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2 / 3)

因此,黃慮、李秀、張封等將馳奏朝廷,上疏提出兩種建議。

第一是建議朝廷征調更多兵馬,奔赴嶢關前線,待攻陷嶢關之後,則有更強的實力參與對關中地步的瓜分。

倘若不能增派更多的兵馬,僅以左武驤軍為主,他們則主張在攻陷嶢關之後,就暫時停止繼續對雍州腹地用兵,守住嶢關這個能直接對雍州腹地用兵的門戶關隘,占領嶢關與武關之間的商洛、上洛兩縣,以觀後續的局勢發展,而不是倉促的進入關中腹地。

朝堂諸公最初決議響應蜀國提議,出兵進攻武關,也並沒有期待能參與對渭水平原的瓜分。

不管怎麼,即便大楚前期能在渭水平原分得數縣分兵占領,也絕對是投入遠大於收獲。

何況孤軍懸於秦嶺以北,一旦蜀軍及蒙兀人什麼時候突然變卦,他們想守住嶢關以北的平川之地,實際極為困難,稍有不慎,還有全軍覆滅之憂。

朝堂諸公之前最為期待的,還是能打下嶢關,控製住關中與襄北的狹窄通道,但他們所看到的真正機會,還是在中原,在河淮之間更為廣袤的土地。

在肢解關中梁軍之中,大楚的戰略重點也應該是集中精銳兵馬跨過淮河北上,侵奪蔡汝潁譙商宋徐泗青密等州,甚至期待在蒙兀人消化河東及河朔地區期間,楚軍的兵鋒能直接推進到黃河沿岸。

當然,朝堂諸公在決策之初,就都認識到羅山守軍是一個主要礙障。

正如韓謙在奏疏中所,羅山方寸之地、萬餘弱旅,卻牽製襄北、棠邑兩大主力軍十一二萬精銳兵馬無法越過淮河北上,在當前時刻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甚至極可能叫楚軍錯失開國以來最好的一次進伐中原的機會。

韓謙提出要襄北軍在一個月之內解決羅山守軍的問題,對襄北軍來是苛刻了,但就整個戰局而言,一旦數路兵馬擊潰關中梁軍之際,襄北軍、棠邑軍以及淮東軍能在此之前及時做好北上的準備,才是最符合大楚利益的。

即便襄北軍強攻羅山軍時會傷亡慘重,但總也好過梁軍徹底潰敗時,他們錯過攻點蔡汝商潁譙宋等州的機會。

張潛的歸來,無疑是帶回來一個令人振奮、能化解當前矛盾的最佳解決方案。

慈壽宮即便有太後撐腰,其反對聲音在這時候也是顯得微不足道了。

奏疏公開,著群臣議論三日,十三日延佑帝便正式頒下聖旨,收編羅山守軍為右神武軍——這也算是將右神武軍的旗號重新用了起來——授溫博、薛川、曹霸等將為右神武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同時也是下令兵部重新將舊左武翊軍兵戶家,收編為屯營軍府的兵戶。

安寧宮叛軍渡江北逃,大批普通將卒的家眷屬都被遺棄於長江南岸。

畢竟在佑帝時代,除了侍衛親軍之外,禁軍的家作為兵戶,所轄屬的屯營軍府大規模分布在京畿之外的州縣,而像左右龍雀軍以及左右神武軍的兵戶,則主要安置於潭州、均州等地。

金陵事變,大規模的禁軍將卒都別無選擇,隻能追隨主將被迫選擇叛軍,但他們留在長江南岸的家,在延佑帝登基之後,則都貶為各地州縣衙署的官奴婢。

溫博率部接受招降,舊左武翊軍留在長江南岸的家,其身份自然要重新厘清,這也將涉及到朝廷日後對新編右神武軍的影響力及滲透力。

聖旨還要求新編右神武軍接到命令之時,即刻在襄北軍的監管之下,經九裏關南下,從隨州境內借道,然後沿漢水、丹水,趕往武關接受江陰侯黃慮的節製,進入嶢關。

至於韓謙上書建議溫博所部與左武驤軍會合後,搶在蒙兀人之前占領雍州城,則被朝堂諸公無視了。

關中除了地域狹,其與江淮大地僅有一條狹窄的武關道相接,與其在狹窄的關中與蜀軍、蒙兀人爭奪城池,遠不如將戰略重心放到與江淮聯係更為密切、互為表裏的中原河淮地區。

…………

…………

十七日張潛陪同兵部侍郎、臨晉侯李長風及崇文殿內常侍陳如意二人攜帶聖旨趕到羅山宣旨。

除了溫博率新編右神武軍需要在最快的時間內調動起來西進外,對羅山城的處置也大體照襄北、棠邑兩軍之前妥協的進行。

城中兩萬兩千餘平民,包括一部分傷病將卒,將全部交由棠邑軍接受,遷往穀水河以東安置,潢川、樂安二縣劃歸霍州。

而羅山、義陽、桐柏以及此時還為壽州軍占領的期思,則劃歸光州,新的州治設於義陽城。

穀水河上遊河穀地區,從羅山縣歸分出來,並入樂安縣。

聖旨同時還著令襄北軍即刻出兵進攻淮河上遊期思城,務必要趕在西路兵馬與蜀軍打通進入關中腹地的門戶之前,攻下期思城,打通北伐進占蔡州、汝州的通道,不得再有延誤。

同時還將從棠邑、襄北兩軍各征調三千匹軍馬,以加強右神武軍的長程行軍能力。

沒有足夠的軍馬等畜力駝運輜重、傷兵,一支一萬兩千人左右的兵馬,走驛道行軍,保持日行三十裏的速度才是正常狀態。

這意味著新編右神武軍,差不多需要二十日之後才能進入均州境內,而進入均州之後,沿丹水進入秦嶺深處,經荊子口、武關,再到嶢關前線,則還需要二十的行軍時間。

那就是明年一月底的事情了。

這樣的速度,顯然是難以令人滿意的。

而要加快行軍速度,大量的騾馬等畜力勢不可缺。

羅山守軍之前有兩三千匹軍馬,但被圍困之後,為節約巨量的馬料消耗,除了三百多匹戰馬外,其他軍馬都被宰殺當作軍糧儲存下來。

現在要是能有六千匹軍馬編入,右神武軍的行軍速度差不多能提高一倍。

棠邑軍拿三千匹軍馬或許不怎麼費力,但襄北軍這兩年想盡辦法籌措,手裏總計就八九千匹軍馬,一下子要拿超過三分之一的三千匹軍馬,就相當吃力了。

即便朝廷答應將以每匹軍馬十二緡的價格,對棠邑軍、襄北軍予以補償,但襄北臨近的黃荊等地,畜力都極為匱乏,想要從更為遙遠的江東或南詔等地購買軍馬,他們又沒有足夠強的運輸能力,倘若是僅僅依托零散的牲口販子,可能需要兩三年才能彌補這個缺口。

然而不管怎麼樣,事情都推進到這一步了,即便是坐在襄北軍這一邊的兵部侍郎李長風,也絕不看到事情會卡在這種細枝末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