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漢書卷三十(二)(1 / 3)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借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魯》二十篇,《傳》十九篇。《齊說》二十九篇。《魯夏侯說》二十一篇。《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魯王駿說》二十篇。《燕傳說》三卷。《議奏》十八篇。石渠論。《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孔子三朝》七篇。《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禦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後氏、翼氏四家。《長孫氏說》二篇。《江氏說》一篇。《翼氏說》一篇。《後氏說》一篇。《雜傳》四篇。《安昌侯說》一篇。《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爾雅》三卷二十篇。《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弟子職》一篇。《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八體六技》。《蒼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曆》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急就》一篇。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訓纂》一篇。揚雄作。《別字》十三篇。《蒼頡傳》一篇。揚雄《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故》一篇。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入揚雄、杜林二家二篇。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其宣揚於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禦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製,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曆》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複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漢興,閭裏書師合《蒼頡》、《爰曆》、《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並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複字。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複之字,凡八十九章。臣複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複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種。

《晏子》八篇。名嬰,諡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魏文侯》六篇。《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周史六韜》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河間周製》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李氏春秋》二篇。《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俟子》一篇。《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平原君》七篇。朱建也。《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陸賈》二十三篇。《劉敬》三篇。《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賈山》八篇。《太常蓼侯孔藏》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賈誼》五十八篇。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兒寬》九篇。《公孫弘》十篇。《終軍》八篇。《吾丘壽王》六篇。《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莊助》四篇。《臣彭》四篇。《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桓寬《鹽鐵論》六十篇。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楊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楊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劉向《說老子》四篇。《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老成子》十八篇。《長盧子》九篇。楚人。《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遊稷下,號天口駢。《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宮孫子》二篇。《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周訓》十四篇。《黃帝四經》四篇。《黃帝銘》六篇。《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孫子》十六篇。六國時。《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臣君子》二篇。蜀人。《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楚子》三篇。《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麵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六國時。《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容成子》十四篇。《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馮促》十三篇。鄭人。《將巨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五曹官製》五篇。漢製,似賈誼所條。《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於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