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德高望重(3)(2 / 3)

陳雲甚至最後說,你們堅決要殺,請在會議記錄裏寫上“陳雲同誌不同意”。

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

當時的中共,有著“十二老”。這中共“十二老”是指鄧小平、陳雲、葉劍英、李先念、鄧穎超、王震、彭真、劉伯承、聶榮臻、徐向前、楊尚昆、薄一波。

“十二老”皆老,開始考慮交接班了。

陳雲說:“(老幹部們)已經不能持久地工作,並且常常帶病工作,時常因病住進醫院。因積勞成疾而死亡的人越來越多,開追悼會的消息幾乎每天都有。”

陳雲當過7年的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他從組織工作的角度,意識到幹部青黃不接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1981年5月8日,陳雲在杭州休息時,寫了一份書麵意見《提拔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回北京時送給鄧小平一份,送給胡耀邦一份。

鄧小平看了,說道:“老幹部方麵的問題還沒有處理得好。”

根據鄧小平的意見,1981年6月8日,陳雲召集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六七個人開了一次座談會,寫出《關於老幹部離休、退休問題座談會紀要》。

後來,陳雲的《提拔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這份文件印發給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閱讀。

陳雲在這份文件中,提出了關於提拔和培養中青年幹部的12條建議。

陳雲指出:

有人認為“中青年幹部缺乏經驗”。過去常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當然,中青年幹部沒有老幹部那樣豐富的經驗,這正是一般中青年幹部的必然現象。但是我們應該問一問,經驗是從哪裏來的?還不是從實際工作中鍛煉出來的。把中青年幹部放到實際工作的負責崗位上去,讓他們挑擔子,隻要有三年五載,至多十年的鍛煉,他們是一定能夠鍛煉成材的。

我們應該回顧一下,我們這些老幹部還不是二三十歲已經擔負了重要工作?老幹部都是經過青年時期的鍛煉,才逐漸成為成熟的中年幹部、老年幹部。才幹是鍛煉出來的,並不是天生的。

陳雲強調:

從現在起,就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讓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幹部在各級工作崗位上鍛煉,老幹部對他們實行傳幫帶,使大量的中青年幹部成為領導幹部。這種辦法是對我們最有利的辦法,也是應該努力去做的辦法。

陳雲提出重視知識分子工作:

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必然涉及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十年內亂時期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的觀點,雖然已經受到過批判,但是,黨在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提拔幹部的政策遠遠沒有實現。我們應該看到,沒有老幹部不能實現四化,沒有大批知識分子參加到我們黨的幹部隊伍中來,也決不能建成現代化的新中國。現在的情況是,知識分子要求入黨,時常被拒之於門外。有些長期要求入黨的知識分子,在生前往往不能實現,直到他們做出貢獻而死後,才追認為黨員。這種情況必須堅決加以改變。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成為中共高層領導開始新老交替的會議。

在這次會上,華國鋒提出辭去中共中央主席的職務。由於考慮到華國鋒雖然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在粉碎“四人幫”中有功,這次會議仍選舉華國鋒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會議選舉胡耀邦為中共中央主席,增選趙紫陽為中共中央副主席。

這樣,中共中央副主席增至6人,即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華國鋒。

中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這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由中共中央主席和副主席組成。

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之後,1981年7月2日,陳雲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書記座談會上,又作了題為“成千上萬地提拔中青年幹部”的講話。

陳雲說:

我在《參考要聞》上看到,美國卡特政府一個什麼辦公室主任,隻有32歲;裏根政府也是一個什麼辦公室主任,40歲。外國人一定比我們聰明,我們中國人一定笨一點嗎?並不是這樣。

陳雲談及,在中國,“提50歲左右的人,現在可能爭論少一些。我隻說‘可能少一些’,並不是說沒有爭論”。

陳雲舉了李鵬為例:

我看了國務院部長的名單,電力工業部的部長叫李鵬,在延安是個小孩子,李碩勳的兒子,後來到蘇聯學習,是學電的,回來以後在小豐滿工作,我參觀小豐滿的時候還看見過一次。中央組織部第一次提出來的名單裏頭不是李鵬,到第二次,名單變了,是李鵬。這件事情劉瀾波同誌是力爭的,說一定要提李鵬。為什麼呢?他年紀輕,而且搞電是內行。劉瀾波同誌還跟我打了招呼,要我注意一下。就像這樣的人,52歲,專門學電的,解放以後在電力部門工作了20幾年,還有爭論!所以,我說,提50歲左右的人可能爭論少些,但不是沒有爭論,會有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