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2 / 3)

白馬寨、龍首寨建於伊洛河中遊白馬峽南北兩側的崖山之上,不僅白馬峽隻有百餘丈寬,利於用鐵索木樁加兩岸大寨之中的旋風炮、床子弩等戰械封鎖河道,同時兩寨所處的地形狹仄險陡,易守難攻,容易攔截敵軍馬步兵夾河而上發動進攻。

不過,白馬峽距離伊洛河口有五十餘裏。

這也意味著接下來的戰事,敵軍能借助水軍戰船控製這一段的河道,並協同其馬步兵在兩岸作戰,而在鞏縣境內的守軍將會被解冰之後河水浩蕩的伊洛河分割兩塊,除非從五六十裏外白馬峽西側的浮橋繞行,要不然都無法再協同作戰。

就形勢而言,即將到來的第二階段戰事,是不利於守軍的……

…………

…………

嵩南棧道的運力依舊有限,大規模的人馬及戰械物資一時間運不過來。

而既然決定定都洛陽,除了在東湖設立南內史府,使趙無忌擔任南內史府知事,郭端鐸任長史、趙啟任司馬,與季希堯、林宗靖、趙益銘、韓成蒙、陳致庸、文瑞臨、郭全等人負責東湖及巢滁兩州以及與楚廷的溝通談判、爭取將韓府中人以及秘司人員都安全接出金陵外,其餘的製置府人員都要遷入洛陽。

即便是曆陽學堂,這次也是有兩千師生,隨同王珺、趙庭兒、奚荏、杜益君、杜七娘、陳濟堂、趙老倌、奚昌等人最先趕到二月中旬就進入洛陽。

朱溫建立梁國,主要還是遵循前朝舊製,但有所不同。

汴京早期就將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並為中書門下省,與樞密院、禦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而中書門下省以侍中為首,作為事實上的宰相,掌管機要,參議國政、審查詔令、簽署奏章、有封馭之權,並發布政令。

尚書省不置尚書令,以左右仆射執政,實際為副相,參議國政,下轄吏、禮、兵、刑、戶、工等六部二十四司,實際負責詔令的執行。

韓謙禦駕親臨前陣,親自指揮伊洛河防禦戰期間,馮繚、郭榮、高紹、溫暮橋與顧騫、陳由桐、雷九淵、朱玨忠等人在洛陽城裏,也不是閑著吃幹飯。

他們除了全麵推行贖買田地新製、梳理舊梁軍將卒兵籍關係以及河洛五十餘縣的地方關係、增設新的募兵機構、推進水軍建設以及加強河洛城寨及道路的修繕、盡最大限度的調度河洛地區現有的糧秣物資外,也遵照韓謙的意圖,對洛陽中樞機構進行革新。

各方麵都可以是馬不停蹄的推進各項工作,也是馮繚他們不懈的努力,前線戰場糧秣軍需物資保障充分供給,將卒士氣及軍心也都保持相對的穩定。

不管從與楚廷和解、妥協,以便能集中力量抵禦蒙軍及東梁軍,還是河洛、棠邑目前僅僅實際占有十五州九十餘縣、人丁勉強能有四百萬口這一實情出發,梁國不便再繼續稱朝。

而大梁降格稱國,不僅是朱裕身前主張如此,顧騫、陳由桐、朱玨忠、雷九淵以及荊浩、荊振、韓元齊、陳昆等將吏也都能認可。

事實上顧陳等人最初的主張,也是擁立朱貞登位後向楚廷稱臣。

大梁不再稱朝,而降格稱國,韓謙也是以國主自稱,麾下將臣以“君上”稱他,那設於洛陽的中樞機構也就要相應的進行改頭換麵,還要能跟棠邑製置府融合起來。

眾人最終主張將中書門下省及尚書省改為左右內史府,禦史台改為監察府,樞密院改為軍情參謀府。

如此一來,左內史府納入棠邑製置府通政司的職權,使顧騫、郭榮任左內史府左右知事,侍從韓謙左右,負責執掌機要,擬定、發布詔令,並掌奏章審議、封駁之權。

右內史府納入棠邑都政司的職權,左內史府所擬詔令,經韓謙裁定後,由內內史府貫徹執行,而原尚書省所轄的六部二十四司,降格改為右內史府所轄的六司二十四槽,右內史府以馮繚以及原梁工部侍郎周道元為右內史府左右知事。

軍情參謀府掌軍事兵馬指使調度,以高紹、荊浩為左右府監。

監察府掌監察百官之權,以袁國維及朱玨忠為左右府監。

左右內史府知事、軍情參謀府監、監察府監,與雷九淵、溫暮橋二人,皆加參知政事銜,共議國政,大體上與此時的楚廷一樣,實施群相製。

王珺、趙庭兒、奚荏到洛陽後,也沒有像在東湖時那般直接參與最高層的軍政決策,這也是要避免與梁國舊有的後宮不得幹政的傳統相衝突。

除了奚荏以內侍府知事實際負責起內廷的侍衛及運轉工作外,趙庭兒帶著杜七娘、香雲負責綜合大學府以及醫護院、信鴿司等梁國以往所沒有的機構建設及發展;王珺則直接到韓謙身邊。

除了前線戰場的指揮調度外,大量的詔令奏函也都需要有更多的人協助韓謙處理。

戰事第一階段期間,韓元齊、陳昆所部傷亡較高,後續撤到偃師、白馬峽一線休整,後續則將負責整個口袋陣的底部防禦。

過去半個月裏,有新的一批基層武官及老卒從淮西諸州縣重新應征,陸續走嵩南棧道趕到洛陽入伍,他們與從河洛新征募的數千精壯,用以補充韓元齊、陳昆兩部前一階段戰事的消耗。

荊浩出任軍情參謀府右府監,其部由同為朱裕嫡係親信以及舊梁軍核心將領的副將蘇幕與沈鵬、趙慈等人統領,進入嵩山西北麓的諸寨,作為整個口袋陣的南邊,準備迎接第二階段的攻勢。

整個口袋陣防線,以白馬峽、偃師城為底,伊洛河南部的嵩山西北麓諸寨為上邊,邙山東嶺為下邊,虎牢關與邙山東麓的希玄寺寨為口,集結五萬最精銳的兵馬,放敵軍沿伊洛河下遊河道水陸齊進,一點點的拉鋸去消耗敵軍,直到他們支撐不住,最終放棄奪取河洛的野心。

而考慮到敵軍下一階段借舟船橫渡禹河作戰,極可能試圖會從孟津境內規模的登岸開辟新的戰場,試圖橫穿邙山中西側相對平穩的地形往南滲透。

韓謙則將李秀、李磧、王樘三人及兩百名武官從商洛調到入孟津,使李秀兼領孟津縣令,從地方征調總計一萬名鄉勇以及療傷重新編入營伍的梁軍將卒,新編兩旅戰兵,在孟津北部以及偃師西北部的邙山之間組織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