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穩健踏實(2)(3 / 3)

要生產900萬噸鋼材,就要生產1300萬噸鋼,2000萬噸鐵(其中包括煉鋼用鐵1300萬噸,鑄造和增加周轉用鐵550萬噸,另外還準備有質量不好的次鐵150萬噸)。現在從礦石、焦炭、耐火材料、冶煉、運輸等五個方麵來說明。

陳雲分五個方麵算細賬,先算礦石賬。陳雲說:

關於礦石:生產1噸鐵需要3.5噸鐵礦石,生產2000萬噸鐵就要7000萬噸礦石。現有14個有機械裝備和鐵路運輸的大型采礦企業,今年可采鐵礦石5300萬噸(去年采3460萬噸)……

全年開采7000萬噸鐵礦石,由於要對大中型礦山進行基本建設工作,還要增加許多設備,事情並不輕易。但是從第一季度運出礦石1780萬噸(小型土法生產的是740萬噸)的情況看,隻要繼續抓緊這方麵的工作,完成7000萬噸的任務是可能的。

接著,陳雲算焦炭賬:

關於焦炭:煉1噸鐵,平均需要1.5噸焦炭;煉1噸焦炭,平均需要1.5噸洗煤;1噸洗煤,平均需要2噸煉焦煤。因此,生產2000萬噸生鐵,就需要3000萬噸焦炭,折合4500萬噸洗煤,或者9000萬至1億噸煉焦煤。

煉焦能力的情況是:原有的大型洋法生產可以達到1000萬噸。新建的機械化煉焦爐和簡易煉焦爐可以生產1000萬噸,土法煉焦計劃生產1000萬噸,3項合計3000萬噸。新建的煉焦爐,有36座是機械化的,其中19座在今年可以建成,能夠生產243萬噸;有紅旗二號簡易煉焦爐1700座,能夠生產530萬噸;有紅旗三號簡易煉焦爐800座,建成以後,可以生產170萬噸。

現在紅旗二號煉焦爐基本上是手工生產,技術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

應該看到,煉焦方麵的建設規模(包括機械化煉焦爐和簡易煉焦爐)是不小的,即使能夠如期建成,加上發揮原有的煉焦能力,也隻能滿足需要的2/3,其餘1/3,即1000萬噸,仍然需要用土法生產來解決。

他又從耐火材料的角度來細算:

關於耐火材料:據冶金部計算,全年需要各種耐火材料(包括黏土磚、矽磚、鎂磚、高鋁磚)420萬噸,需要原料(黏土、矽石、鎂礦石、高鋁砂等)600萬噸。這些原料,用機械化開采的隻占20%,其餘80%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的。因此,在開采和搬運方麵都需要用很多的人力。

最後,他算運輸賬:

關於運輸:為了生產2000萬噸生鐵,除了運輸煉焦煤9000萬到1億噸以外,礦石、耐火材料等物資的運輸量也是很大的。冶金部要求:鋪設鐵路支線和專用線共500公裏,鋪設輕便鐵路500公裏,增加機車150台,增加車皮1500輛,還要增加一批小機車和礦車。

在算了以上五個賬之後,陳雲這才得出結論:

上述各方麵的情況說明,今年生產900萬噸鋼材,相應地生產1300萬噸鋼,是有可能的,但是還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陳雲的結論,即“生產1300萬噸鋼”,紮紮實實,充分體現了他“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思維方式。陳雲被稱為“務實派”,他的以上的算細賬、定指標的講話,可以說是他“務實”精神的寫照。

這與毛澤東製定鋼鐵年產量指標的思維方式相對比,可看出截然不同:

毛澤東先是定下的“戰略目標”,即趕上或者超過英國。英國的鋼鐵年產量當時為2000萬噸。先是說“15年”趕上,然後說“10年”、“7年”趕上,後來改為“3年”,最後變成“2年是可能的”。定下了這“2年”趕上,於是便要求中國的鋼鐵產量如此“躍進”,造成了無法實現的高指標。

陳雲正相反,他從中國的現實出發,腳踏實地計算中國現在的鐵礦石年產量是多少,焦炭、耐火材料產量是多少,冶煉能力是多大,運輸能力又是多大。所以,他算出來的鋼鐵指標是切實可行的。

一個是先定高指標,然後號召“全民總動員”去實現;

一個是先算算自己有多少能力,再定切合這一能力的指標。

在“大躍進”遭遇麻煩之後,毛澤東不能不承認,陳雲的算法是對的。

仍有人對陳雲的報告提出意見,以為這指標太低,會泄氣。

陳雲又於1959年5月15日致函毛澤東:

說把生產數字定得少一點(實際是可靠數字)會泄氣,我看也不見得。正如少奇同誌在政治局講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會泄氣。

毛澤東同意了陳雲的意見。

這樣,5月23日,陳雲在中央財經小組上宣布:

鋼鐵生產指標,經向政治局彙報,認為應當降下來。書記處決定:1959年落實指標:鋼1300萬噸,鐵1900萬噸,鋼材900萬噸。

後來的事實,證明陳雲的意見是符合中國實際的:1959年中國鋼產量隻有1387萬噸(況且這一數字也是摻了不少“水分”的)。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