的。

透過側門看庭院之中光線很弱,顯然更為暗沉,王文謙盯著那門檻,心裏感慨極深,也深知他跨步邁進去,就不再是大楚臣子了……

…………

…………

家屬女眷自有人領到偏院安頓,王文謙、殷鵬隨盧澤、陳元臣走去明居堂,看到韓文煥、韓道銘、陳景舟、雲樸子、馮翊、文瑞臨等人坐在堂前。

“文謙這次也受累了!”

韓道銘與陳景舟等人起身相迎,不管以往是怎樣的恩怨糾纏,但從今往後是一家人不兩家話;韓文煥也是笑盈盈的示意王文謙坐到他身側話。

“隻是受了一些驚嚇罷了。”王文謙道。

雖王文謙打定主意,渡江之後便到曆陽定居,沒有與眾人一起前往洛陽的心思,但他心裏到底還是關心河洛形勢的,同時他也希望殷鵬能有一個好的出路,當下也不避嫌,與眾人行過禮,與殷鵬走到長案之後席地而坐。

決意出兵摧毀鼇山島水寨時,就考慮到居住受監視的韓文煥等人會被扣押起來,但文瑞臨則提前暗中潛伏起來,以便繞開楚軍的監視,繼續留在金陵主持秘司工作。

也是韓文煥等人從內侍府獄發出,文瑞臨才再次走進韓府。

這時候王文謙、殷鵬攜家搬入韓府,自此便不再是外客,文瑞臨也耐著性子,將這幾來兩岸的形勢變化,以及今日沈漾、楊致堂、鄭榆、楊恩等人崇文殿廷議爭議的具體情形一一來:

“周頓怯戰,第一時間下令所有戰船收縮回鼇山島水寨,我們可以是兵不血刃,便摧毀鼇山島大二百餘艘戰船,將楊致堂這幾年在水軍上積攢的一半家當都燒為灰燼——這幾便是用戰船,將右龍武軍八千殘卒封鎖在鼇山島,由於水寨營房大倉都被燒毀,預計和談第一步,他們就會要求我們放歸這八千殘兵,我們可以借機要求將老大人先接去北岸……”

文瑞臨及韓文煥等人隨時知悉廷議的情形,這無疑表明他們在楚廷最高層還有極為可靠的暗樁眼線存在,王文謙對此也不覺得意外,而鄭家態度前後發生變化,更是在他的意料之中。

到底自佑帝在江淮創立楚國以來,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掉內部不同集團之間的利益對立及衝突,而自去年宮變以來,襄北軍、棠邑軍兩個最精銳的作戰集群相繼從楚國脫離出去,王文謙暗感即便堅定發聲要出兵討回淮西的信王楊元演以及阮延、趙臻等人,心裏其實都很沒有底?也無怪乎楊致堂不敢將右龍武軍拿出來拚命了。

當然了,長信太後今日對楊致堂的淩厲發難,叫王文謙頗感意外,卻不知道韓謙是否有與長信太後暗中達成攻守同盟,但他既然決定渡江後在曆陽辦家書院以渡餘生,這等機密之事實在不宜插嘴過問。

歇過一夜,次日清晨鄭榆、蔡宸二人奉詔走進韓府,正式代表大楚開啟秋談的曆程,但在鄭榆、蔡宸提條件之前,韓道銘首先要求將韓文煥、雲樸子、陳景舟、王文謙等人將家送往北岸,而不是作為人質繼續扣押在金陵,和談之事由他及馮翊、文瑞臨等人代表梁國留在金陵便可。

招討軍九萬兵馬據襄樊郢隨駐守,此時看似形勢不緊張。

不過,梁軍上萬騎兵在鄧州(南陽盆地)境內集結,除了鼇山島外,棠邑水軍還正式占據鄂州北部長江之中的幾座沙洲,截斷複州與鄂州、嶽州的聯係。

倘若進入七八月,梁軍及李知誥所部繼續加強對襄樊的軍事壓力,而江西、湖南的糧秣遲遲不能渡江北運,招討軍的形勢必然就變得嚴峻起來。

三月初要是下定決心用兵,當時鄭暉及右龍雀軍都可以及時從嶺南撤回來,拖延這時,右龍雀軍營中疫病大增不,邕桂柳欽諸州氣極為炎熱,河水暴漲,道毀路殘,想撤不能撤,鄭榆怎麼願意看到黃州這時候卷入戰火?

他也傾向,既然決意和談,就要有和談的誠意,麵對韓道銘的請求,他下午回到尚書省也是力爭,最後決定先放韓文煥、雲樸子、陳景舟及王文謙等人渡江去北岸。

六月十一日,韓文煥、雲樸子、陳景舟、王文謙及家、扈從二百餘人,從靜海門官船碼頭登上趙無忌派來南岸的一艘帆船,緩緩往棠邑城而去,先跟趙無忌、郭端鐸、趙啟等人會合。

他們能看到此時猶有二十餘艘棠邑水軍的戰船,甲板上站滿甲卒,駐泊在鼇山島以西的江流之中。

韓文煥、雲樸子、陳景舟等人抵達北岸之後,與趙無忌他們見過一麵,歇息了兩,就踏上北去洛陽的路途。

王文謙這次決定攜 許氏前往曆陽定居。

殷鵬雖然有出仕之心,但他也有自己的尊嚴,沒有韓謙正式的詔書相邀,他也不能腆著臉跟韓文煥他們直接去洛陽求官,當然也是先隨王文謙去曆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