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2 / 3)

就像去年中新編左武驤軍時,黃化未必就願意其子黃慮出這個頭,卻未能阻止得了這事。

人很多時候總是被一股股或大或的潮湧推動著往前走。

沈漾沒有直接讚同或否定秦問的策謀,繼續往外走去;秦問沉默了一會兒,又回頭看向張潛,笑問道:“今日韓府應該頗為熱鬧,張大人真不去喝杯水酒?”

“湊不上這個熱鬧。”張潛嘿嘿幹笑了兩聲,回道。

對張潛不願意交惡韓府之事,薛若穀卻視如無睹,繼續跟沈漾道:

“我派了人到壽春、鳳台兩地看過,壽州軍撤出這兩城,並沒能將城內民眾遷走,想必霍邱那邊的情況也是如此。不管是梁帝朱裕的授意,亦或是徐明珍所占的譙潁兩州,已經容納不下三城十萬民眾,但有一點能夠肯定,梁楚這次和議,多半會以人換糧的跟棠邑進行交易……”

去年底招降羅山守軍期間,張潛曾實地到淮西走過一趟,見識過淮西安置災民及流民的速度與效率,而淮西地廣人稀,且境內土地多平坦肥沃,得壽春、鳳台、霍邱三縣再新得十萬民口,也僅一百三十餘萬丁口而已,三五年內隻要屋舍建造及開墾屯田的速度能跟得上,再多容納一倍的人口,也完全不會有什麼問題。

棠邑此時實際轄管一百五十餘萬丁口(含敘州),就已經擁有如此恐怖的軍事動員潛力,要是再繼續從河淮大規模的接收災民及戰亂逃難之民眾,實力還將繼續膨脹到何等地步?

“沈相以為慈壽宮會如何應對這事?”

“雖然今日殿中爭得麵紅耳赤,但考慮襄北急於消化梁州之地,怕是難以拒絕和議之事,”沈漾道,“真正會極力反對的,或許就剩淮東了吧?”

聽沈漾這話,親眼見到殿中爭吵的張潛更是深有感觸。

他們這邊要極力推動將左武驤軍調回京畿,李知誥在梁州就更不可能拒絕和議,以減輕梁州東翼所承受的軍事壓力。

梁軍在關中的兵馬規模實際並不少,主要還是糧秣補給短缺,倘若李知誥及慈壽宮一係拒絕和議,梁軍絕對不會介意助趙孟吉、王孝先反撲梁州的。

關中的局勢太複雜了,從現實利益角度考慮,李知誥與慈壽宮再見不得棠邑及韓家的好,在這事上也會選擇隱忍。

又或者是韓道銘早就料到這點,所以今日才在殿中肆意的信口開河吧?

至於淮東為何會極力反對,這也不難理解。

這兩年來局勢劇烈變化,不要將棠邑了,鄭氏、襄北、黃氏甚至壽王府的實力都得到極大增強,唯有淮東沒有得到半點好處,還被迫將石梁縣還歸滁州轄管。

一旦正式締結和議,淮東將失去越過淮河往徐泗地區擴張的借口,信王楊元演心裏怎麼可能會願?

然而淮東與中樞的疏離最深,淮東極力反對,又豈能左右朝廷的選擇?

朝廷不僅不會理會淮東的反對意見,為編右武驤軍還會縮減給淮東的賑濟錢糧吧?

想想這七八年來,信王楊元演的際遇也是夠波瀾起伏的。

原本極有望從安寧宮裏奪下金陵繼位,一度兵強馬壯逾十數萬眾,控製太湖北岸諸州及京畿東部地區,卻不想被韓謙硬生生率領一支由泥腿子、奴婢組成的赤山軍給攪散了。

淮東才百餘萬丁口,養退回北岸的十數萬兵馬太艱難了。

不得已隻能縮減兵馬,然而到延佑二年底淮東好不容易將兵馬縮減僅保留六七萬精銳,卻不料水師大潰洪澤浦,導致江淮大好形勢一片糜爛,淮東也無可避免的被拖了進去。

淮東雖然核心地區沒有失陷,但數萬敵騎插入腹地反複襲擾數月,包括淮河北麵的泗州、海州兩地,淮東到延佑三年春末,損失人口近三十萬,楚州附近的屯墾水利體係被摧毀。

淮東一度連維持六七萬兵馬都糧秣不繼,卻又不得不維持如此規模的兵力,以應對北麵徐泗地區的敵軍的軍事壓力,被迫選擇往棠邑輸送災民,以換取敘州官錢局的借貸,支持最基本的軍資開銷,丁口一度跌落到八十萬左右。

隨著韓謙在淮西攻城拔寨、連連大勝,淮東北麵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大減,也由於棠邑極速崛起,使得朝廷放鬆對淮東的壓製,淮東在這三四年間將現役兵馬壓縮到四萬左右,各方麵總算是緩了一口氣。

然而相比較棠邑的崛起以及李知誥在襄北的發展勢頭,淮東實在是有些失落了。

“韓府既然為韓道昌擺壽,也給你們發了帖子,過去吃酒也沒有什麼。”沈漾這時候跟張潛、秦問道。

“我不去湊這個熱鬧,即便是要打探消息,還是勞煩張大人辛苦一番吧。”秦問拒絕得幹脆利落。

張潛乃是吏出身,為人處世是要比舉士出身的秦問圓滑得多,但叫秦問這麼,應與不應都不是那個勁,訕笑道:“韓府這幾個月來頗為高調,宅子裏動不動就高朋滿座,今夜韓府要還是如此,朝中多半這兩就出現擁護和議的聲音……”

出皇城之後,張潛便徑直回府,他原本想著派家人往韓府送一份賀儀。

同殿為臣,不僅張潛,即便是沈漾、薛若穀,宅子裏有什麼添丁賀壽之事,韓道銘、韓道昌都會派輩人物送賀儀過來,表麵上都沒有惡了情分。

卻不想他坐車剛拐過巷子,便看到長子張擇與韓端從他家宅子裏走出來,站在府門口等著馬車駛過來,揖禮道:“剛剛聽到馬蹄聲,我便猜是張伯父回府了——父親特地要過來請張伯父與張擇到府邸飲酒……”

韓端雖然在部司僅任主事,但這兩年韓家在朝中除了韓道銘、韓道昌兄弟二人外,就是韓端在外麵拋頭露麵,其他韓家子弟以及陳喬等族的姻親子弟,則都選擇到棠邑或敘州任事,在朝中任事的人不多,這也就突顯出韓端的重要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