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進入紅區(3)(2 / 2)

那份公函表明,早在1959年,當時的中共中央檔案部已經注意到這份未署名的手稿。

歲月飛逝,1985年1月,遵義會議50周年紀念日快到了。為了使遵義會議研究深入一步,確定這份手稿的“身份”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於是,中共中央檔案館派人把手稿送到遵義會議出席者手中辨認,以弄清是誰寫的。

手稿送到了在北京的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那裏,都認不出是誰的筆跡。

陳雲是遵義會議的出席者,而且當年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不過,此次辨認手稿時,他正在杭州。所以,當在北京的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認不出是誰的筆跡之後,這份手稿被送往杭州。

筆者訪問了當時擔任陳雲秘書的朱佳木。

朱佳木回憶道:

“我收到手稿原件,交給了陳雲同誌。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他叫我,我進了他的辦公室。

“他說:‘這是我寫的!’

“他的話,使我又驚又喜。

“他的夫人於若木同誌看了手稿,也說是陳雲同誌寫的字。

“據陳雲同誌說,這是遵義會議結束不久,他向部隊傳達遵義會議決議時寫的傳達提綱……”

這下子,手稿的來曆查清了:又是出自陳雲筆下!

這份手稿,是在遵義會議後,陳雲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各軍團幹部會上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的傳達提綱。這份手稿,成了關於遵義會議的極為重要的曆史文獻。

經胡喬木對這份手稿進行考證,認為這份手稿是在遵義會議後不久從雲南省威信縣到貴州省仁懷縣鴨溪鎮的行軍途中寫成的,因此寫作時間應為1935年2月11日至3月11日之內。

陳雲看了胡喬木就這一問題寫給他的信說:“具體時間我記不清了,但我同意你們考證的時間。”

這樣,這份提及許多前所未知的關鍵性史實的手稿,署名陳雲,先在《中共黨史資料》第6輯上發表,接著,在遵義會議50周年紀念日——1985年1月17日——又全文公開發表於《人民日報》。

陳雲手稿的發表,一下子澄清了許多關於遵義會議爭執不休的疑案……

陳雲手稿指出:

遵義會議“經過三天,完成了自己的決議”。由於從周恩來的一份電報中已查明遵義會議是1935年1月15日開始的,“經過三天”,也就是1月17日結束。這樣,遵義會議的日期查明了。

陳雲手稿指出:

參加這個會議的同誌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補委員外,一、3軍團的軍團長與政治委員林、聶、彭、楊及5軍團的政治委員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都參加了。

這一段話,給曆史學家們幫了大忙。曆史學家們把那些當時不在遵義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排除在外,一下子就確定了遵義會議出席者名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6人,即毛澤東、朱德、陳雲、周恩來、張聞天、博古。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即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

陳雲提及的“林、聶、彭、楊”,即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

再加上陳雲提及的李卓然,“李總政主任”(李富春),“劉參謀長”(劉伯承)。

此外,再加上李德和翻譯伍修權,還有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總共20位出席者。

陳雲手稿如實地記錄了遵義會議的主要精神,指出:

擴大會議指出軍事上領導錯誤的是A、博、周三同誌,而A、博二同誌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A,也就是李德;博,即博古;周,是周恩來。長征時,他們三人組成“三人團”,是中共最高領導機構。

陳雲在會上和周恩來、張聞天等一起支持毛澤東,批判博古、李德。會議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毛澤東原為政治局委員),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軍內的領導地位。

陳雲曾經回憶說,他是在1933年進入江西中央蘇區才認識毛澤東的,最初對毛澤東並不了解。到了遵義會議時,陳雲對毛澤東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了解。陳雲稱毛澤東“非但聰敏,且有才能”,“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才”。正因為這樣,陳雲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