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者多為兒童,年齡多在6~12歲之間。夢遊並非嚴重病態,也與情緒困擾無關,多數到成年後不愈而愈。夢遊者下床後的行動期間,仍在沉睡狀態,睡醒後對自己夜間的行動,一無所知。
夢遊的奇怪現象是,當事人可在行動中從事很複雜的活動,會開門上街,會拿取器具,會躲避障礙物,而不致碰撞受傷。活動結束後,再自行回到床上,繼續睡眠。
幾年前,台北師範大學有個住宿舍的男生,夜間夢遊,居然在雙人床上拆下天花板上的燈罩,未曾跌落床下受傷。家中如有夢遊兒童,不必過於擔心,隻要注意家中安全,夜間謹慎關鎖門戶即可。
至於夢遊的原因,尚無法確知。惟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夢遊者的家庭成員中,也往往還有其他人也會夢遊。因此,夢遊可能與遺傳有關。曾有一個案例,一家人假期團聚,晚上分宿各房間各自的床上,第二天早晨發現全家人都睡在客廳裏,而均無所知。
研究表明,夢遊主要是人的大腦皮層活動的結果。大腦的活動,包括“興奮”和“抑製”兩個過程。通常,人在睡眠時,大腦皮質的細胞都處於抑製狀態之中。倘若這時有一組或幾組支配運動的神經細胞仍然處於興奮狀態,就會產生夢遊。夢遊行動的範圍往往是夢遊者平時最熟悉的環境以及經常反複做的動作。夢遊常常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對夢遊現象十分驚奇,同時也對夢遊產生了一係列明顯的偏見。
常人認為,夢遊者大概像盲人一樣四處亂撞,其實夢遊者眼睛是半開或全睜著的,他們走路姿勢與平時一樣。常人還認為夢遊者膽子奇大,敢做一些驚險恐怖的動作。當然,夢遊者有時由於注意力分散偶爾會跌倒碰傷。
常人還有一種偏見,認為不可隨便去喊醒夢遊者,因為夢遊者忽然驚醒會嚇瘋的。事實上,夢遊者很難被喚醒,即使被喚醒了,他也不會發瘋,隻是感到迷惑不解而已。而對於一些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夢遊者應該及時喚醒。還有人認為夢遊事實上是在做夢,可心理學家觀察到:夢遊往往發生在做夢很少的非快速眼動期。
說的簡單一點吧!這就是一種睡眠障礙,夢遊是一種潛意識壓抑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發作的表現。確實,夢遊患者總有一些痛苦的經曆。事實上,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很直觀地解釋夢遊症:當本我力量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它們衝破了之前的自我的警戒。麵對來勢洶湧的本我力量,值勤的自我隻可逃避不管,有個別值勤的自我還被抓來做助手,因為人的言行都是自我的職責。當本我胡鬧了一會兒以後,能量消耗了不少,自我的值勤者立即把本我趕回了牢籠。為了逃避超我的懲罰,自我的值勤者隱情不報,結果夢遊者醒來以後便會對剛才發生過的事一無所知。雖然如上解釋近乎天方夜譚,但從邏輯上講卻是言之有理的。
“夢遊症”,即睡行症。這是一種睡眠障礙,要確診需到醫院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以便與另一種相似的疾病,如分離障礙相鑒別。