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3 / 3)

就像當年韓謙、李知誥繞過延佑帝、奉太後手詔行事,事後誰能斥責他們不是?

最後的關鍵還是落到侍衛親軍諸將頭上。

目前真正能決定大楚命運的,已不是他們這些平時高高在上的參政大臣,而是率四萬多精銳將卒封死皇城、宮城進出的侍衛親軍將領們。

有真憑實據,沈漾當場可以直接下令諸將拘捕陳德、李長風、李秀等人,然後再將太後及呂輕俠等人軟禁起來。

沒有實據的話,哪怕能服張瀚、郭亮等侍衛親軍將領配合著他們行事,第一時間解除陳德、李長風、李秀等人的兵權,之後再扣押起來慢慢審訊,也能消弭一場大亂。

但問題在於,他們沒有真憑實據,憑什麼去服張瀚、郭亮二人以及他們手下的將領們聽信他們,而不是聽信太後及呂輕俠她們?

甚至他們當中有沒有人參與刺殺密謀,沈漾、楊致堂、楊恩都不清楚,還能怎麼辦?

“不好,李秀率一隊甲卒從崇陽門過來,王貴妃與刺客勾結,藏身在尚書省,奉太後手詔過來緝拿嫌犯!”一人神色慌亂的跑過來叫道。

政事堂前的院子裏數十名官員,一陣喧嘩。

沈漾、楊恩、楊致堂三人更是臉色發白,沒想到慈壽宮的動作要比他們想象中快多了,甚至直接反咬一口,將與刺客勾結之事栽贓到清陽郡主的頭上。

而一旦叫李秀帶甲卒進來,從尚書省搜出清陽郡主與大皇子,他們有幾張嘴能分辯清楚,能爭取侍衛親軍的將領們聽信他們?

秦問手腳也禁不住微微發抖,沒想到呂輕俠先發製人的手段竟是這麼厲害。

他都懷疑將清陽郡主及雲樸子接到尚書省來時,整個過程實際上都落入慈壽宮的眼底,而他們還懵然未察。

“胡鬧,尚書省乃外朝中樞重地,諸參政大臣皆在這裏,怎麼容侍衛親軍搜便搜?”韓道銘想著韓謙反複強調過要避免出現大亂局麵,這時候也隻能強硬著頭皮站出來厲喝,他又朝張潮看過來,“張侯,你句話!”

眾人皆朝鹽鐵轉運使張潮看去。

張潮乃是右武翊軍都指揮使張瀚的堂兄,侍衛親軍之中,除了張瀚居首之外,還有不少張氏以及朗州籍將領。

張潮在諸參政大臣之中,地位不顯,但這樣的關鍵時刻,話卻要比沈漾乃至楊致堂都管用。

張潮眼神陰翳的掃過眾人的臉,他有些懷疑韓道銘此時的態度,遲疑了好一會兒,才道:“似乎等李都虞侯過來,先聽聽太後到底是什麼命令更好些?”

見張潮耍這樣的滑頭,韓道銘心裏冷笑,想也不用想,等李秀從尚書省搜出王貴妃及大皇子,張潮鐵定就會第一個站慈壽宮那邊去。

沈漾看到楊致堂都有遲疑之色,楊恩這時候也暗中扯了一下他的衣衫。

沈漾明白楊恩的意思,這時候絕不能叫楊致堂有抽身的機會,要不然冤案將永無洗清的機會,而他們也極可能將死無葬身之地。

沈漾站出來道:“王貴妃與大皇子此時確實在尚書省,我與溧陽侯、壽王剛剛都見到過。王貴妃指認崇文殿內常侍陳如意與刺客勾結,但我們才剛剛暗中派人去拘捕陳如意來受審,便傳出陳如意與刺客同歸於盡的消息,這事有太多詭異之外需要查清——此事關乎大楚社稷,絕不容窺……”

沈漾沒有將矛頭直接指向太後及呂輕俠等人,韓道銘當然知道他也是極力避免皇城之內局麵徹底失控,他站過來,逼問楊致堂:

“壽王爺,果真如沈相所言?”

不管怎麼,在侍衛親軍將卒們的心目當中,楊致堂、楊恩、沈漾三人加起來的重量,絕對不比太後稍輕。

韓道銘也好,鄭榆、鄭暢也好,他們也會被視為藩鎮勢力的代表。

在侍衛親軍將卒的眼裏,他們話難以取信於人,甚至站出來跟太後及陳德、呂輕俠等人對質,還有可能會被潑髒水。

不過,至少現在應該沒有誰會認為楊致堂、沈漾、楊恩會背叛延佑帝,跟刺殺案有關。

“本王也是確實是剛剛看到貴妃,聽貴妃有此一。”楊致堂沒有否認沈漾的話,但這時候站出來話也有所保留。

沈漾對楊致堂也不敢奢望太高,見他與張潮沒有見機不對就直接投向慈壽宮就已經夠好了,當下示意秦問帶著人先去將清陽郡主、大皇子及雲樸子請出來與眾臣見麵。

當然,沈漾猜測此時的楊致堂、張潮,應該並非認為慈壽宮跟刺殺案就絕然沒有牽涉,也並非認為清陽郡主真就與刺客有勾結的嫌疑,但他們暫時選擇中立,沒有直接倒向看似在皇城之內已經占據上風的慈壽宮,也並非是他們恩怨分明、心裏有底線。

到底他們壓根就不關心陛下及李後是怎麼死的,隻是擔心皇城之內的眾人無法就擁立之事快速取得共識,隻會導致侍衛親軍分裂、內訌,繼而叫金陵城亂作一團、血流成河,最終便宜在後的黃雀而已。

倘若最終的局麵,隻是叫韓謙找到借口渡江,在場的有幾個人能不傻眼?

沈漾這時候心裏也清楚,法統或者名正言順,這一刻變得比任何時刻都要重要,也令所有人都投鼠忌器,不敢輕舉易動,但陳如意已經被殺之滅口,他們哪裏還能找到指證慈壽宮的證據?

或許這就是太後、呂輕俠這些人所需要看到的混亂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