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會戰在即(2 / 3)

然而數百口李家婦孺都在寨中,即便下蔡城的援兵,能保證敵軍不敢輕易圍寨,但也絕不希望寨子在敵軍的正麵進攻中,輕易被撕開缺口。

好在周喬安、管錐二人,能力極強,李秀隻需要提出要求,他們便能擬定相應的方案,甚至將人手安排等事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想通透,都無需李秀勞心勞力。

李秀又著侄子李延(李長風第三子)將族中數十名少年家兵子弟都攏集起來,先充當斥候,將新寨外圍警戒起來,沒過多久便見曹霸自行騎了一匹瘦馬趕過來。

李秀還以為選募流民精壯之事有什麼妨礙,蹙著眉頭看過去,卻曹霸揮揮手,不以為是的道:“你侄子挺能幹的,我帶他走一趟,跟方方麵麵麵的人認個臉熟,免得被刁難,其他由他督辦就行,沒我什麼事了啊!還有這邊架橋、加固寨子,所需要的物料,我專程找馮繚打過招呼了,都沒有什麼問題。曹爺我的臉麵,在下蔡還是相當管用的……”

“下蔡城外圍要修幾座寨子,下蔡城又計劃從流民收編多少精壯為鄉勇作為補充?”李秀蹙著眉頭問曹霸。

他現在需要對棠邑在北岸的防線計劃有個整體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決定新寨要怎麼加固、未來的防禦要怎麼打,但目前這些信息也隻能從曹霸這裏打聽。

“下蔡外圍要修五座寨子,這樣才能將浮橋北口保護起來,不叫股敵軍有機會插進縱火燒毀浮橋——每座寨子好像計劃是編六到八百精壯民戶吧,咱家這邊算是最多的;此外,下蔡城會編三千民戶,”曹霸撇著嘴道,“不過,你不用擔心這些有的沒的,敵軍真要大規模往渦水東岸集結,到時候這邊還會從後方調兩萬精銳戰馬過來,不會真指望你李家婦孺死守這座寨子的——到時候鄲縣、下蔡有八萬棠邑兵馬,怎麼打都夠了,難不成魏州叛軍還能將十數萬主力都傾斜到南線來跟我們決戰?”

李秀搖了搖頭,毫不樂觀的道:“倘若我是蒙兀人的南院大帥烏素大石,除了指使朱讓、徐明珍、司馬潭集結十萬步卒殺入鄲縣、下蔡之間,還會再調三到四萬的精銳騎兵過來,到時候棠邑要如何應對?”

“蒙兀人立足未穩,現在就要跟我們搞大會戰?”曹霸不相信李秀的判斷,搖頭反問道。

“汴京梁軍不到兩萬人馬,都差不多被打殘了,目前應該已經不是蒙兀人首先要消滅的目標了,唯一在渦水西岸重創棠邑軍,才是其首先目的,”李秀嚴肅的道,“也隻有這樣,才能重整壽州軍及徐泗軍的信心以及低沉的士氣。要不然蒙兀人強行將朱讓這個傀儡偽帝推出來去整合梁國東部的勢力、人馬,始終是個空架子,不要對棠邑造不成什麼威脅,對淮東也難以形成實質性的威脅——這絕非烏素大石或蕭衣卿所願意見到的。”

“聽你這麼,卻有些道理啊,徐明珍這些年確實是被棠邑軍打怕了,棠邑軍對打壽州軍,也確實是一點壓力都沒有。”曹霸撓著後腦勺道。

李秀道:“黔陽侯不北上督戰,而是留在下蔡,看似清閑,實際也應該預料到這場會戰不可避免——當然了,這一仗對棠邑來,也無法避免就是了,隻是雙方夾在當中的將卒會死傷多少,已經是某些人所關心的了……”

“李將軍帶著人衝入尚書省意圖拘押長信太後及新帝去崇文殿時,似乎也沒有想太多的是非曲折啊?”周喬安這時候插過話道。

李秀當然知道馮宣派過來協助他管治李家新寨的周喬安,在棠邑絕非普通的吏,他過來協助自己,甚至可以是帶有監軍的性質,麵對他不無譏諷的話,也隻能黯然承受。

曹霸嘿嘿一笑,問李秀:“照你這麼,棠邑這一仗最好的結果,也隻是慘勝嘍?”

“要不然你覺得呢?”李秀反問道,見曹霸被他問住,又喟然一歎,道,“當然了,對黔陽侯來,即便是慘勝,也是他所能接受的結果……”

聽李秀還是認定李氏族人在這一仗將凶多吉少,曹霸伸了一個懶腰,道:“曹爺我就指望能多殺幾個敵軍,不像你這般憂心忡忡。對了,李秀你要擔心你李家子弟傷亡太慘重,那就叫你李家子弟集作一隊,交給我來帶便是——從流民現挑的精壯,估計也沒幾個人能跟著我陷陣。”

一支兵馬,即便是守寨子,必然要有能先登或陷陣的尖兵,不時的去打亂敵軍的進攻節奏,但這絕非草草訓練十數二十的流民所能勝任。

李秀心裏是計劃集結一半的精銳家兵,再選同等數量的流民精壯,編一隊陷陣尖兵當預備隊。

當然,李家絕不缺擔任陷陣隊首的合格人選,但一定要在血腥戰場之中,最頂尖的陷陣隊首人選,整個棠邑軍可能也就三五人能與曹霸比肩吧!

溫博有善戰之名,有相當的因素便是曹霸親率一支陷陣精銳,總能在必要時控製局部戰場的走勢及節奏。

“你猶豫個毛,難不成你以為曹爺我雞肚腸,會故意害你李家子弟去送死?”見李秀沉吟著不作聲,曹霸不悅的道。

“我可以用你陷陣,但你要不聽我的號令,我在陣前斬殺你,想必溫博歸來也無話可。”李秀陰惻惻的威脅道。

“嘰嘰歪歪像個娘們,你們當年圍巢州那多久,我什麼時候讓你們占過半點便宜?”曹霸嘀咕道。

聽曹霸所的信息,李秀估算到大會戰來臨之時,韓謙可能會在下蔡再集結三萬多兵馬,不過李家數百口人在這滾滾血肉大潮中算不了什麼,而他不得自由,棠邑能吏武將無數,也不容他話的餘地,隻想著盡可能抓緊會戰前最後的間隙,亡羊補牢的多做些準備。

隨著援汴軍主力北上,每都有上千上萬的流民從北往南遷徙,之前北岸大營兩翼的流民營就聚集了六七萬人,也是優先安排婦孺北上,將精壯留下來協助城寨的修造。

李秀從中挑選一千兩百名精壯,以及將一部分家都遷到李家新寨來,極為簡單省事,沒有什麼波折。

這次有一百三十多名家兵以及相當的家兵子弟,隨李家流放到下蔡,還都是這些年隨李秀南北征戰的精銳武將,李秀抽調七十人為武官,三時間就將一支千人隊的框架給搭了起來。

一名成熟、以往都有帶百人隊訓練、作戰經驗的武官,僅僅負責帶著十四五名新卒,自然是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