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7 章 夢遊與失眠(2 / 2)

如在房中來回走動、顛三倒四地亂穿衣褲鞋襪,或拿床單被子揉搓。也有一些人會做一些比較複雜的事,如開門、打水、做飯等。每次出現的時間在4~6分鍾左右,行為方式基本相同,次晨醒來,否認夜裏的發生的一切。

而失眠又是另一種情況,失眠,全稱睡眠障礙性失眠,簡稱失眠症,俗稱“不寐”或“夜不安眠”,是一種影響個體睡眠質量和數量的常見健康問題。失眠症根據臨床表現和病因可分為多種類型,如入睡困難型、維持睡眠困難型、早醒型及混合型等。其發病原因複雜多樣,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生活習慣等。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有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以及長期承受高壓工作的人群。盡管失眠本身不直接導致死亡,但長期失眠可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間接影響生命質量和預期壽命。

失眠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夜間頻繁醒來、早醒且難以再次入睡,以及醒後感到疲倦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長期失眠還可能引發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免疫力下降等並發症。

治療失眠常采用綜合方法,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如短期使用安眠藥,但需遵醫囑)、物理療法(如光療、音樂療法)及中醫調理等。預後因個體差異而異,多數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能顯著改善睡眠質量。

近年來關於失眠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神經生物學機製、非藥物治療手段以及個性化治療方案上。此外,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的提升,失眠的預防和早期幹預也日益受到關注。失眠的發現和命名曆史悠久,其研究曆程見證了人類對睡眠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化。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宣傳,我們期望能進一步提高公眾對失眠的認識,促進健康睡眠習慣的養成。

而且它還分成了兩種,短期失眠也稱為急性失眠或適應性失眠,通常指失眠症狀持續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3個月。這類失眠可能由於生活中的突發事件、環境變化、工作壓力等因素引起,多數患者能夠在一段時間後自行恢複或通過調整生活習慣改善。雖然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如導致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但通常不會造成長期或嚴重的損害。

慢性失眠則是指失眠症狀持續3個月或更長時間,且每周至少出現3次。這類失眠往往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環境因素等,且症狀較為頑固,難以自行緩解。慢性失眠則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長期且嚴重的影響。它不僅會導致患者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還可能引發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甚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