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調整大師”(2)(2 / 2)

在會議的最後一天——1962年2月26日——陳雲打破近年來的沉默,作了長篇講話,題為“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幹辦法”。

陳雲把經濟的嚴重困難歸結為5個方麵:一、農業在近幾年有很大的減產。1961年與1957年相比,糧食產量減少了800多億斤,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和畜牧產品減產也很多。糧食不夠吃,人民群眾肚子裏沒有油水,身上缺少衣著,這都是農業減產直接帶來的後果。

二、已經擺開的基本建設規模,超過了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現在的工農業生產水平不適應。職工和城鎮人口增加過多,不僅農業負擔不了,工業也負擔不了。

三、鈔票發得太多,通貨膨脹。這幾年挖了商業庫存,漲了物價,動用了很大一部分黃金、白銀和外彙的儲備,在對外貿易上還欠了債,並且多發了六七十億元票子來彌補財政赤字。這些,都是通貨膨脹的表現。

四、城市的鈔票大量向農村轉移,在物資少、鈔票多的情況下,出現了相當嚴重的投機倒把現象。在過去一年多中間,農民在自由市場上出賣相當於正常價格10億元左右的物資,卻換去了30億元左右的鈔票。

五、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夠,物價上漲,實際工資下降很多。

陳雲指出,前兩個困難是主要的,後三項困難是前兩點派生出來的。

就像麵對一位危重的病人,陳雲開出了處方。他提出了克服困難的6條措施:

一、把10年經濟規劃(筆者注:指1963至1972年的10年國民經濟規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恢複階段,後一階段是發展階段。恢複階段從1960年起,大體上要5年。如果不是這樣,籠統地要大家執行10年規劃,又想發展,又要下馬,又想擴大規模,又要“精兵簡政”,就會彼此矛盾,舉棋不定。分成兩個階段,基本建設和若幹重工業生產的指標先下後上,任務就比較明確。

二、減少城市人口,“精兵簡政”。如果現在不減,財政繼續虧空,市場發生動亂,就會更加被動。對於減人,大家一定要下定決心,否則沒有出路。

三、采取一切辦法製止通貨膨脹。嚴格管理現金,節約現金支出;盡可能增產人民需要的生活用品;增加幾種高價商品。高價商品品種要少,回籠貨幣要多,隻要基本生活資料不漲價,就不會出大問題;堅決同投機倒把活動作鬥爭。

四、盡力保證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分幾步做到城市每人每月供應3斤大豆;每年供應幾千萬雙尼龍襪子;把全國各地價值約4000萬到5000萬元的山珍海味等高級副食品,用於高價館子,價錢賣貴一點,既可以改善一部分人的生活,也可以回籠不少貨幣(筆者注:後來由此出籠了一係列高價商品,如高價煙、酒、糖果、點心以及高價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皆為陳雲之主意)。

五、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於農業生產。除增加糧食外,重新考慮保證經濟作物增產的辦法;對不同的產糧區,研究出不同的增產辦法;撥出一部分鋼鐵、木材,製造中小農具。

六、計劃機關的主要注意力,應該從工業、交通方麵,轉移到農業增產和製止通貨膨脹方麵來,並且要在國家計劃裏得到體現。

陳雲提出了安排市場要“網開一麵”的戰略思想。

陳雲以上海一位醫生的話為例:“我和老婆兩個人每月工資400多塊錢,但是什麼東西都買不到,發給我們沒有意思,還不如把工資還給公家。”

陳雲主張“網開一麵”,實行“兩條腿走路”,即對商品實行雙軌製:

一是平價的,憑證供應;

二是高價的,你有錢就可以買。

比如,平價的糕點是0.64元錢一斤,高價的是4.5元一斤。由於“網開一麵”,使有錢人能買到高價商品,而國家又借助高價商品回籠大量貨幣。

陳雲還總結了經濟工作的基點,即:“爭取快,準備慢。”

陳雲強調:

“慎重一點,看得準一點,解決得好一點,比輕舉妄動、早動亂動好得多。困難時期隻是著急,或者病急亂投醫,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