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2 / 3)

也許你會覺得驚奇,以阿裏巴巴著稱於世的馬雲,什麼時候開始“把玩”上了這個看似與阿裏巴巴“不著邊際”的網站?這個網站又何以用馬雲的簽名和照片作為鏈接直接進入主頁?它們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關係?如果能想到馬雲的英語教師出身,那麼細心的讀者定能對馬雲和這個據說是杭州最早的專業翻譯社之間的聯係猜出幾分。

海博源自英文單詞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1994年成立海博翻譯社時,馬雲正好30歲。這一年,他所供職的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校長對他許諾,將來讓他當學校駐外辦事處主任。

可就在馬雲剛過而立之年的1995年,在外人眼中看來仍有些“傻傻”的馬雲做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決定:他從學校辭職了!

雖然日後看起來馬雲的下海有些意氣用事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馬雲自己的解釋是:“當時我在學校裏接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很想到實踐中辨明是非真假。

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創辦一家公司,再回學校教書,把全麵的東西再傳授給我的學生。”

也正是因為他的辭職,才有了這家杭州最早的專業翻譯社的不斷發展,以及之後馬雲所得到的幸運之神的眷顧。

12年後,海博翻譯社負責人張紅女士回顧當初馬雲投身翻譯行業時,依然動情地說:“當開始大家都還沒想到這個行業的時候,當大家都還沒有看到這個商機的時候,馬雲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時我們杭州沒有翻譯社,我們是第一家獨立存在的這樣一個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開始也不賺錢,但馬雲堅持下來,沒有放棄。所以,我很佩服馬雲,他說的話會讓你振奮,沒有希望的東西在他看來也充滿生機,他能帶給他身邊的人生活的激情。”

據馬雲自己介紹,建立翻譯社的想法是因為那個時候精通英語的人確實有限,但需要翻譯的人又一大把。所以,就有許多人找身為英語老師的馬雲幫忙翻譯。可是馬雲並沒有足夠的時間,於是就找已經退休的老師做“槍手’,代替他翻譯。

當時馬雲隻是想開一家翻譯社將退休老師供養起來,也算是為社會貢獻綿薄之力。不過仔細算起來,還在1991年,馬雲在學校安安心心地教書時就有開辦翻譯社的想法了,並且已具雛形。

所以,其實海博是馬雲創建的第二個翻譯社了。

翻譯社的經曆相比於日後阿裏巴巴的大紅大紫,可以說那時的烏雲肯定稱不上功成名就。但回憶以往的點點滴滴,馬雲獨辟蹊徑地總結道:“經營翻譯社的過程讓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備兩種品質:一是大膽執著的性格;二是對市場的敏銳嗅覺。”

折騰了幾年,海博翻譯社並沒賺到多少錢,但馬雲卻從中嚐到了商海的滋味。

1995年,杭州市政府正在修杭州通往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

此時美國的一個投資者跟杭州市政府和市交通局談判了一年,但是錢卻一直沒有到位。雙方認為談判中的翻譯有問題,一向英語好的馬雲便在此時粉墨登場了,要知道那時的馬雲在江湖號稱“杭州英語最好的一個人”。

由於馬雲的專業是英語,對於國外的情況也比較了解,所以杭州市政府和美方都相信馬雲,就請他在中間從事翻譯和協調的工作。但是隨著在協調過程中的深入了解,馬雲發現這其中異常複雜的關係為他所始料不及,這在馬雲看來“是特別複雜的一個故事”。

簡單地說事情大體上是這樣的:那個美國人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杭州至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修建工程。投資的回報就是美國人獲得路費的收取權。這種投資修築公路收取過路費用以償還投資款的方式,類似於李嘉誠在深圳修築梧桐山隧道的做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方麵,都沒有任何疑義和問題,即使在現在,也有很多市政工程都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的。

然而,問題卻在杭州至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修建過程中出現了。據馬雲所知,當時杭州有上千民工在修杭州至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修了一年多了,眼見就要到年底了,工錢卻還分文未給。

連美國人也做起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不仁義的勾當!杭州市政府委派馬雲做翻譯來與這個自稱出現溝通障礙的美國人進行協調。

結果據美國人說是因為香港董事會不同意,於是馬雲隻好隨著美國人到香港去做協調工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