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進入紅區(2)(2 / 2)

陳雲極為巧妙地借“軍醫廉臣”之見聞,寫出了當時被國民黨稱為“赤匪”的紅軍及其領袖的真實麵貌。

陳雲十分生動地描述了紅軍長征過老山界時的情景:

老山界這個山高得非常使人發急,到了一個山頂,見前麵隻有一個高峰了,不料上了那個高峰,前麵還有一個高峰。這樣一個又一個地爬著高山,大家不停喘氣和汗流浹背。

正在這個時候,忽聽見隱隱有留聲機的聲音,正唱著:“罵一聲毛延壽你賣國的奸賊……”

一片子唱完,又聽見一陣歌聲:“同誌們快起來拿刀槍,我們是人民的武裝,要打倒帝國主義國民黨……”原來是政治部的宣傳隊正擺著宣傳棚,為鼓勵行軍、提起部隊精神,使之忘卻行軍之疲勞。在宣傳棚旁邊的石頭上,拿粉筆寫著:“同誌們努力啊!還有25裏就到山頂了。”“競賽一下,誰先上山頂?”經過宣傳棚的留聲機和唱歌,的確我們爬上山的疲倦忘掉了。我們隊伍內那些小看護生也唱起來了:“……罵一聲×××你賣國的奸賊……為什麼投日本,你喪盡了良心。”這樣一唱,又到處引起唱著:“粉碎了國民黨的烏龜殼,我們真快樂……”唱了一陣以後,大家還是照著路向上走,這樣走了共有12個高峰,才到山頂。當然到了山之最高頂,大家就興高采烈,精神也興奮了。時間已經下午4時了,但是80裏路的高山,終於走到了山頂。

陳雲還這麼細膩地描述了紅軍渡金沙江的情景:

金沙江寬約等於黃浦江之一半,立於江邊不能聞對岸之呼聲。水流自西而東,流速極快,計每秒鍾約有四五米。上遊山高,水如瀑布而下,平時水浪已有一二尺,但風雨作時,則水浪驟增至三四尺,金沙江之風勢,真是嚇人。我渡過之時正值怪風驟起,沙灘上之沙,隨風飛舞,河邊居民在石洞所築之草屋被風吹去。我站立路中,忽來一陣巨風,竟立足不住而被吹倒於地下,因此我等莫不歎金沙江風威之大。但半小時後,風停雨止,且見太陽。詢問居民,始知金沙江邊之風雨每吹不過半小時,過後就晴。中國西部氣候變化之巨,由此可見一斑。

金沙江如此水急,因此不能通船隻,自宜賓以至瀘州,才通木船,瀘州以下則通輪船。但金沙江之渡船在東川、巧家以下則船隻較多。巧家以上每渡口最多10餘隻。龍街以上則隻通皮船。船以獸皮製造,每船隻渡一人。上遊之所以用皮船者,因水流太急,江中礁石極多,木船易破。

赤軍渡河時,不能架浮橋,隻在交西渡渡口及其附近上下渡口搜集6隻木船,大者可渡30人,小者可渡11人。而且船已破爛,常有水自船底流入,每次來回,均須專人在船艙將流入之水以木桶倒入江中,才能複渡,故危險異常,渡河速度因水流太急,故每小時隻能來往三四次。而赤軍全部人馬,幾乎都從此渡河,故除日間渡河而外,夜間則於江之兩岸,燃燒木材,火光照耀江麵,終夜渡河。

赤軍之渡過金沙江而僅憑此6隻破爛之船,國人未目睹此或不信之。但事實赤軍確僅僅靠這6隻破船以渡江。當然赤軍之所以能如此從容渡江,最大原因,是由於南京軍、滇軍中了它的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故有充裕之時間渡過全部人馬。而且全部渡完兩天之後,追軍才到,所以掉隊落班者亦極少。但另一個原因,則因赤軍之渡河技術,有極好的組織。

試想,如無較好的組織,則在渡河時,人馬擁擠,一不小心,小船即可翻身,而船隻有損失,即將延長渡河時間矣。故赤軍在各方麵之組織能力,確遠優於南京及各省之軍隊。

陳雲假托“廉臣”這麼個“小百姓”的眼光,記述了當時鮮為人知的紅軍長征。由於陳雲是長征的親曆者,他又善於抓住種種細節,所以寫得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極具可讀性。可以說,這是一本比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早麵世一年多的書,1936年7月當斯諾到陝北采訪時,陳雲此書已在巴黎和莫斯科公開出版了。

果真如同陳雲所料,這本以“小百姓”身份寫的書走俏於當時的國統區……

我由此注意起陳雲的種種筆名和化名。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索:若看小說)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